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福安 那洋
摘要:預制语块是由多个词构成并具有特定话语功能的语言结构,它是语法、语义和语境的统一体。把预制语块教学模式应用于应用型高校的ESP英语教学中,既能改善ESP课堂教学效果,又能促进学生职场语言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预制语块教学模式;ESP教学;输入与输出
预制语块理论是由著名语言学家Becker(1975)提出的。根据该理论,语言是以一些固定或半固定的语块结构的形式被人们使用[1]。Nattinger和DeCarrico(1992)把预制语块主要分为四类:多元词语块、习俗语语块、短语架构语块、句子构建语块[2]。应用型高校的ESP(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主要为某种职业或特定学科需求开设相关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运用能力,实用性较强,比如:商务英语、医学英语、建筑英语等。以词组、习语以及句子为单位的预制语块在ESP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预制语块与词汇教学
预制语块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克服词汇学习过程的机械记忆的弊端,将词汇学习同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有效地结合到一起。语块教学不但教授学生词汇语法知识,也是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过程。我们在教学常见的语块结构如I appreciate it very much,I beg your pardon,as far as...be concerned,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等等,它们既能帮助巩固了学生对词汇的记忆,也能培养学生通过预制语块准确、流利地表达思想情感,实现交际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进行大量的专业词汇语块输入,还要创造语言环境对输入的语块进行巩固练习,强化专业词汇语块的掌握和运用。在ESP词汇教学中引入语块教学法这一新的教学策略,既可以在 ESP 词汇教学实践中不断激活并提取学习者储存在心理词典中的词汇信息,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ESP词汇的习得兴趣,更加高效地记忆并准确地产出ESP词汇。
二、预制语块与阅读教学
在应用型高校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相关专业的专业词汇语块,还要熟悉专业英语文章中的句子构建语块,如It is believed/said/known that…是用来表达观点;Given…是用来表达条件等。有些预制语块具有篇章组织功能,对于语篇信息起到宏观的组织作用,如to begin with,on the other hand等等。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介绍一些与预制语块相关的阅读策略,充分利用预制语块提高阅读能力。这些预制语块为学生提供了信息结构标志性的提示,熟悉并掌握此类语块,可让学生从整体上更好地把握语篇,加快语篇处理的速度,促进对语篇的理解。
三、预制语块与口语教学
ESP教学中注重培养学习者在工作岗位开展的相关涉外交际、交流及研究工作的能力。讲本族语的人们之所以能够流利地交流,就是因为他们的本族语的语块储备充足。在日常真实的口语交际中,人们所说的话语并不是简单的单词罗列,而是要使用符合语境的预制语块。在英语口语教学要教师重视语块的教学,增强学生语块意识,在日常学习中能够主动识别和归纳大量的各类语块,最终才能够具备熟练地运用这些语块,大大提高学生口语输出的效率和口语表达的准确性,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四、预制语块与写作教学
在应用型高校学生英语作文中,普遍存在词语搭配不当、中式英语句子和语篇缺少衔接手段等现象,从而导致文章连贯性不强,语言逻辑不清晰。预制语块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克服以上不足,提高写作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使文章更富有逻辑性与连贯性。在写作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各类文章的开头、过渡及结尾部分的组织语块和表示因果、递进、转折、列举等关系的指示语块等等。通过以上语块的应用,能够增强学生的信息组织能力,使文章表达得更规范,更生动,从而增强学生对英语写作的信心。在日常的写作教学中要加强语块的输入,通过各种方式如定期背诵和扩大阅读量来巩固语块,并通过句子翻译、短文翻译和写作的方式来加强语块输出的练习。
五、结束语
实践证明,预制语块对大学英语教学尤其是应用型高校ESP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精心规划和教学设计来指导学生进行语块的积累、巩固和产出训练,充分利用语块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BECKER J.The Phrasal Lexicon[A].Theoretical Issues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C].Eds.B.Nash-Webber and R.Schank.Cambridge,Mass.:Bolt,Beranek,and Newman,1975:245-249.
[2]Nattinger J R.,Decarrico J S.Lexical Phrases and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36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