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

2019-04-02 08:02
科学Fans 2019年3期
关键词:春牛黄道春饼

黄道

地球绕着太阳公转一年的路线就叫“黄道”。它是天球上假设的一个大圆圈,即地球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因为地球自转轴与公转平面不垂直,所以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不重合,两个平面有23.4°的夹角角度,相交于春分点和秋分点。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民谣点完了中国农历历法中的二十四个节气。

节气是中国的古人通过观察一年中太阳位置的变化引起的不同时节气候变化,标识出不同季节特征日子以指导农活的历法。它完全是中国特有的,在201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归纳总结的天气标识,所表述对应时间的天气特征,也仅适用于北半球。

从天文学上说,节气的划分,由太阳的黄道经度位置决定。太阳在某些特殊的黄道经度时,会有标识性的昼夜长。古代人们注意到一年中不同的时间昼夜的长短不一,于是通过测量日冕的日影,以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定为日至(夏至),白昼最短的一天定位日短至(冬至),昼夜等长的两天,则分别定位春分与秋分。这四个节气,便是二十四节气最初的起源,在商朝就已有。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在《太初历》这本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统一文字记载的历法书上,二十四节气首次被记载入册,订入历法,从此指导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农业活动,并沿用至今。

春天吃出来

咱们中国的习俗里,什么样的特殊日子都离不开吃。好些节气,都有属于自己的小吃。例如中外驰名的春卷,就起源于立春当天的吃食春饼。

立春这一天,中国的北方有吃春饼的习俗,俗称“咬春”。春饼,最初是将摊得薄薄的面饼或烙或蒸,之后卷上各种菜吃。被卷在烙面饼中的菜,被称为和菜,而最早饼与和菜装在一盘,称为“春盘”。

卷在饼中的和菜没有硬性规定,可荤可素,可繁可简,大都为丝状或切成丝状,豆芽、鸡蛋、粉丝、鸡丝或猪肉丝等,都是比较常见的春饼和菜。清代诗人袁枚在美食著作《随园食单》的点心菜中,便记载了一则“薄饼”,说的应该就是春饼。说的是,“山东孔藩台家制薄饼,薄若蝉翼,大若茶盘,柔腻绝伦。家人如其法为之,卒不能及,不知何故。秦人制小锡罐,装饼三十张。每客一罐。饼小如柑。罐有盖,可以贮馅。用炒肉丝,其细如发。葱亦如之。猪羊并用,号曰‘西饼。”寥寥几句,就把春饼的美味写得栩栩如生,读者光看就口舌生津食指大动了。

立春吃春饼的习俗自唐宋就有,到了清代,烹饪技术发展,将春饼卷和菜做得更小更精致,再经油炸,就成了今天餐桌常见的春卷。

春天打出来

除了“咬春”这样与吃相关的习俗,立春当天,还有鞭春活动。鞭春,是历史悠久的立春日习俗,意为鞭打春牛,督促春耕。

鞭春起初只是立静态的泥土塑农耕人和耕牛于州县官府正门的东西两侧,后来便慢慢演变成动态的鞭打耕牛泥塑的活动。由活人扮演春神,持杨柳鞭打泥塑耕牛,以其唤醒牛儿准备耕作。后来更有农民们捡拾鞭春时泥牛身上掉落的土片,洒在自家田地中,期望当年的丰收。

在很多历史文献中,都有记载鞭春这一活动,《东京梦华录》中“立春”这一则就有写道:“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又禁中鞭春。开封、祥符两县,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绝早,府僚打春,府前左右,百姓皆卖小春牛,往往花装栏坐,上列百戏人物,春幡雪柳,各相献遗。”

在更为细致的气候划分七十二候里,立春之后有三候: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再五日鱼陟负冰(鱼上冰),说的是立春当天暖风吹拂,中国北方冬日结的冰开始融化,之后冬天蛰伏地下的虫子们也渐渐苏醒,再之后天气回暖水温升高,鱼浮上水面游动,因为北方的冰面初破,水面上尚有浮冰,仿佛鱼背负着冰游动。这些描述的都是春天伊始的各种景象,充满着春天来临的勃勃生气。

春天来临,万物复苏,接着来的,便是雨水了。

立春

“立春”档案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标识着春天的开始。而今天天文学的严格定义里,立春,则是太阳的黄经度在315°的这一天。时间上来说,发生在公历的2月3日到5日之间。

一般而言,立春在农历正月里,春节之后。但也有少数情况,春节较晚,那么立春则在春节之前。

雨水

“雨水”档案

雨水这个节气,顾名思义,意指春天之后,降水增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写到雨水便道:“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水矣。”

天文学上对雨水这一天的定义,是当太阳的黄道经度在330°时,公历时间一般在2月18日到2月20日之间。雨水之后,不仅降雨增多,更由于太阳直射点已经开始从南半球往赤道移动,北半球的人们可以明显感觉到白昼增长,天气回暖。

雨水的“上位”

虽然在今天,雨水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二个节气,但从历史上来说,并非一直如此。

历史上,汉初以前,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是“启蛰”,雨水则仅次启蛰,在二十四节气中排名第三,原是标识仲春的开始。清代曹仁虎的《七十二候考》里面就提道:“仲春之始雨水”。

汉景帝刘启即位以后,为了避讳“启”字,“启蛰”改为“惊蛰”,意义也与之前不同。意义的变化使得“惊蛰”不再适用于立春之后的时令,于是雨水与惊蛰顺序对换,成为二十四节气里的第二个节气。

雨水时节拉保保

雨水这一天,在川西民间,有“拉保保”的习俗。所谓“拉保保”,是指给孩子们找干爹。旧时习俗里认为,给孩子们找个有福气的干爹,可以保佑孩子们健康成长。雨水那天,需要“拉保保”的家庭,便带着孩子和酒菜香烛纸钱在路上行人中寻找。希望孩子们长大做文人的多看中文人气质的行人,希望孩子身体健康的则多看重健壮的男性。若是找到了合意的干爹,便拉住,摆上酒菜点上蜡烛,叫孩子“认下保保”,以其干爹保佑孩子平安长大。雨水当日“拉保保”,有些人认为是意取“雨露滋润易生长”的意思。

水獭的“献祭”

七十二候里雨水之后也有三候,分别是獭祭鱼,鸿雁来(也作候雁北),草木萌动。其中獭祭鱼这—候,尤其有趣。

獭就是水獭,它们喜欢吃鱼,并且喜欢把捉来的鱼排列放在岸上,然后才慢慢吃掉。在古代人的眼里,这便像是以鱼做祭品,献给上天。《大戴礼记》的《夏小正》篇也描述了这么一段:“獭祭鱼,其必与之献,伺也?日:非其类也。祭也者,得多也,善其祭而后食之。”后来獭祭鱼这个短语,还被用来形容文人们做文章喜欢堆砌典故辞藻,写出著名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唐代诗人李商隐,就曾经因为爱查典故把书摊开并排放着,得到过“獭祭鱼”的绰号。獭祭鱼这一候描述的是动物行为,我们却能从中看出天气回暖,江河中游鱼变多的春天景象。

之后的鸿雁来则更是生动而熟悉的春天情景。

雨水最末一候草木萌动,描述大地回春,草木发芽,在中国的很多地方,则已经是开始繁忙耕种的时节了。

猜你喜欢
春牛黄道春饼
立春之日“打春牛”
黄道培
粤北“舞春牛”文化保护的路径
春饼迎春
春牛图(年画)
京郊寻春意 胡同吃春饼
追肥
春日物语
黄道经纬仪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