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ene
将一篇童话从文字转变为画面,就是《大鱼成长记》系列纸本水墨画所做的事。画家对文字的偏爱让她的詩歌、长篇故事可以与这些架上水墨作品互文、互证,相互阐述,这并不多见。从外在清新温婉的颜色运用和灵巧的角色形象人眼,我们会觉得李博伦的画是一种童真而浪漫的、充满轻柔婉约女性特质的表达,无论是画面选用的孩童题材、反复出现的几个灵巧可掬的动物形象、象征天真稚气和纯挚的符号——如泡泡、珍珠、海水、向日葵等,更重要的是,艺术家所创作的每幅画都有其对应的文字故事,或者说,这些细腻的画作成为了这个长篇童话的视觉演变。
童话题材将在未来的艺术创作中越来越重要,因为童话本身的特质规避了很多意识形态或规则、教条的东西,可以更聚焦于人们的基本经验和判断,成为对人们生活和心灵成长一个特别的工具,即“认识你自己”,孩子通过认识自己而成长,成人因认识自己而回归。
孩童视角带来的美好
不同于其他的架上艺术,李博伦的童话系列作品中有一个主角——7岁的懵懂小女孩大鱼妹。艺术家在潜意识中已经将个人的经历过渡到了大鱼妹身上,大鱼妹承载了创作者的部分思想和经历,代表了她内心深处的声音,同时也被塑造出一种普遍性——有相同经历的观者都容易产生共鸣而联想到一个广义上的“大鱼妹”。而创作者为什么要选择童话故事及孩童视角作为媒介和依托呢?
孩童视角的最宝贵之处,便是一种勇敢、宽容和爱。孩童更容易相信美好的事物,更轻松地原谅、更快地遗忘消极负面的事物,他们的世界是美妙的、直接的、固执的、勇敢的,充满一切可能性、等待去探索的未知数,但同时也是敏感而懦弱,力量微小的。在李博伦的画作和故事中,无处不充斥着一种孩童的独特视角,这种视角并不没有具体的个体指向性,而是将孩童普遍存在的珍贵特性提取、强调并视觉化,从中我们能看到孩童无邪的天性、稚趣的嗔恼、善良的期盼。单纯的孩童视角过滤了许多成人视角的复杂性,如同一面镜子,观者也更容易从中反观成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认知方式。
艺术家们有着各种各样的表达形式和意图,无论是从何切入点出发,他们的作品无一不是关注着人类本身,反映着人们对现状的思索与发问。李博伦也坦言,她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借助作品传达出的感受可以架起更多沟通的桥梁,让他们更加真切地关注儿童、意识到儿童成长中所需要的一切,已为人母的她,这种想法愈加强烈。
“儿时的我胆子很小,遇到问题大部分时候都会选择逃避,不会勇敢地做自己,留下很多遗憾。在‘重塑童年的创作中,在那些灰色的记忆里,我时常把希望寄托在作品里鲜活的生灵中。未完的故事里,大鱼妹和她的朋友们个个身怀绝技,将逆袭而生。”
有角色有故事的作品
在长篇童话故事《大鱼成长记》中,艺术家通过文字和绘画两种媒介设定了大鱼妹、大陆(象)、珍珠(鹿)、peach(鲸鱼)三个好朋友以及一朵向日葵等主要的角色,这些角色都充满了童真和烂漫,有一种非常童真、好奇、敏感但善良、真挚的特质,每个角色本身也非常有特点:
大鱼妹:7岁的小女孩。因经常遭受家暴故而自卑、偏执、懦弱、自私,但同时也是坚强、乐观的。
大象(大陆):一只在动物园受到虐训的大象。它强壮而善良,有些絮絮叨叨,还有点被迫害妄想症。
鹿(珍珠):和大陆一样在动物园受到了虐训并一起出逃。它外表冷漠、疑心重,同时也是睿智的、敏感的、攻击性强的角色。
鲸鱼(Peach):生活在大海中的一只神秘的、多情的、内心温暖的鲸鱼。
BC:一个小男孩,家境复杂且优越的、滑稽的、有点自闭的。
黑豹(猫):它的特点是容易暴怒,但非常忠心。向日葵:永远有希望的象征。
《大鱼成长记》里的其他怪物,以作者噩梦角色作参考,代表着记忆中的阴影、梦魇的化身。其中的色有相当一部分是画家将自己的性格分化为很多保护者的形象,他们共同保护着主角大鱼妹,是艺术家理想中充满温情的亲人,在画家构建的小世界中,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被世俗世界所规训,甚至虐训。在《大鱼成长记》中表现为动物园对动物角色们的一种制约、虐教和驯化,这种虐训在现实中代表了家庭关系中的情感绑架,对情绪、行为的控制,被迫在生活中扮演一个讨好型人格、淡化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大大小小的角色们弱小无力、善良却懦弱,相伴历险,故事里面有一种孩童的抗争,把所有弱小、无力却天真善良的小角色们的世界都联合了起来,抵抗着黑暗。
对不同艺术形式的探索
同时李博伦也在数码版画及雕塑的不断尝试中进行水墨作品的进一步延伸。水墨这一语言的延展性、丰富变化性和不可确定性,有其难以被其他材料所取代的独特魅力,但这些尝试可以与其宣本水墨作品互为补充,不同媒介之间的切换使创作者的表达意图呈现更为全面且多样化,也使观者的感受更为立体、丰富。
作品在温婉缓和没有任何攻击性的画面语言中,暗蕴着一种抵抗和呼喊一对陈规教条、情感绑架、观念桎梏的逃避、抗拒,以及由此而来的一种微弱的希望一对改变现状、重返赤诚的希望。观者常常会因为艺术品画面或创作动因的灰暗而对之望而却步,殊不知“希望”便确切地诞生于无奈与挣扎之中,无论创作者以何种艺术形式阐述了何种课题,“诚恳地去认识、理解并表达”,都是检验一件艺术作品是否真诚的先决条件。
李博伦的画面不止眼前的这一抹清新,更有内在蕴含的细腻、温情与力量,或许她还会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脚印更深。作为观者,也不妨停下匆匆的脚步,留心倾听那从画面蔓延出的轻细呼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