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翻转课堂可以说是数学教学的一种创新教学方式。从直观的角度来说就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翻转”,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安排,打破传统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束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从实际出发,首先阐述了高中数学应用翻转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并结合本人的一些思考对高中数学教学中翻转课堂的应用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中数学;翻转课堂;必要性;应用
一、 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的必要性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由于课程安排较为紧张,因此也是十分考验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但是从实际角度来看,一些高中生是缺乏着自主学习能力的。尤其是那些刚入高中的学生,他们在面对抽象性较强的数学知识时,是很容易产生恐惧的心理,其学习信心、积极性会受到压抑。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必须重视教学的转变,设计灵活的教学模式,转变学生的这种观念。这里就绪要重视翻转课堂的重视。翻转课堂之所以有优势,其最大的“两点”就是可以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的自主学习,将自身的思维与心理解放。翻转课堂重要的核心就是进行先学后交,教学的精髓在于一个“度”字,而学生的学习在于“悟性”。这个悟字,就是学生通达思考、感悟,将所学的内容内化,变成自己的东西。先学后教符合教育规律。
二、 高中数学教学中翻转课堂的应用策略
翻轉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要重视学生与课堂有效的联系,教师应鼓励学生的自主性发挥,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真正的明确数学的奥妙,进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一) 重视课前预习环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课前预习是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是需要教师结合课堂所教内容、目标,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比如说,在教学“函数与方程”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之前准备好的“二次函数”“一次函数”等重要概念制作成微课课件,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概念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去结合不同层次的学生水平,加入相对应的课前联系。例如,为学困生布置“函数y=4x-1的零点为( )”;为中等生布置“函数f(x)是偶函数,函数图像与x轴存在两个交点,因此,该函数的所有零点之和为( )”;为学习较为出色的学生布置“函数f(x)在R上为增函数,f(3)=1,f(xy)=f(x)+f(y),证明f(x-2)+f(x)>1”。这样不同难度的训练,可以有效让学生都对函数方程有所了解,并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二) 重视小组合作教学的开展,丰富翻转课堂活动
在高中数学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应重视学生思维的“放松”,给予其思考留下实践与空间,并结合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与积极性。例如在“直线方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解直线的物种方程、直线距离公式的各种问题,让学生从多角度了解直线方程的奥秘。在学生分析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开展适度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其进行平均分配。并针对性的为其布置相关的问题。如“直线方程的实际应用”“求过焦点的直线问题”等。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中,也不能疏忽自己的职责,应针对学生的参与情况作出调整,并与学生进行互动,帮助学生突破直线方程的难点。这不仅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关键,同时也是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归纳。在学生作出总结活是汇报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所回答的结果进行提炼,并指导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
(三) 拓宽课后学习途径,延伸翻转课堂的效果
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保证课前、课中两个关键环节的基础上,还要保证延伸翻转课堂的效果,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从教学成果以及学生在课堂上不同的表现出发,认真做好翻转课堂的延伸工作。比如说,在教学完“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知识后,教师就可以布置一些延伸性的小作业。例如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有哪些不同之处,再或是为学生布置一些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勾股定理是否与余弦定理有联系等。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微课工具,将其知识重点进行标记,方便学生进行分析与巩固。
三、 结语
总的来说,翻转课堂的关键就是在于让学生有不同于传统教学的体验,并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度,保证他们的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的释放。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想要落实翻转课堂的根本,不想让这个教学模式徒有其表,还是需要重视“以生为本”理念的有效落实,并重视自身的引导作用,这样才能够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构建紧密的联系,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郑祖吉.基于微课的高中数学翻转课堂研究[A].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汇编(第六卷)[C],2018:4.
[2]缪韬.基于“翻转课堂”的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7.
[3]刘凯.翻转课堂在高中数学变式教学中的应用[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6年4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6:3.
[4]孙露,方辉平.“翻转课堂”视角下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重叠内容的教学设计[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1):70-76.
作者简介:
万勇,四川省宜宾市,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第二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