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友祥,胡方梅,王洪亮
(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北沧州 061001)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是近现代医学不断发展进步而产生的新型技术,在膝关节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有效消除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主要指的是将患者的病损关节取出,并植入人工全膝关节结构,从而恢复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确切,已经得到了临床医师以及患者的广泛认可,15年治疗的成功率已高达90.00%。通过相关临床研究表明,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前及术后对患者实施科学有效的康复治疗措施,可以进一步提升其治疗成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该文以2016年11月—2018年11月为研究时段,旨在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康复程式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选取在该院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23例作为该次研究的对象,男性患者有12例,女性患者有11 例;年龄 43~54 岁,平均年龄(47.95±1.47)岁。 其中患有退行性骨关节炎的患者共有11例,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共有8例,患有创伤性关节炎并伴有功能障碍的患者共有4例。所有患者在一般社会性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知晓该次研究内容,研究内容报备伦理委员会并批准后,开始对照试验研究。
采用膝关节功能康复程式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后康复治疗,其主要目的在于恢复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提升关节的稳定性,改善关节的平衡控制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主体内容如下。
(1)术前康复治疗:对于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其康复治疗工作应在手术开始之前便开展,包括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指导等内容,加强患者对于膝关节功能康复程式相关知识的了解,告知其术前及术后康复治疗的主要内容,并采取有效的方式消除患者对于手术及康复治疗的恐惧感,进而提升其治疗依从性。加强患者的肌力训练,特别应注重腘绳肌以及股四头肌的训练,并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对于体型相对肥胖的患者,应指导其进行减肥。同时应指导患者学习应用步行器以及拐杖等工具,改善其行动能力。
(2)术后早期康复治疗:术后2周内是进行康复治疗的关键阶段,膝关节活动度的训练治疗是此阶段的重点工作,在此阶段内,患者应完成膝关节屈曲程度达到90°的目标。早期关节康复治疗工作极易因患者疼痛感强烈而受到影响,进而丧失最佳的康复机会。因此在术后应实施无痛病房管理措施,并适当应用镇痛类药物,消除患者的疼痛感,使其能以更好的身心状态配合康复治疗[1]。术后1 d,指导患者进行踝泵运动训练,同时进行腘绳肌以及股四头肌长收缩训练,每天进行200~500次;术后2 d,指导患者进行膝关节屈伸训练,其主要内容有膝屈曲训练、滑板训练、滑墙训练以及髌骨关节训练,鼓励患者主动进行训练;同时让患者采取仰卧位,进行直腿抬高训练;术后3~4 d,采用辅助训练器材帮助患者进行膝关节连续被动活动训练,注意初次活动的范围不宜超过45°,每日进行2~3次,0.5~1 h/次,可依据患者情况将活动范围每日增加 10°。
(3)术后中期康复治疗:在术后2~6周,膝关节活动度的训练治疗仍是此阶段的重点工作,与此同时,肌力训练也是此阶段的关键。在保持患者原膝关节活动范围的基础上,适量增加膝关节的活动范围,指导患者进行坐位屈膝训练,并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加外力,延长保持时间。让患者采取俯卧位,指导其进行膝关节主动屈曲训练,也可以借助固定式自行车进行训练,并逐渐将坐垫的高度调低,进而提升膝关节屈曲程度。让患者采取仰卧位,进行终末伸膝训练,并逐渐增强抗阻力[2]。 逐步完成 15°、60°以及 90°的直腿抬高动作,并进行轻度负荷训练,从而促进肌力的进一步增强。
延长患者负重行走的时长,并鼓励患者进行上下楼训练,也可借助步行器完成训练,并逐步提高脚踏阻力,对于患者的异常步态,应采取有效方式进行纠正,行走的忠心负重点应逐步向患侧下肢部位进行转移。
(4)术后后期康复治疗:在术后6~12周,继续进行以上三个阶段的训练,并尽量提升膝关节的活动程度,使其可以恢复到正常的水平。同时可指导患者进行俯卧位直腿抬高训练以及侧卧位直腿抬高训练,进而改善髋关节肌力[3]。对患者进行静蹲试验,评估患者的负重行走能力,并据此制订适宜的负重训练计划,不借助任何辅助工具,对患者进行完全负重行走训练。
在这个阶段,大部分患者已经出院,因此应叮嘱患者必须每日坚持进行康复训练,定期回院进行复查,接受门诊医生的训练指导,如果出现异常,应及时住院进行康复治疗。
评估康复治疗前后患者的主观疼痛情况,包括重度疼痛、重度疼痛、轻度疼痛以及无痛四个等级:疼痛感强烈,日常生活受限为重度疼痛;存在间断性疼痛,且不适感明显,日常生活基本不受到限制为中度疼痛;未出现明显的疼痛感,存在轻微的不适感,日常生活基本正常为轻度疼痛;不存在任何疼痛感以及不适感为无痛。据此计算主观疼痛率[4]。
依据HSS膝关节评分标准对膝关节功能康复程式实施前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100分为满分,共包含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分数超过85分为优;分数在70~84分为良;分数在69~69分为中;分数低于60分为差。据此计算患者膝关节功能的优良率。
患者的术前、术后2周内、术后2~6周、术后6~12周的主观疼痛率分别为100.00%、91.30%、60.87%、30.44%,经康复治疗后,患者的主观疼痛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组间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的数据汇总详情见下表1。
表1 康复治疗前后患者的主观疼痛情况统计[n(%)]
患者的术前、术后2周内、术后2~6周、术后6~12周的膝关节评分优良率分别为0.00%、4.35%、60.87%、95.65%,经康复治疗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组间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的数据汇总详情见表2。
表2 康复治疗前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统计[n(%)]
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受术后疼痛等因素的影响,其配合度较差,因此膝关节功能康复程式实施过程中尤其注重加强对患者的疼痛管理以及健康教育,旨在最大限度地提升患者的参与意识以及康复训练积极性。通过相关报道也表明,在康复训练的过程中,鼓励患者不断地进行自我激励,可以对康复训练效果产生较为积极的影响。
早期康复训练对于术后并发症预防也起着积极的作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可能出现深静脉血栓以及下肢本体觉减退等并发症状。尤其是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相对较高。相关临床实践表明,除采用小分子肝素进行有效预防之外,早期的康复训练治疗也是十分重要的[5]。膝关节功能康复程式鼓励患者在术后2周内,即积极进行主动活动,同时在医生的指导帮助下,进行抗阻训练以及膝关节屈曲训练,在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同时,也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疼痛情况,从该次研究结果也可以看出,经康复治疗后,患者的主观疼痛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一方面,膝关节功能康复程式更加强调早期的主动运动训练,通过小角度的膝关节连续活动改善膝关节的功能,同时适度逐渐增加活动范围也有效避免了创口渗血以及疼痛加重等不良事件的发生。该次研究结果表明,经康复治疗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组间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康复程式的应用价值较高,可以有效促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改善其日常活动能力,可进行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