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振群 张振海 马振翔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1]。2007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不可移动文物主要包含: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不可移动文物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见证,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物,做好不可移动文物的合理利用是实现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和价值传承的重要途径。
一、合理利用不可移动文物的现实意义
进入新世纪以来,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大国,我国的文物工作一直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指导方针。合理利用不可移动文物是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合理利用是保护的延伸
保护是展开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前提,利用是保护管理工作实施的过程记录反馈,保护管理与利用传承构成了不可移动文物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保护和利用两方面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合理利用在保护管理中发展传承,在发展传承中促进保护管理。文物利用作为保护工作的延伸,在新形势下,立足利用与保护是一个整体,充分发挥不可移动文物自身传承和承载的价值,保护与合理利用两者互相转化、互相促进,延伸和扩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视野范围。
(二)合理利用是管理的促进
管理是技术上确保正确实施工作的行政干预手段,合理利用对不可移动文物的管理来说,既是价值实现的终极目标,也是创新管理工作的促进。以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为前提,提升不可移动文物的利用效益,实现不可移动文物的历史与现实价值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实现。作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过程的延续,合理利用对完善保护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创新管理机制,增强管理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合理利用是传承的实现
不可移动文物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物见证,记载了人类社会发展重要的文化基因信息,是中华民族文化几千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的记录,是宝贵的文化与精神财富。通过不可移动文物的合理利用,深入挖掘不可移动文物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治国智慧,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使其蕴含的文化基因与文化传承相契合。创新不可移动文物合理利用的途径,发挥文物资源的社会教育和公共服务功能,从而实现文化传承。
二、合理利用不可移动文物的基本原则
不可移动文物的合理利用是一项人为参与的对不可移动文物本体展开干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确保文物本体安全,科学理解“合理”“利用”的概念,正确把握“合理”的度,平衡文物保护与利用的矛盾、经济发展与文物保护的矛盾必须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原真真实原则
1964年《威尼斯宪章》提出“将文化遗产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目前世界遗产委员会明确规定原真性是检验世界文化遗产的一条重要原则。原真真实原则是不可移动文物的合理利用的原则之一,从文物保护的角度出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不可移动文物合理利用的干预既要保证技术进步促进合理利用的科学性,提升合理利用的实施效率和效果評估;又要确保保护对象的利用过程不出现技术破坏,改变原来最初的材料与工艺。因此在合理利用必须坚持原真完整真实的原则,坚持最小干预,不改变文物的原形态、原材料、原技术,确保不可移动文物本身的材料、工艺、设计及其环境和它所反映的历史、文化、社会等相关信息的真实性。
(二)分类实施原则
分类实施是针对不可移动文物的构成特点和现实状态,根据保护对象的类型不同,采取有针对性的合理利用方式方法,是提升合理利用效率的基本原则。分类利用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的根据不可移动文物自身特点,坚持问题导向,在实际工作中自觉发现问题,科学解决问题。由于各地现实情况的不同,在不可移动文物合理利用工作的推进过程中,要根据各地区现实特点,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分类研究,针对保护利用需求,科学论证,合理制定保护方案和利用规划,从而实现合理利用的最终目的。
(三)平衡有度原则
从事物的发展规律来看,平衡是一种循环的发展状态,是宇宙万事万物在自然力量的作用下永恒处于“平衡(物质状态)→不平衡(打破原有)→平衡(新物质状态)…”的循环过程。不可移动文物的利用要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在实施的过程中平衡保护利用与建设发展、保护管理与利用传承、经济发展与利用的矛盾。正确把握“合理”的度,将平衡与度的概念联合,在利用中树立注意发展、保护、传承的平衡理念,才能够实现保护利用工作的良性发展。
(四)质量管控原则
不可移动文物的利用是一项以保护为技术手段,以负责实施的人为中心,通过人的组织、调度来实现的行为过程。行为实施过程中,人作为实施活动的主体,在整个过程中起到计划、统领与目标实现的作用,过程中的定性与定量活动都依托人来实现完成,为确保最佳的合理利用效果,在全程实施中要实现贯穿全过程的质量管控。在整个利用过程中,“合理”的实现要依托质量管控实现,人作为实施活动的主体,要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以问题产生的原因为导向,科学分析问题,合理制定方案,构建科学合理的利用体系,力求达到最佳的“合理”效益。
三、合理利用不可移动文物的实现途径
不可移动文物合理利用的实现是一个多方参与的过程,需要明确合理利用的目标,结合不可移动文物自身特点,定位利用方向,依托利用规划来实现合理利用。
(一)以扩大文化影响为目标
坚定的文化自信意味着必须要坚持传承和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可移动文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见证者,是今天中华民族弘扬中国精神、凝聚民族发展力量的“金名片”[2]。利用不可移动文物,要以拓展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为目标。一是扩大红色基因影响力。任何事物的发展成长,都会由它的基因决定,我们的党能够从小到大,是因为我们党自身具有的红色基因的强大力量。要转变传统的就保护而保护的惯性思维,拓展不可移动文物的红色基因影响力,全面拓宽近代现代文物的利用渠道,挖掘遗产本身承载的红色基因对社会民众进行实地教育,将社会公众参观列入利用常态,扩大红色基因影响力。同时不断挖掘研究不可移动文物的红色基因内涵与价值,利用其自身的现实存在性、直观性、生动性,让人们实实在在感受到红色基因的震撼力,在潜移默化中吸收红色基因的营养,不断强化民族与红色基因在社会公众心中的地位,在全社会营造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二是扩大中华文明影响力。“国家利益是一个主权国家在开放的国际关系的竞争中认定的物质与精神的生存与发展需求的总和”[3]。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和世界上很多文明相比,中华文明持续时间最长,是唯一没有被中断的古文明。今天的中国,既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还要利用“一带一路”将中华文明传播出去,让全世界都感受到中华民族文明的特殊魅力与渊源智慧。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要充分利用不可移动文物的现实存在,积极参与到中华文明影响力传播的大工程里,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对外交流中国家精神的代表与象征,为扩大中华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服务,通过“中华文明+”活动,提升中国的国际魅力,扩大国际影响力。
(二)以明确功能定位为基础
功能定位是不可移动文物实现合理利用的基础,根据不可移动文物自身的特点和其承载的历史、现实价值,在综合各方面因素和充分评估的基础上,实现功能定位。一是部分不可移动文物可以充分利用其教育价值,例如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和重要革命纪念地是红色基因传承的现实载体,可以在功能上定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承载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历史时刻和重要历史事件的现实载体,发挥不可移动文物的现实教育作用,让更多的社会公众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同时积极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展示陈列项目,在展陈中拓展爱国主义的教育与红色基因传承。二是部分从国民党手里接收的不可移动文物,曾经作为国民政府各个机构的重要设施,具有一定的统战意义,可以作为统战工作的基地。统一战线作为我党的“三大法宝”之一,在党的各个历史时期,为党取得了一個又一个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合理利用具有统战意义的不可移动文物,对维护国家统一,广泛的团结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形成反对分裂祖国和反“独”的合力具有重要意义。三是不可移动文物是人类各个历史时期发展的实物见证,在研究各个时期的社会形态、经济发展、建筑文化、工艺材料具有重要的价值,尤其是大遗址、考古等项目,可以定位为科研基地。在科学发掘利用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研究,为还原一定时期的人类历史提供现实素材。四是针对部分开放的不可移动文物,可以在平衡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的矛盾的前提下,合理利用适度开发,成为地方旅游资源,为传播中华文明、发展地方经济做出贡献。
(三)以合理科学规划为准绳
不可移动文物的利用规划是开展保护利用实施的重要依据,也是开展合理利用的指导文件。利用规划的制定要在充分考虑不可移动文物现实及发展的技术条件、当地经济水平、参观人流、周边交通、空间构成等综合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利用规划的目的在于对不可移动文物展开合理利用,合理平衡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为合理利用的展开提供科学依据。一是充分考虑城市、街区、周边环境的发展以及城市规划的红线,在文物保护范围与建筑控制地带内对利用展开规划。二是利用规划作为法定文件,各级政府批准后,要严格执行,作为中长期合理利用实施的法定依据。三是利用规划要统筹兼顾,防止过度开发、过度利用以及单纯以盈利为目的的行为。四是利用规划要统筹兼顾,能够与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修缮、消防、安防、防雷等保护项目相结合,尽最大可能的减少对不可移动文物本体的技术干预。
四、结语
不可移动文物的合理利用伴随文物保护的整个过程,必须要在对不可移动文物本体展开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充分理解“合理”的意义,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平衡各种矛盾,明确文物利用的定位和规划,从而达到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的终极目标。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重大规划项目“毛泽东与林园”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5ZD03)。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节选)[J].黑河学刊,2018,01.
[2]刘玉珠.坚定文化自信涵养精神力量[N].经济日报,2017,10-31(004).
[3]洪兵.国家利益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
责任编辑:胡 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