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层教学是当前的创新教学思想,通过客观审视学生们的差异,进而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路径,以期得到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本文作者基于分层教学的思想,对高中数学的提问策略展开了一番探究。
关键词:高中数学;提问策略;分层思想;夯实基础;思维发展
分层教学,“分层”是基础,“教学”是努力的方向。对此,笔者首先将所带班级的同学进行了层次划分,以期为分层思想的应用做好准备。笔者将学习成效低下、学习态度不够积极认真以及学习基础薄弱的同学划分为低层次,将学习基础较为扎实、学习水平中等、方法有所欠缺或者课堂不够积极活跃的同学划分为中层次,将学习基础扎实,水平较高、思维敏捷活跃、课堂表现积极的同学划分为高层次,并且为了维护学生们的自尊心,这些层次划分只有自己心里清楚。之后,笔者根据三个层次学生的情况,制定了如下提问策略。
一、 低层次学生,着力夯实基础
对于低层次学生来说,夯实基础至关重要。在数学课堂中,涉及基础知识的内容,笔者会首先选择低层次学生来回答,目的是强调基础的作用。
比如讲授新授课“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先提问了一些低层次的学生们,让他们回忆初中阶段学过的有关三角函数的内容。当学生们将正弦、余弦和正切脱口而出后,笔者再次提问他们:“那么这些锐角的三角函数是如何定义的呢?”学生们将△ABC作为样本,通过对锐角A的举例,回忆了正弦、余弦和正切的概念。之后笔者继续问这些学生:“现在如果我们将一个角放在直角坐标系中,它作为任意角出现,那么这些初中学过的概念还适用吗?”学生们马上摇摇头,接着笔者画出了直角坐标系,设定了一个任意角为α,标出了α终边的一点为P,坐标为(x,y),标明其到原点距离为r,鼓励学生们再次将α的正弦值、余弦值和正切值表示出来。学生们仍然对照着三种三角函数的概念,通过新给出的条件表示了α的三角函数值。之后,笔者引入了余切的概念,鼓励学生们根据概念来表示α的余切值。最后,笔者鼓励学生们说一说,通过这些比值,能否判断角α的位置。初中数学知识是高中数学知识的基础,这样的方式,通过链接基础知识,不仅引入了新授课,而且强调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等基础知识的夯实。
二、 中层次学生,强调思维发展
中层次的学生基础较为扎实,继续提升其学习水平的任务则更加突出。对于数学学习来说,思维能力十分关键。因此,笔者在提问教学中会重点发展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深入知识。
讲授“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这部分内容时,引入新授课知识后,笔者首先提问了中层次的学生:“通过预习,你们所了解的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是什么呢?”学生们通过预习,能够大概了解两个概念的内涵及二者的差别。其次,笔者仍然提问这些同学:“那么点、线、三角形在平行投影后是什么图案呢?”这一问题引发他们通过概念进行思考,自主进行空间想象,进而深化对平行投影这一概念的理解。再次,笔者鼓励他们回忆初中时候学过的三视图概念,并且思考三视图分别是光线从哪个方向进行的投影。这一问题重在引导学生将初中知识向高中知识链接,内化投影的概念。最后,笔者鼓励学生们思考几何体的三视图在大小、形状方面有什么样的关系,引导其深入空间想象,结合新授课的概念。这样的方式,推动学生的思维,促使其循序渐进地深入教学,成效显著。
三、 高层次学生,关注潜能开发
高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十分强烈,他们其中的很多人已经不满足于课本或者课堂的现有内容,因此,笔者会在提问中重点向他们链接课外新知识,开发其学习的空间和潜能。
在完成“等比数列”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后,笔者展示出了国王赏赐米的故事,即在由64个小方格组成的棋盘中,第一格放入一粒米,第二格放入两粒,第三格放入四粒米,以此类推,国王觉得要求合理,请判断。然后提问高层次的学生:“你们认为要求合理吗?”他们马上反应过来这样是不合理的,然后经过计算,认为仅看最后一格的米数,就可以知道这是个庞大的数量,国王一定会为之后悔。接着笔者又随即提问他们某一格子里的米数,引导学生们快速内化知识,锻炼计算能力。这样的方式,以提问引入课外的趣味故事,开发学生的潜能和思维,促使其将知识活学活用,值得教师们尝试。
分层教学的思想旨在正确看待学生们的个体差异,将学生们分为不同层次,进而展开针对性的教学工作,促使学生们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笔者坚持分层的思想,对于低层次的学生,着力夯实其学习基础;对于中层次的学生,强调发展他们的思维;而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则更加关注他们潜能的开发。通过分层教学和提问,使得教学的重心有的放矢,符合学生们的层次水平。也希望在全体教师积极尝试新式教学思想的过程中,在完善教学模式的努力之下,高中数学教学能够不断开出希望之花。
参考文献:
[1]赵雪莲.“提问有方”才能“教之有效”——对高中数学提问加血的不同见解探讨[J].学周刊,2017(34).
[2]章全武.高中数学课堂师生話语信息流分析——以一节《百节名师风采课·高中数学》新授课为研究对象[J].教师教育论坛,2016(2).
作者简介:
章俊,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