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生态经济区建设的路径探析

2019-04-02 03:50边燕燕
重庆行政 2019年1期
关键词:三峡生态建设

边燕燕

一、三峡生态经济区建设背景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事关重庆长远发展,事关国家发展全局。”这就明确指出了三峡地区在全国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当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開发”成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精神主线,并成为沿线各地区的行动共识。如何立足自身实际去认真落实这一共识,成为摆在长江经济带沿线各地区面前的一个难题。作为长江经济带上游和中游交界处的三峡地区面对新要求,如何把握机遇实现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二次飞跃,成为新时代三峡地区再次腾飞发展的时代问题。多地实践表明,发展生态经济、创建三峡生态经济区是解决这一时代问题的有效路径。

二、推进三峡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主要路径

(一)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一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性、整体性思维,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快治理水土流失、江河淤积、土地沙化和石漠化,积极构建长江水系生态廊道、山系生态屏障和绿色交通长廊,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长江上游生态安全。二是以主体功能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和建设为基础,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加快形成匹配各区县实际又互相衔接的大生态功能区。三是加强长江三峡沿江岸线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尽最大可能保留自然岸线生态空间。四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全面推动资源节约利用。五是高度重视三峡地区农村环境污染整治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不断提升农村生态宜居水平,同时控制禽畜养殖污染和农田径流引起的面源污染,实施高效生态农业模式,推广绿色化肥和有机肥料,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提高农药化肥使用效率。六是构建渝鄂长江三峡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合作机制,完善联合执法和联合应急机制,打造环境监测信息互通平台。七是加快构建以山脉、河流、库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核心内容的长江三峡国家公园。

(二)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按照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要求,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把“生态+”理念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探索一条将生态资源有效转化为生态财富并提高民生福祉的发展道路。一是立足秦巴山脉、武陵山脉特色山林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禽畜、果茶、烟草、水产、药材等优势产业,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技术,逐步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引导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产业链,实现农业生产生态化、规模化、市场化,提升农业的附加值和抗风险能力。二是发挥比较优势,按照集群化、品牌化、生态化的要求,加快建设食品、中药材等特色精深加工产业基地;把握当前大数据智能化发展趋势,加快推进对已有工业园区智能化、生态化的改造提升工作,同时严格落实淘汰落后产能、分类化解过剩产能;围绕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发展机遇,积极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努力建设成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先行区和新兴产业聚集区。三是充分挖掘三峡地区独特的自然生态以及红色文化资源等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并及时把握旅游业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对三峡生态经济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再整理和再提升,满足当前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的旅游市场需求。四是利用三峡的地理区位优势、资源和通道优势,构建四通八达的物流商贸网络体系,提升商贸物流水平。

(三)构建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作为长江经济带上游和中游的交界地区,三峡生态经济区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直接影响着长江“黄金水道”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要积极构建集水运、铁路、公路、航空、管道等于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一是加快推进郑万高铁、渝西高铁建设、渝湘高铁延伸段(涪陵至武隆)以及相关普通铁路连接、扩能建设,构建互联互通区域铁路网。二是完善城际高速公路和中心城市主要通道建设,形成覆盖三峡“黄金水道”南北两岸各区县、各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特色小镇和邻里区县紧密衔接的高速公路网和国道省道网。三是严格保护岸线资源,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推动各港口建设,既要重视码头装卸能力,也要重视港口与铁路、公路、管道运输方式的衔接;加快乌江、大宁河、开州小江等主要支流梯级航电枢纽与通航能力建设,畅通水运通道。四是加快推进万州机场改扩建,提高区域机场综合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快重庆巫山机场、武隆仙女山机场建设,积极发展短途运输,适当布局一批通用机场,以满足旅游观光、农林防护、应急救援等需要。五是加强天然气管道建设,形成县县通、园区通的天然气运输网络,加快涪陵页岩气管道建设。六是构建完善的物流网体系,做大做强万州、宜昌、涪陵、长寿等区域性物流节点和交通枢纽的带动作用,建设一批物流园区,引导物流资源、物流企业跨区域整合,建立物流联盟。七是加快5G网络建设,构建“互联网+生产生活圈”,建设数字三峡。

(四)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建设美丽三峡

一是创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模式,坚持异地城镇化与就地城镇化、产业聚集和人口聚集相结合,探索“城市-乡镇-农村新型社区”协调发展的就地城镇化体系。二是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协同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与相关经济社会领域改革,促进有能力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安心落户。三是优化城镇空间格局,发挥万州、宜昌等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力和辐射力,构建“区域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镇-特色小镇”为重要组成的城镇体系,开发建设沿江城镇带,努力打造形成三峡城市群。四是增加城市森林、湖泊、湿地等具有生态服务功能的景观面积,完善交通生态廊道和公园体系,不断扩大城市绿色空间;推广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能源,鼓励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海绵城市、无废城市创建工作。五是以农业为核心,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开发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服务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六是着眼于优化人口与生产力布局,从产业、居住、文化、教育、科技、公共服务等层面综合考虑乡村发展,以产业集聚区、城镇、新型农村、新型社区为支点,将城乡融合有机而又长久地融入田园城镇体系之中,形成“县城—特色城镇—村域城镇化社区”的城乡融合体。此外,因地制宜深入推进生态移民搬迁工作。

三、推进三峡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工作措施

(一)加强顶层设计

当前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由湖北、重庆、四川等组成和推动,在具体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难以协调的问题。而三峡库区国家公园建设自重庆于2014年提出到现在没有显著性工作进展,对此,需要在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和三峡库区国家公园等建设的基础上成立三峡生态经济区,并将之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其空间范围、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生态经济区的创建方式可以借鉴淮河生态经济带的经验,既可以是重庆市和湖北省两省共建,也可以是省部(委)共建。鉴于长江上游生态保护、水行政管理综合性协调的复杂性、由渝鄂两省市和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多部(委)共建是一种较好选择。对此,重庆与湖北应协商接洽,在达成一致意见的基础上上报国家发改委或国务院进行审批。

(二)强化制度建设

逐步建立流域生态补偿制度,资源开发补偿制度和生态产业机理机制,使企业在取得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将资源破坏和生态环境负效益内部化,将生态环境和资源代价真正纳入企业生产成本之中,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审计制度,完善生态环境法治建设,严格资源开发中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制度;加强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推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齐头并进。

(三)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跨区域合作

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是三峡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三峡地区水状况直接影响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安全,以水为核心,实现节水、治水、护水区域联动,提升三峡区域协同管水治水能力。建立生态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以大气、水、土壤污染为重点,加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联防联治,共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创建三峡地区生态建设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构建重要信息交流通报制度,共同提高灾情联合预防和应对能力。跨省区开展生态红线划定对接工作,明确生态廊道,共同保护沿江自然岸线资源,切实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博士项目“重庆城市高品质生活评价体系与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8BS67)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寶成.三峡生态合作区整体性治理策略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

[2]郑守仁.三峡工程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关键地位与作用[J].人民长江,2018(21).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责任编辑:粟 超

猜你喜欢
三峡生态建设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Sinocyclocheilus sanxiaensis,a new blind fish from the Three Gorges of Yangtze River provides insights into speciation of Chinese cavefish
三峡留下我多少梦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春到三峡
无花果香溢三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