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俐 王力
摘 要:社会实践工作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我校受邀省文明办,开展四川省市(县)级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社会实践工作为个案,找出目前开展的社会实践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基本情况,自身工作经验,分析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在一定程度上,为今后继续开展此类社会实践工作提供一点个人小意见。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文明指数测评;问题;对策
一、研究背景
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校大学生就开始了社会实践。这是改革开放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活动改革的成果之一。邓小平同志于1978年4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到:“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参加什么样的劳动,怎样下厂下乡,花多少时间,怎样同教学密切结合,都要有恰当的安排。”这一讲话,使我国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序幕从此正式拉开。
经过这38年来,我国高校社会实践活动逐渐完善,成熟,并进一步拓展和深化。高校社会实践工作,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教育手段和一种有效的教育形式。高校社会实践工作,是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环节。让高校大学生接触社会,参加社会活动,参与实际工作,是一项很重要的思政教育教学工作。是将在校内的课堂教学活动向校外延伸与扩展的体现。是努力将课堂上的要求与实际实践相结合的直接表现。但一直以来,由于受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即经济和物质资源所限制,结合我校具体情况,现尝试以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生参加四川省市(县)级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社会实践工作为例,进而探讨社会实践对高校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二、社会实践的概念、内涵及意义
哲学层面来讲,社会实践指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所有活动的总称。广义层面来讲,社会实践指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界与人类所生存的世界的并对个体或者社会产生一定影响力的全部实践活动的总称。狭义层面来讲,社会实践指大学生在校期间,有组织,具价值,具规模,较集中,面社会,面群众,重实际的系列活动的统称。我们常理解的社会实践是以狭义概括来进行界定的。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时俱进,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为了顺应社会的需求,顺应社会的市场导向性,体现教育和实践相结合,以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理,将课堂上的知识向课外延伸,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做到真正“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指导方针。从而更好地从在校大学生身份顺利过渡到走向社会的优秀人才。
高校社会实践的内涵是指,在校大生生利用假期、课余时间以及实习期,深入到与自身所学理论专业相对口,或可展现自身特长的单位进行实训考察,走进社会,深入实际,并服务社会,开展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达到将校内理论教育,思政教育扩展、延伸到校外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具备主人翁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奉献社会,奉献人民。2004年8月11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全国的大学生说道:“希望你們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要健康成长,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要向社会实践学习,自觉地投身于火热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知识常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这一席话,将高校大学生为什么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高度提炼出来,是为高校大学生成长成才之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三、我校受邀四川省文明办参与社会实践
(一)社会实践活动背景
自2010年至今,我校已连续9次应邀参与四川省文明组织的“四川省市(县)级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社会实践工作。我校共选派了两百多名师生参与测评工作。并有13名师生被多次选派参与测评工作。
(二)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
中央文明办依据《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从城市公共环境,公共秩序,人际交往,公益行动等四个项目,使用采取实地考察,入户调查以及材料审核三种方式进行测评。从而营造整洁优美的城市环境,建设文明和谐的公共秩序,倡树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开展进步奉献的社会公益活动等。
创建文明城市,建设精神文明,这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也是一个城市整体形象的重要体现。为了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的需要,为了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必须要加强城市公共文明建设。
四、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社会实践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校自2010年至今,在开展四川省市(县)级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实践工作的形式和方式方法等方面,积累并总结了不少成功地经,为进一步开展这一项实践工作奠定了一定基础。随着这一实践工作的深入和发展,进一步去总结,我校师生作为第三方测评者,参与四川省市(县)级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社会实践工作,在开展这项工作过程中,也发现其中不少问题。
(一)缺乏足够的理论知识学习
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参加过测评实践活动的同学进行了有效的问卷调查,了解到同学们反映在首次参与明察暗访工作时,由于没有进行系统理论培训学习,只是依靠带队老师抽象地表述,导致所到第一个城市开展工作进度缓慢,费时费力,甚至事倍功半。由于社会实践活动中相关理论知识的缺乏,开展测评工作目的性明显不足,导致学生对此项工作认识不够,这就提出应当建立一套针对性的适应我校学生开展此项社会实践工作的课程体系。
(二)缺乏足够实践教学基地
一个成功的实践活动离不开一个稳定的教学基地,一个稳定的教学基地是对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体现良好教学质量的保证。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大学生们在学校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生存着,没有直接接触到测评实践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对于标准等级的判定难免有误差。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带领学生观摩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大学生对测评社会实践工作缺乏正确认识
学生接触社会,由于年龄小,思想不成熟,主观意识不强,观察问题不够全面,学生化作风明显,在校外实践活动,自由度较大的特点。甚至一些大学生工作疲倦后,心浮气躁,蜻蜓点水,敷衍了事。他们是否具有正确的社会实践认识和自觉主动的学习精神,是否客观且公正地开展工作,是缺乏一定认识的。
(四)缺乏社会实践成绩考评体系
怎样的调查成果才能评判大学生社会实践完成为优秀?怎么样评定学生此次社会实践工作有价值,有收获?怎样才能评定学生圆满完成此次社会实践工作的任务?目前,我校在此项工作开展后,并没有制定相应的考评体系。完成社会实践活动后,要求学生完成一篇总结,或选择性上交个人心得体会,或个人作品。然而无内容,格式,字数等具体要求,考评体系不完备,评定机制不健全,也造成了学生没有自觉,自愿地應去完成考评的意识,无法对社会实践活动到底搞得好与坏不知可否,很难调动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后期有收获与否的积极性,是否有更多思考的意识。
五、加强我校开展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社会实践工作的对策
针对我校在开展测评工作所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如下:
(一)课程体系与建立
以社团名义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配套相应培训教材,以第二课堂形式开展系统培训课程。将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希望省文明办及我校相关部门应极加强教材建设,并给予经费支撑。
(二)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
高校应当有意识地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这是社会实践活动得以正常化、常规化、制度化,可顺利进行的保证。一定要考虑利用学校有限的资源,建立社会实践基地,能使大学生在校内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实际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加强科学地指导。同时,也考虑建立校外社会实践基地,针对理论知识中的难点,重点,进行实地模拟考察,进行科学指导,推进测评工作顺利开展。
(三)加强大学生对测评社会实践工作的正确认识
选拔参加测评工作的学生,素质过硬,加强工作原则性的引导。树立对党的科学理论的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的信念,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进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信赖。培养学生不存个人喜恶,不带感情色彩地开展工作,客观、公正开展工作。做一个默默隐藏着自己“真实”身份的记录者,做一个反映真实情况的“摄像头”。标准始终如一,端正工作态度,戒骄戒躁,具备正确的社会实践认识,体现自觉主动的学习精神,具有正确的参与对测评社会实践工作的正确认识。
(四)建立科学社会实践成绩考评体系
应建立一套完整的,针对此项测评工作的考评条例细则,做到成文规范,设置奖惩分明,公平公正,实事求是。制作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考评表,设置指导老师评价,小组互评,团队合作考评,自评。省文明办考评等项目,还应规定总结的内容范围,后期应结合自身专业特点,个人特长等,创作作品。并进行奖惩设置,起到同学们不仅仅要参与,且呈现人人积极参与的状况。建立激励与惩罚机制,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五)资源整合
加强制度,课程体系,经费,实践基地,考评体系等保障机制,不断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合理利用。增加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和参与度。
总之,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是体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我校在受邀参与四川省文明组织的“四川省市(县)级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社会实践工作中,应认真研究此项工作中不足之处,努力改正不足,积极探索新机制,创新新思路,组织好此项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工作,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引领大学生通过参与测评社会实践工作来体现素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德秀.寻找人才培养模式突破,致力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6,(11).
[2] 陈传联.大学教育必须注重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求实.2004,(11).
[3] 刘军,陈刚,罗伟明.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中国高教研究[J].2000,(7).
[4] 360百度[EB/OL]http://baike.so.com/doc/4326034-4530593.html.
[5]邓小平.在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中国教育新闻网.2006.
[6]江泽民.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人民网.2008.
[7] 申作青,刘志林.实践教学对提高大学生能力素质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4).
[8]俞松坤,王晓勇.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实践和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3).
[9]论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M].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10]娄国焕.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M].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2.
[11]王宇雄.浅析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M].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12).
[12]罗洪铁主编.思想政治教育专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3]吴云.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功能[M].淮北煤师院学报(哲社版).2002,(4).
[14]李飞风.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几点[M].思考长沙大学学报.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