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单纯地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与应试技能,而更应注重学生的德育素养。德育渗透,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是语文教学的突出特点。笔者从教学实例中发现,充分利用教材、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开展实践活动是德育渗透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素养
狭义的德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养成美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其政治思想觉悟,是永恒要务。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不同时期有共同教育指向——“德育”居首要地位。可见,德育之于培育人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应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小学语文教材涵盖面广,以文字的方式既对传统文化作了传承,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了具体化的诠释,肩负着德育滲透的重任。语文教材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为德育渗透奠定了基础;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更是德育渗透的催化剂;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决定了它是德育素养重要的养成方式。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的放矢地进行德育渗透,必能收到良好效果。笔者将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试论述德育渗透的几种可行且有效方法。
一、 深挖教材,注重方法,“读、说、做”三管齐下
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富含哲理与情感,其中的德育素材既集中又分散。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学生的领悟不尽相同,但文章都有中心,抓住关键,就能挖掘蕴藏在字里行间的德育素材。
小学阶段,学生们的表达与感悟能力还不完善,这就要求老师们在备课时充分准备,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教材而又不局限于教材。把握文中含义深刻的片段,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从而形成流利的口头表达,这是一种从被动接受到自主吸收并内化德育熏陶的过程,对学生的健康身心发展能起到重大作用。学生在课堂上感悟到积极正面的德育观,必定会对其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在教学《给予是快乐的》时,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给予是快乐的”,再联系自身,谈体会。借此,唤醒学生内心关于“给予”与“爱”的种子,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教育。课后,还可以布置作业:给予身边的人善意的帮助或与别人分享美好的东西。“读说做”三管齐下,德育教育在课堂外得到延伸。
二、 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关注全体学生,促进教学互动
新时代的学生,从不缺乏“大道理”的浸润,因此,老师要避免生搬硬套传统道德规范。要营造良好育人氛围,才能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非个别。教学中,教师要避免与个别反应敏捷学生的重复“表演”,或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包揽解答,而应该着力营造宽松的育人氛围,培养全体学生活跃的思维能力,让他们敢于创新。及时给予学生鼓励,特别关注表达能力差的学生,鼓励他们完整地表达。再借助课文内容,给予适当的思想指引,德育渗透必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笔者做了如下设计:回忆生活中爸爸为你做的某一件事,谈谈你当时与现在的感受有何不同?这很能引导学生融入课堂互动,但总有部分学生词不达意。这时,教师能给予鼓励或引导尤为重要。有位学生站着许久说不出话,我没当众批评他,而是微笑着走近他,随意地问了句:“今早谁送你上学?”“爸爸。”他脱口而出。“没有特别的事情?”我继续问道。他反应变得很快,说话变得自然了,似乎我俩是在闲聊而非上课,“爸爸像平时一样,在原地看着我进了校门才离开。”我顺势抓住课文内容说:“文中的父亲找不着儿子不放弃,你的父亲……”还没等我说完,他已热泪盈眶,“我的父亲对我充满关爱,只是这个天天如此的简单动作被我忽略了……”在宽松的教学氛围中,他受到无声的德育熏陶,学会感受爱,有不同的体会,感悟能力得到延伸。
三、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巩固德育成果
开展多样的实践活动,既是对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它通过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提升自我感受,获得思想品德的升华。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常常认为学生的生活积累不足而导致他们不会表达、感悟。实际上,是教学要求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未引起他们内心的感受。因此,要寻找一个最能激发他们的“点”,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如,教学《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布置在课后创作插画或手抄报,记录父母生活的某个瞬间。让学生发现爱、感受爱、记录爱、升华爱。在此,学生主动接受德育熏陶并内化成价值观,这种心灵上的触动与口头教育相比,效果更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学生通过感受,形成感恩父母的信念,至此,德育教育在实践中得以升华与巩固。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渗透对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教师在秉承“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准则同时具备探讨精神,充分整合素材,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进行德育渗透,必能收到良好效果,为教育事业“立德树人”的宏远目标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孙映霞.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探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5):98-99.
[2]戴睿.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2014(17):258-259.
[3]王坤.小学语文课的德育渗透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
刘嘉慧,广东省鹤山市,鹤山市沙坪街道玉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