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离异女性抗逆力的定性研究

2019-04-02 06:25向小平张琪
活力 2019年4期

向小平 张琪

【摘 要】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我国离婚的人数和比例不断增加,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因此女性离婚后的生活值得我们关注与研究。现有文献主要关注了离异女性面临的困难和呈现的问题,侧重问题视角,很少关注她们的能动性和成长。本研究通过对两位北京离异女性的个案访谈,发现离异女性的抗逆力主要在信念与动力、个人资源与应对、环境的支持三个关键层面上运作,展现出抗逆力的动态本质。

【关键词】离异女性;抗逆力:定性研究

引言

在《新语词大辞典》中,离异,指夫妻解除婚约,即离婚。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离婚率也快速增长,粗离婚率从1979年的0.33增加到2007年的1.59,调整后的离婚率从0.85增加到2007年的2.62,增加了2倍多,到2015年我国粗离婚率增长了2.8‰。据北京市民政局统计,2015年民政部门办理离婚手续73000对,与上年同比增长29.91%。显然,离婚已成为当代中国不容忽视的重要议题。

因常伴随家庭结构、角色关系以及经济状况、居住安全等一系列改变,离婚往往被认为是一个创伤性事件,这对在家庭中多处于经济弱势地位且离婚后常承担子女抚养责任的女性尤其如此。以往对离异女性的研究,也多集中于她们在离婚后面临的困难和呈现的问题,总体偏向问题视角,较少有研究关注离异女性的良好适应。这一情形自1990年以来在西方国家开始改变。因研究者发现,虽然离婚是极度破坏性事件,但大部分人最终都能从压力中复原,还有一些人不但能突破离婚后的困境,还能得到自我成长,提高经济自主能力,发展自我关系网。因而后期一些研究开始关注离婚后适应模式的变化及过程,以及促进适应的个人、家庭与环境因素,对离异女性的研究也从原来的病理学视角转向抗逆力视角。

抗逆力的英文是“resilience”,国内也翻译为复原力、心理弹性、心理韧性,Luthar等将其定义为人的心理功能及其发展并未受到严重压力或者逆境的损伤性影响的心理发展现象。Masten指出西方的抗逆力研究经历了四波思潮:第一,特质说,将抗逆力视为相对静止、稳定的特质或能力,研究侧重于发掘那些在逆境中适应良好者的个人特征及人际关系、社会支持等环境因素;第二,过程说,将抗逆力视为个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和机制;第三,干预研究,研究侧重于设计实施预防和干预项目促进抗逆力的提升;第四,生态说,认为抗逆力是多个层面多个系统因素动态互动的结果,研究强调超越对个体及与其密切相关的人际关系的关注,呼吁从更广阔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来考察抗逆力,并对文化保持敏感。

现有西方对离异后成人或女性适应的研究指出了多个抗逆力因素。比如Amato对离异后成人适应的综述指出,虽然绝大部分人能從离婚中复原,但恢复的速度与个人能获得的资源密切相关,一些外在的资源如足够的收入、良好的受教育程度、来自亲人、朋友及新伴侣的支持,以及内在的个人资源如良好的应对、社会技能都能促进个体复原。此外,个人对离婚所赋予的意义也影响适应的速度。Greeff对离异家庭的研究发现,来自家庭内部、家族亲属和朋友的支持,宗教信仰,家庭成员的开放式交流,工作和经济保证是提升抗逆力的主要因素。Garvin对离异女性的研究指出,在高压力情境下,性格、社会支持资源与良好适应相关;若是处于压力相对较小的情境,社会人口和结构因素与良好适应相关。Leighman指出工作或职业,来自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信仰或灵性,以及社会互动和约会都有助于提高中年期离异女性的适应和应对。

学者对华人文化下离异女性的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抗逆力因子。比如台湾学者谢美娥指出,离异女性具有的抗逆力包括:积极乐观的人格特质;问题解决式的应对方法;原生家庭充分的支持;能有效地使用社会支持与社会资源。另一台湾学者蔡群瑞发现,个人特质、社会支持网络、正向认知、社会应对技巧,原生家庭的支持、处理情绪的能力、宗教等七大类因子能促进离异者的适应和恢复。在大陆,也有研究者对离异女性的抗逆力做初步探索,比如周碧岚的研究指出建构离异女性复原力的因素包括内在的积极心理特质、外在的支持系统以及内在心理特质与外在的支持系统的交互作用,并提出可从这三个方面促进女性复原力的构建。颜廷芬发现农村单亲母亲的抗逆力包括内部和外部因素两大方面,其中内部因素包括农村单亲母亲的内在品质、逐渐适应单亲生活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情绪管理和社会胜任能力;外部因素包括发展社会关系网络、来自同辈群体的影响以及有意义的参与机会。

总体而言,现有研究对于了解本土离异女性的抗逆力做了很好的铺路工作,但目前从抗逆力视角探讨离异女性适应的实证研究还是偏少,采取的也多是特质论观点,而忽略了多种因素在离婚后是如何互相影响,共同促进离异女性抗逆力形成的。本研究选取当代中国内地城市中年离异女性为对象,进一步探讨离异后抗逆力的形成机制。

一、对象与方法

(一)受访者

参考北京市离婚数据统计,中年是离婚高峰,本研究采取典型性方便抽样,选取了2位在中年离婚,且离异时间较长的女性进行访谈,以便于考察离婚对她们的长期影响。受访者基本情况如下:

A,46岁,中专文化,早年在医药卫生相关部门工作,90年代末下海经商,先后从事过出版、中央空调安装护理、小饭桌、洗浴中心等生意,经济状况较佳。前夫为事业单位职工,家庭经济条件转好后,多次与发廊妹、洗脚女有婚外性行为,A于2004经起诉结束16年的婚姻,对女儿(访谈时已24岁)有抚养权。

B,49岁,本科学历,为医学杂志编辑,经济状况良好。89年结婚,婚姻持续17年,前夫为大学老师,因B在家庭投入更多,与前夫事业上存在差距被前夫瞧不起,同时夫妻沟通不畅,婚姻存在冷暴力于2007年协议离婚,拥有儿子的抚养权。

(二)研究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被访者进行一对一的深入访谈。访谈内容主要包括受访者基本情况、婚姻经历、离婚过程、如何看待和度过离婚后的生活等。每位受访者访谈两次,每次约1小时。获得受访者知情同意后,对访谈内容进行录音,并在誊录后编码分析。

二、研究结果

访谈资料显示两位女性在面对离异这样的生活困境时,对婚姻和人生的信念,个人的资源及应对行为,社会环境的支持共同促进了抗逆力的形成。图1展示了离异女性在历经离婚挑战后抗逆力的形成历程,下文进一步说明。

(一)应对离婚困境时的信念与动力

在个人的信念层面,离异女性灵活的婚姻观念,对离婚开放的态度,以及对自己和家人的期望和责任,不仅帮助她们更好地面对离婚,也为其提供了振作起来的动力。

1.开放灵活的婚姻观念

在离婚这个事件上,如何看待离异对离婚后的适应有关键影响。从负面的角度认知可能让女性更加自怨自艾,从正面的角度解读则能减少心理上的不幸感。两位受访者都秉持婚姻不幸福就没必要勉强维持的观念,这有助于减轻她们离婚的心理压力。此外,直面婚姻失败并能对自己和孩子的发展保持乐观也有助于他们走出离婚的阴影。

分居以后呢,觉得,没意思,然后就起诉了……就是过不下了就离了……其实中国很多婚姻都是不适合也凑合过着,没有那种勇气说离。我觉得像我这样,说离就离的,不多……就是勉强将就一点也能过,但不想太将就。(受访者A)

不是所有的离婚都是坏事。而且呢,也没有说,我离婚是多丢人……婚姻已经死亡了,或者觉得两人都很痛苦的话,真的没必要守……(受访者B)

我觉得,我们家闺女挺好的,很阳光,她没有说,这么多年单亲啊,缺少父爱,心里边就阴暗,一点都没有。(受访者A)

我在离婚之前,我跟他(儿子)谈过一次……他一切都能接受。所以我觉得,这还是比较放心吧。……我就感觉吧,感觉他心境还不错,就是整体的状态还不错……(受访者B)

两位受访者也非常接纳离婚这一现实,不仅大方承认,也没有认为单身是一种压力,必须尽快再婚。

我现在婚姻是个什么状态,我没有必要隐瞒,我也不把它当作一个事,就是我的事,跟别人没关系……我不太受别人干扰。(受访者B)

(离婚后)什么时候我遇到一个喜欢的男的,没准就结婚了,或者说,不结婚,没准一起生活了,碰着就结,碰不着就得。(受访者A)

受访者B虽然很遗憾自己的婚姻未能白头,但能从离婚中看到有利的影响:

离婚以后虽然也难受,但感觉是一种解脱,好像能够往前奔了,把这阶段画句号了……摆脱了以后呢我是自由身,然后呢,我可以按照我的思路不受这个人干扰,以后我,珍惜我自己吧……这个东西一压在我身上以后,也让我醒悟了很多事,也促进我很大的成长……那就是坏事变好事,也挺好。(受访者B)

2.不服输的信念

受访者A作为女强人,对自己的事业非常在意,離婚前家里的生意自己就是主力,离婚后就更忙更累了,但她一直坚持了下来。

碰上事了,自己加把劲,努力一把,靠机会,有这机会的时候,把握一下就行了。(受访者A)

受访者B反思自己婚后因主要忙于家务和照顾孩子,没有充分自我发展,跟前夫差距拉大导致前夫看不上自己,在离婚后反而激发了不服输的信念,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离婚带来的挫败感:

那我就要珍惜自己,爱自己,所以离了婚以后,我觉得,我要从这些(被丈夫看不上的)沉痛教训中起来,我不甘心啊,我不能就这样(颓废)。因为如果我一蹶不振,那就应了他(前夫)的话了嘛,你没他就什么也不是,就是一个无能的人…..就是一定要让自己提上来,不惜花任何时间代价,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重树这种自信,打败挫败感。

3.对家人的责任

受访者B提到在面对离婚这一重大挫折时,她意识到“所有的这些朋友,父母,孩子,都是以我为轴,那我首先自己要爬起来”,这种对家人的责任感迫使她重新振作。首先,作为独女,她不希望父母因自己不好的生活状态而挂心,不能安享晚年:

如果说离了婚,我一个萎靡不振的样子,或老是一副怨妇的样子,那负性情绪感染给父母,他们年龄越来越大,这样晚年不幸福了是吧,因为我婚姻不好对我父母已经是很大伤害了,他们晚年无着落那样的,那时候他们也跟我说,他说你要这样的话,我们走了以后,你那么孤独我们也不放心啊,我就想,我得给她们养老送终啊,咱就说不好听了,就是闭眼也要让他们能放心。

不让儿子牵挂,能无忧无虑地自我发展也是受访者B把日子过好的动力:

本身说实在的我(离婚)就对不起他了对吧,不管怎么样伤害他了,那你再给他这么一副面容的话,他第一是看不上你,第二儿子肯定心疼妈,然后他会有很多牵挂……他在国外上学,我要让他能在外边放心展翅高飞,没有太多顾虑。

(二)个人资源和应对

离异女性自身的性格特质是走出困境的重要基础,在此之上,她们主动采取多种应对策略,体现了离异女性善用资源的能力,是抗逆力中重要的行为层面。

1.独特的个性

(1)独立自主

两位离异女性自己的性格很关键,其中独立自主是渡过离婚这一难关的重要抗逆力因子。从她们的话中可以看出,她们为自己做决定,自己的生活自己做主。

生活就是靠自己,不能去靠别人,尤其是女人,必须自立,这是最主要的一点,自立肯定会自强的,因为你事自己去做了,你付出了不可能没回报,只不过回报大小多少,肯定是有回报的,就是你回报大,你的事业可能会更大一些,然后就是从精神、从经济各方面都会富有;你回报小,你生活也会变好,因为是自己付出的,这首先前提必须是自立,你要是靠别人,你得不到那尊重,回报也是暂时的,不会长久的。女人还是靠自己,自己独立一些比较好,然后各方面都会好,日子肯定就会好。(受访者A)

受访者B在离婚时慎重理性,从多方面考虑才做出离婚的决定,并且愿意为自己的行动承担后果。

离婚的前一阶段,我当时就特别理性吧……中年女性你想再往前迈,恐怕不是很容易,完了如果找不合适的,可能你就要寂寞啊,空虚啊什么的。后来我就觉得,这甘蔗不能两头甜是吧,就是得有取有舍嘛。

(2)自尊自爱

即使离婚了,两位受访者也不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能看到自己性格和能力上的优点,同时接纳自己的不足。两位受访者都比较外向活跃,对自己的智力、能力也较为认可。 其实有时候吧,我感觉自己脑子还是挺够用的那种。(受访者A)

所以我就是说自恋啊,当时我为什么学心理学,一个是我有悟性,我感觉吧,我的悟性还可以,不管是觉察别人还是觉察自己啊……我家经济条件还行吧,应该也算是,不太愁吃穿吧,比较自给自足的那种,然后我又是个独生女啊,我也就是性格活泼啊,能唱能跳的,还是挺无拘无束的。你看我跟你说话,你也了解到我是个心直口快的人。(受访者B)

自爱还体现在能接纳自己的不足。受访者B意识到自己抗压能力不强,但她愿意“带瘤生存”。 不抗焦虑,不抗压,我觉得这不抗压,跟我这个(指离婚)也有很大关系。比如我现在有点什么事情,可能躯体化就比较厉害,一紧张就跑肚上厕所……这种东西我就准备带瘤生存了,我接纳。

2.应对行为上的进与退

(1)宣泄,调节与改变

受访者B面对婚姻带来巨大的挫折感,仍直面自己的内心,在压力大的时候找安全的方式宣泄,并且一边调节自己的身体状况,一边主动学习心理学,用实际行动让自己走出离婚的阴影。

我就是离婚这个事还压抑点,其他的,比如跟邻居啊,跟同事啊,有什么矛盾,我第一,就当时就挺愤怒的事情吧,我可能就找相对安全的一些人,我把事情说出来。要不然就那个发泄,卡拉OK也好,河边喊也好,或者我哭,我就是哭吧,跟闺蜜啦,亲人啦,大骂也好,哭也好,或者说我旅游啊,我参加各种团体啊,然后呢,就是,购物啊,选自己好看的东西啊,或者我找心理咨询师啊。

(指刚离婚时身体不适)身体上去协调吧,靠药物啊,疏导啊,再有自己也就是觉得,要自立嘛,自己给自己加油,所以也就在那个时候,可能是那个机缘吧,就是学了这个心理学。当时报了一个班嘛,就去学一学,可能也分散了一些注意力,也找到了一些宣泄的途径……(受访者B)

除了调节自己的心态,B也积极调整自己与前夫相处的模式,以避免继续受伤害。

虽然我很生气啊,换位思考,我经常换位思考,我就觉得,哎呀,他(指前夫)也够可怜的,你想想他这么对我,他那么踩我挤兑我吧,或者占我便宜……或者说呢,这也是他的生存之道。他要不是这样的话,他肯定也很难受。那我认清了,原来他是这样的一个人,那我以后跟他交往我会把握分寸,就是说以后避免,不要再受伤害。如果我要再像以前那样的话,我会犯同样的错误。然后,我就会比较理性呀,改变交往的模式,调整一下关系,就这样呢,让他也舒服了,我也没受伤害。就是在调节吧。

(2)忍让与包容

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上离婚带来的反思,两位女性变得越来越包容忍让,心态也更加平和,这可能是离婚带来的个人成长。

我觉得自己性格最大的变化就是挺能包容人的……因为你见的事多了,你阅历深了,经历的多,你肯定就是说好多事已经看淡了、看破了,好多事根本就不算什么。(受访者A)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命观,惜福的观念,通过“与差的比”来获得心理平衡的积极心态也帮助B减少了心理负担,使她看得更开。

后来我就觉得,哎呀,你说这老天啊,也很公平……我父母健在,然后,那个我身体还可以,儿子学业各方面挺顺利,然后我的一些亲人也都没有意外走的啊,也没有太多烦心或者是纠结放不下的事情。那咱们就来~个,就来一个离婚吧,让你心里头痛,让你心里头感觉到遗憾。完了我说,要真是让我的父母早走,让我的孩子生病,让我的亲戚车祸去世,让我自己罹患一个什么癌症啥的,那种打击我说那干脆就离婚最轻,而且是我一个人承担,我能救我周边爱我和我愛的人。我觉得,那这样挺好。

(3)与子女、家人的沟通

受访者都会跟孩子、父母就自己婚姻、生活进行沟通,寻求家人的理解与支持,减少给家人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会跟自己的子女交流生活感悟和经验。受访者A的父母虽然在其离婚后会催促她再婚,但她依靠兄弟姐妹和父母达成了间接沟通,这也反映了其与家人沟通的有效性。

(我爸妈)知道我那几年生活不好,就是生气,老哭还,后来就说了,过不了就离了吧。刚离婚的那几年,我一回去,我爸我妈还叨叨,你还得找一个,别不找了……我就跟我妹我弟说,我说老叨叨,本来我就不想听,我说有合适的想结自己就结了,别叨叨我,他们就跟我妈说,说大姐回来你别叨唠她了,不是说人结婚就能过得好,后来我妈也就不叨唠了,现在这么多年就不叨唠了,反而,她也觉得我挺好。

受访者B专门和儿子详细沟通了离婚对儿子的影响,儿子也给予了很多正面回应,让B减少了愧疚感,也感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我在离婚之前,跟他(儿子)谈过一次。我跟他说,有这么几点啊,你看爸爸妈妈这个状态你也看得到啊,都很别扭。虽说没有什么背叛啊的问题,但很多原则问题我们也是很抵触不相容,这样大家,这种伤害也挺大的……但对你,很内疚,因为也不是你的错,然后你受牵连,我说我想离呢,就有一些顾虑我想跟你聊聊……他就说妈,现在单亲家庭不算什么,很多同学还包括那些名人,有些公众人物,都是单亲,这个是一种挫折,但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经历……我就说通过妈妈的婚姻失败,真正能给你启发,就是,你在婚姻当中,为了避免我们这么痛苦,你能学到什么,避免什么,那我们的伤害没白受。他一切都能接受。

(4)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

在生活上,两位受访者都广泛开发自己的兴趣,在工作外享受生活的乐趣,增加对生活的满意度。

我想玩去吧,明天报团买飞机票我就走了,说走,买票就走了……(朋友说我)也没个正式工作,看咱们还一天到晚忙忙叨叨的,怎么感觉那么累,但人家呢怎么生活老感觉那么滋润呢(受访者A)

我就也开发自己的特长吧,因为我特能唱也特能跳……因为我舞跳得很好吧,很多人都会赞许啊,会跟你亲近啊,让自己有一种满足,然后自信心也极大恢复,然后就觉得我有价值,然后有很多朋友啊,也让自己的生活打开了。

受访者B在主动学习心理学后,不仅考到心理咨询师证书,也积极从事这方面的志愿者活动,在助人中找到自己的价值,体现人生意义,对于她自信心的恢复也有促进功能。

(指北京某心理咨询中心)对我帮助挺大的……让你在里面学,同时,用我学的这些东西去帮助一些人,真的是感觉到价值体现了……我觉得我做这个志愿者,帮助到人,我感觉到自己好像挺有用的啊。

(三)环境的支持

对两位受访者来说,自身的经济条件提供了最基本的安全保障,解决了后顾之忧,从家人得到的关怀可能是最基本的情感支持来源,从朋友那里获得的支持和鼓励也非常重要;另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公众对离异女性的接纳可能也是一个外在保护因素。这些源源不断的支持和帮助对于抗逆力的培养和发展有很大作用。

1.良好的经济条件

因两位受访者都有自己的工作且离婚后前夫付一定赡养费,离婚对于她们的经济条件和基本物质生活并没有造成很大影响,也就减少了一份压力。尤其受访者A自己做生意,生活相对富足,更为生活满意度提供助力。

现在生活很好,孩子也都自己成事了,就是经济方面自己不是说多有实力,最起码过的是那种我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我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受访者A)

我一个人有吃有穿,我有公积金,我有工作,我有工资,我有房子,我能养活我自己……(离婚后)就孩子的生活费呢,就这方面,俩人协调的还挺好的,他管三分之二,我来三分之一,一直到现在孩子上研究生。(受訪者B)

2.与家人的联结

娘家人和子女是两位受访者都非常强调的支持来源,与家人的良好关系和家人提供的情感支持可能是最重要的外在保护因子。

(1)与娘家和睦的关系

受访者A与自己父母及手足的关系非常和睦,他们不仅在生活中提供实际的帮助,在情感上也给予了莫大支持。

她(女儿)一出生就是她姥姥姥爷哄大的,跟她姥姥姥爷都特别亲,那时候我妹还有我弟都没小孩,全家都以她为中心……我家孩子小的时候,我们俩有事,包括接送孩子,都是家人……我弟弟妹妹,我们不像三个家庭,我们就是一个家庭。(受访者A)

受访者B是独生女,与父母的关系也非常亲密,尤其是母亲给了她很多鼓励和支持。

家人对我的帮助,真是切肤的那种。我妈妈是特体贴的一个人,当然她对我也是百分之百的爱啊,特别能包容我

(2)亲密的亲子关系

两位受访者都非常关爱自己的孩子,与孩子非常亲密。这种良好的亲子关系极大地增加了他们的积极情绪和幸福感。受访者A花很多精力照顾女儿,即使女儿工作了仍与女儿住在一起。

(我)跟我闺女特别好,现在就是我俩一起住……在她眼里边,她就这一个妈妈……(受访者A)

与受访者A相比,受访者B更注重心灵上的交流与沟通。儿子对她离婚的理解与支持给她心灵上极大慰藉。

我儿子,给我的一种支撑,对我的肯定和慰藉,从精神上的帮助很大……(儿子说)妈我很佩服你,很多中年女人婚姻不顺的话,发发牢骚抱怨就完事了,她们哪有勇气往前迈啊,他说妈其实我真很佩服你的勇敢,在四十三的中年,对自己的婚姻不妥协,真敢去领这(离婚)证,真敢往前迈,去追求你想要的生活……我觉得儿子挺顶我的,挺肯定我的,觉得我挺有勇气的。

3.朋友的支持与陪伴

两位受访者都朋友众多,除了经常聚会也有亲密的朋友互诉心事。对于受访者A来说,除了提供情感支持的朋友外,还有很多朋友提供了工具上的支持,比如生意上的帮忙。 好多业务,同学朋友都帮我……(指一个朋友)我有什么事,我都会跟她叨唠叨唠……说出来肯定会好,也不一定解决什么问题,说出来,就行了。

受访者B的朋友不仅聆听她倾诉,也在她离婚后陷入自责时提供了正面引导,对她有一定的劝慰作用。

我所有的东西,我就跟我妈分享,或者跟我那个闺蜜,中学我一特好的朋友分享………我理解她们劝我的意思是说不要太自责,不要觉得是自己没能力。

4.包容的社会环境

过去,离婚是被高度污名化的,离婚的后果被看得比今天更严重。随着离婚率的攀升,离婚人群越来越大,公众的态度也更加宽容。当社会更加接纳甚至帮助这一群体,可能会间接或侧面地激发或促进离异女性抗逆力的培养。

(指社会对离婚者有偏见的问题)不在意啊,现在社会谁还对这个在意啊。(受访者A)

对我来说,也可能我自己比较强大,我没感觉到有人歧视我。有可能朋友圈子啊,或者就是说我整个接触的群体吧,都受过教育,没太表露对我的歧视。(受访者B)

四、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根据访谈资料发现,离异女性的抗逆力主要体现在信念与动力、个人资源与应对、环境支持三个方面。首先,接纳离婚,想把日子过好是抗逆力的开始和持续动力。谢美娥对离婚女性单亲家长复原力的研究指出,复原是从创伤中恢复的经验,必须是由受访者主观对困境产生知觉切入,才有复原的产生。复原的单亲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什么要离婚,并且是以理性、正向的态度看待离婚。本研究的两位受访者都是离婚的主动提出者,她们是在谨慎权衡离婚得失后做出的理性选择,因而对离婚较为接纳,对离婚后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也有心理准备,这促进了他们的适应。此外,把日子维持好、不愿意离婚后让生活大滑坡,让前夫、周围人看不起也是女性在遭遇离婚后的情绪波动时爬起来的动力。Turner在归纳成人复原力的特性时指出,有方向和使命感,对自己的任务有责任,是复原力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后现代的抗逆力理论更是提出人与生俱来就有追求自由、自我实现的动力,这一动力是抗逆力的驱动因素。本研究发现,被访者的动力不仅来自自身,对家人的牵挂和责任,比如不让父母因操心自己而不能安享晚年,希望子女能无忧无虑地发展也是被访者振作起来的重要推动力。

其次,被訪者自身的个性特点和应对行为是抗逆力的核心。蔡宜玲认为个人特质的影响非常重要,如果能善用个人如开朗,乐于社交等特质,可使其拥有更多人际支援的协助,这些特质在与环境互动中所发挥的作用使个体能逐渐拥有复原动力,产生存在的价值感,保护自己避免负向结果。Brooks认为具有复原力的人,对生活具有相当的控制力和希望感,具有良好的自控信念和能力。本研究中被访者独立自主的个人特质与环境的交互影响,进一步增强了其自我控制感。思考能力也是抗逆力形成重要的保护因子,可以减少危险因子带来的影响。被访者在离异后依然对自己的生活积极反思,在反思后采取的行为会更加有效,对自己也会更加自信。

除了自己的资源和力量外,社会的支持和资源更是支撑她们的力量。两位被访者婚后能够平稳地过渡,首先得益于他们稳定的经济条件。被访者A自己做生意,经济非常富足,被访者B有工作有房子,前夫又负担了儿子绝大部分的抚养费,生活也属衣食无忧。Werner认为良好的社会关系是复原力中很关键的保护因子。在此基础上,家人、亲属和朋友提供的实际、情感和信息支持不仅帮他们度过了日常生活的现实困难,也为他们提供了重要的感情和认同的支撑。最后,离婚变得常见以及社会的包容态度,让被访者体验到一种“普同感”,认知到离婚不再是不正常,离婚的女性不再是“异类”,这至少降低了两位女性离婚后的社会认同压力。 信念和动力,个人资源与应对,以及社会支持还和个人的主动性相互作用,互相强化。首先,从个人角度而言,不服输、想过好日子的信念促使个体更努力地去应对,而好的应对又促进了个体对离婚的正确性、自己能过好日子的信心的认同;其次,从社会角度来看,因为看重家庭和朋友,个人会努力加强与家人的沟通,以获得他人的理解与支持,这进一步促进了社会支持的力度;反过来,与家人的良好关系以及对家人支持的感恩又进一步加重了个人的责任感,形成了抵抗逆境的持续动力。最后,社会对离异者的接纳态度一方面促进了个人的适应,而个人良好的适应又进一步减少了对离异者的偏见,促进了社会接纳。

最后,我们发现虽然两位受访者的抗逆力有很多共同点,但还是存在一些差别。受访者A是一名生意人,在事业上比较成功,经济状况较好,离婚前就是家庭经济的主力。在访谈中她很少谈到对离婚的反思,但对自己的工作有很强的倾诉欲望。对A来说,抗逆力最主要的方面可能就是通过工作和业余生活,以及女儿培养上的满意来弥补离婚带来的挫折感或负面影响。Werner认为中年人的复原力包含能投入工作领域。Bursik曾指出不具有传统性别角色的妇女,在离婚过程中显示出较好的适应功能。因而A的适应可归纳为女强人这一非传统性别角色模式。受访者B在离婚前更吻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模式,性别观念也更加传统,因而离婚对她身心各方面的打击较大。但她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在离婚后主动学习心理学,对自己的婚姻、个性和生活进行了很多反思和自我疗愈,因她本身学医,用词非常有特色,用“带瘤生存”形容自己,就像很多肿瘤病人,没办法摘得那么干净,存活期间就是要带瘤生存。认识到自己的创伤后,B用非常接纳的态度看待自己和生活中的不如意,同时也看到离婚带来的正面影响,这种客观全面理性分析的态度对她抗逆力的发展非常关键。

本研究通过对两位离异女性的深度访谈,对离异女性抗逆力的形成历程做了一定探索,对于助人工作者的启示是,不仅要帮助发掘离异女性自身的潜能,更要扩大离异女性可获得的社会正式支持网络。但本研究仅访谈了两位女性,且都是离婚时间较长的中年女性,后续研究可增加样本的多样性,对抗逆力的形成机制做进一步探讨。

基金项目:北京理工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成果(3220012211307)。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民政局.二O一五年北京市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 报.fromhttp://www.bj mzj .gov.cn/news/root/tj nb/2016—06/118735.shtml?NODE- ID= root

[2]Attomey VW, Fetherling D. Divorce&Money: How toMake the Best Financial Decisions During Divorce [M].NOL0,2011.

[3]祝平燕,王芳.风险社会学视角下离婚妇女贫困化问题探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0,22 (5):45-49.

[4] Amato PR. The Consequences of Divorce for Adults andChildren: An Update[J]Drustvena Istrazivanja, 2014,62(4):1269-1287.

[5]易松国.离婚原因、后果及社会支持一深圳离婚女性的实证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2 (4):12-16.

[6] Amato PR. Research on divorce: Continuing trends and newdevelopments [J]. Joumal ofMarriage& Family, 2010,72(3):650-666.

[7] Luthar SS, Cicchetti D, Becker B. The Construct ofResilience:A Critical Evaluation and Guidelines for FutureWork [J]. Child Development, 2010,71(3): 543-562.

[8] Masten AS. Resilience in developing systems: progressand promise as the fourth wave rises[J]. Development&Psychopathology, 2007,19(3): 921-930.

[9] Greeff AP, Merwe SVD. Variables Associated withResilience in Divorced Families [J]. Social IndicatorsResearch, 2004,68(1): 59-75.

[10] Garvin V,Kalter N, Hansell J.Divorced women: Factorscontributing to resiliency and vulnerability [J]. Journal ofdivorce& remarriage, 1994,21(1-2): 21-40.

[11] Leighman MR. Loss of the dream: Stories of mid-lifedivorce [J]. Texas A&M, 2009.

[12]謝美娥.离婚女性单亲家长复原力的初探[J].东吴社会工作学报,2008 (18):1-33.

[13]蔡群瑞,萧文.复原力对离婚后个人适应之影响研究[J].咨商辅导学报:高师辅导所刊,2004 (11):59-79.

[14]周碧岚.离异女性复原力的建构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4, 16 (2):31-34.

[15]周碧岚.离异女性复原力的个案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3 (12): 157-159.

[16]颜廷芬.农村单亲母亲的抗逆力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2.

[17]高颖,张秀兰,祝维龙.北京市近年离婚水平与年龄分布的变动趋势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12 (4):34-42.

[18]孙岩.城市中午失婚女性再婚难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2

[19] Turner S.Resilience and social work practice: Three casestudies[J]. Families in Society: Th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SocialServices, 2001, 82(5):441-448.

[20] Richardson GE. The metatheory of resilience and resiliency[J]. JoumalofClinicalPsychology, 2010,58(3):307-321.

[21]蔡宜玲.自杀意念青少午复原行为之探讨:复原力之研究[J].彰化师范大学,2002.

[22] Robert BBPD. CHILDREN AT RISK: Fostering Resilienceand Hope[J].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2010,64(4): 545-553.

[23]萧文.灾变事件前的前置因素与复原力在创伤后压力症候反应心理复健上的影响[J]/九二一震灾心理复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彰化:彰化师范大学,2000.

[24] Werner EE, Smith RS. Journeys from childhood tomidlife: Risk, resilience, and recovery [J]. Pediatrics,2004,114(2): 492.

[25]Werner EE. High-risk children in young adulthood:Alongitudinal study from birth t0 32 years [J]. AmericanJoumal of Orthopsychiatry, 2010,59(1): 72-81.

[26] Bursik K. Correlates ofWomen's Adjustment During theSeparation and Divorce Process [J]. Joumal of Divorce&

emarriage, 1991,14(3-4): 137-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