郝国良 黄忠兵
摘 要: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学术事业发展的生力军,青年教师的成长直接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的发展。本文以J大学为例,阐述了其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坚持国际化前沿化导向、运用信息化手段、结合导师制、实施系列岗前培训、全方位提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和科研能力的积极探索。
关键词:青年教师;信息化;导师制
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学历高、思想活跃和视野开阔的特点,是高校学术事业发展的生力军,肩负着高等教育振兴的重任。据统计,我国高校40岁以下青年教师人数目前已超过86万,占全国高校专职教师总数的63.3%。对一所高校来说,青年教师的成长直接决定了学校的未来发展,直接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的发展。因此,创造激励性的成长环境,提供多种形式的支持、帮助、咨询和指导,无论是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还是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J大学为例,概述其在青年教师成长上的探索举措,供同行院校管理交流,进一步为青年教师发展提供良好的学术环境。
一、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实施系统化岗前培训
2017年10月,学校成立教师发展促进委员会,出台了《新入职教师教学发展计划》、《青年教师培养导师制度暂行办法》、《新入职教师教学诊断课和考核验收实施方案》等规章制度,将新入职青年教师精细化培养定为重点工作。按照新入职教师教学发展计划,采取自然年滚动培训方式,新入职教师一年内修完学校组织的五个培养模块任务并通过综合考核方可结业。除此之外,新入职教师需要参加15天部属师范类大学组织的岗前培训方可正式上岗。系列岗前培训的开展使新入职教师充分了解到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历史、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情况,便于全面掌握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和要求,尽快适应教学和科研工作岗位。
二、运用信息化手段,全方位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2018年,学校教师发展中心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开展教师职业发展与成长、教学策略与方法、现代教育技术、科研能力提升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和培训32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组织6场教师教学沙龙、课堂观摩、教学演练等研讨活动,通过与青年教师尤其是新进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分享宝贵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技巧以及优秀教师成长的点点滴滴,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优秀教师。举办“雨课堂”实操演练、新概念智慧课堂等现代教学技术与运用的讲座和现场演练,手把手教会青年教师如何使用问答互动、难点反馈、PPT推送、现场答题、统计调查、发送投稿或弹幕到投影屏幕等功能,深切感受手机进课堂、“互联网+”智慧教学工具辅助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全过程。
三、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强化工程实践能力
学校成立教师发展促进委员会,30位教师发展促进委员会委员以一对一和多对一的方式对新入职教师实行精细化帮扶培养工作。严格按照分小组集体现场教学诊断、学员录像反思、课堂跟踪听课、见面交流研讨、校督导反馈意见改进、教学技能考核等流程来帮扶培养。学院层面,对新进青年教师,安排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作为指导老师,以老带新。新进青年教师第一学年不担任课程的主讲教师,辅助其他教师讲授课程,如批改作业,答疑、跟随听课等。新进青年教师担任主讲课程前,要求提前备课,将准备的教案、讲义等教学资料提供给教研室其他教师审阅。定期开展教学公开课活动,组织青年教师开展教学技能大赛。实施“青年教师到大型企业锻炼计划”, 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沟通和联系,配合“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鼓励青年教师采用挂职担任助理、技术人员或校企联合培养博士后等多种方式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四、坚持前沿化国际化导向,多渠道提升科研能力
推进“博士化”工程,以凝练科研方向为导向,支持青年教师到国内外攻读博士学位。推进“国际化”工程,以瞄准学科前沿为导向,建立鼓励教师出国访学的政策导向,优先支持教师申请国家留学基金项目,帮助青年教师开拓学术视野、明确科研方向,提升教学科研的国际化水平。支持青年教师申请科研项目,多渠道建立青年教师专项基金,如重庆市教委、科委青年基金,学校优秀青年基金,实验室开放课题等。邀请丰富经验的老师举办申报科研项目讲座,向青年教师传授课题申报的经验与技巧。鼓励青年教师加入科研团队,引导和吸纳青年教师加入人才团队和学科梯队,注重青年教师作用的发挥和团队意识的养成,老教师在团队中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玉歌. 关怀理论视域下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研究[D]. 河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文,2018,1-3.
[2]敬芳. 贵州省高校青年教师成长机制研究[D]. 貴州财经大学硕士学位文,2016,1-2.
[3]张宁宁. 基于发展规律的青年教师培养策略研究[J]. 决策探索,2018,(12):79-80.
作者简介:
郝国良(1982-),河北邢台人,男,汉族,重庆交通大学教务处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黄忠兵(1967-),四川资阳人,男,汉族,重庆交通大学人事处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培育项目“地方高校学术职业发展的困境与变革研究”(2014PY69);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重庆市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与促进对策研究”(KJ1500531);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研究”(153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