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美善品”

2019-04-02 09:26邱蔚丽
上海工艺美术 2019年1期
关键词:洛桑双年展纤维

自1999年发起,2000年首展至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既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已成功举办十届,历时20年。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纤维艺术近20年的发展,梳理出中国纤维艺术从概念的提出到今天更为完善的艺术教育模式的建立,以及多元化的纤维艺术表现形式,引导人们静心思考纤维艺术对于当代中国乃至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引言

据文献记载“ Fiber Art(纤维艺术)”一词最早的出现是“The ArtFabric”(艺术纤维),是美国纤维艺术运动策展人米尔德里德·康斯坦丁(M¨dred Constantine)和杰克·勒诺·拉森(Jack Lenor Larsen)的著作《超越工艺:艺术纤维(BeyondCraft: The ArtFabric)》(1973年)一书里。

而“The ArtFabric”的提出则源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欧洲,法国画家、图案师让·吕尔萨Jean Lurcat (1892-1966,常被誉为法国20世纪图案艺术和挂毯编织复兴方面最起作用的人物。1917年制成其第一批挂毯)与他的朋友彼雷·鲍里PierrePauli谈起想把瑞士的洛桑市变成壁挂艺术的麦加(沙特阿拉伯的伊斯兰朝圣地),鲍里在1962年曾任艺术装饰博物馆馆长。他俩竭力向洛桑市政府提出自己的想法,每隔一年举办一届壁挂艺术展览会。几年后,吕尔萨的梦想终于成真。洛桑壁挂艺术双年展开始成为一个展示国际壁挂艺术家才能的大舞台。

纤维艺术在欧洲和美国的兴起有着不同的影响因素与时代背景,但都可以追溯到包豪斯时期的纤维艺术教育。包豪斯在壁毯艺术和编织设计教育中强调对材料特质和工艺结构及其所形成的独特艺术语言的把握和理解,实行艺术与工艺一体的教学思想,培养了一批“艺术一工艺家(artist-craftsman)”。20世纪30年代,一些包豪斯艺术家和教师迁离德国,分散到世界各地,对不同国家的纤维艺术教育及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从洛桑到北京”

90年代,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染织系的林乐成先生从法国、瑞士游学归来,瑞士洛桑双年展让林先生久久难忘。在林乐成先生提议下,2000年的秋天,在当时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光华路的校园里,迎来了改变世界纤维艺术历程的大事件——首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现代纤维艺术展开幕。参展的纤维艺术家共同签署了《北京宣言》,承诺担当薪火传承的使命,带着充满阳光的理想,带着对纤维艺术的热爱,共同步入二十一世纪。

历经多次学术研讨,全国及世界各国艺术家均认为对于传统的“纺织艺术”(Textile Art),“纤维艺术”(Fiber art)因其材料运用的丰富性、制作工艺的多样性、呈现形式的当代性,不仅具新鲜感更具先锋性,于是2002年正式定名为:“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

自1999年发起,2000年首展,相继在北京、上海、苏州、郑州、南通、深圳、北京展出,已发展成为全球最为重要、最具影响的纤维艺术学术平台之一。“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不仅谱写着新时期中国纤维艺术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类纤维艺术发展史在这个时期最为光辉的一部分。

二、当代纤维艺术形式的多元化

一件纤维艺术作品的形成是材料、形态、明暗、色彩、表面肌理等关系相联的一种创造和重建。当艺术家接受这样一种体验:纤维一质感一加工一肌理一个体一空间,艺术家会发现它们有着无穷的魅力。这些被当代纤维艺术界定的材料形态在以上的体验中产生了非常丰富的变化,诸如:皱褶、凹凸、突陷、不平整的起伏和折痕等。这些纤维材料所特有的性格和表现力使我们认识到材料在纤维艺术创作中重要性,这也是最近几年来纤维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当代纤维艺术家把各种表现技术从传统的墙面转用到了三维空间之中。使纤维艺术作品可以突出于墙面,或者和墙面完全脱离。他们将纤维艺术由此转化成非常规的能够适合一些特殊环境的装置艺术品,其富有创造力的形象成为有创造欲的艺术家的无限空间,变成了纤维艺术发展的主流。

1.打破平面

韩国纖维艺术家Kim Bong Seop的《生命:关于起源的思考》(180×103×12cm).色彩丰富的纤维营造出一种独特的环境氛围,宛如万簌俱寂的一片树林倒映在月光婆娑的平静水面上,这个不太大的作品打破了传统纤维作品平面二维的形式,将作品的造型处理成从正侧面看上去像一个梯型的有相当厚度的形式。作品正中间的一段白色如月光照在林间,周围灰色调的渐变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编织的敞开性肌理使作品具有一种纵横的轻盈感,艺术家的色彩运用加强了水面波光粼粼的幻觉。

2.转变二维

美国纤维艺术家戴安·希安Diane Sheehan的《聚焦》 (355cmx661cmx661cm)和《明月升》(400cm×230cm×255cm),就是从二维开始的创作而后转变成三维空间最典型的例子,其最后形成的肌理效果可能是用任何别的媒介都不能做到的。

3.实现三维

美国纤维艺术家多萝西·吉尔·巴纳斯Dorothy G…Barnes的作品《编织麦秆》 (6mm×12mm×16mm).作品用麦秆与麻绳结合,用规律的编织技法编成球体形成立体作品,《松树纹》 (6mm×16mm×48mm),是从小的三维元素向大的立体空间转变的较典型的例子,作者获得华盛顿国家妇女艺术馆终身成就奖。

韩国女纤维艺术家You Korea Ja的作品《空间构成》(150cm×150cm×260cm),将平常人眼里只能生火当燃料的稻草作为创作的材料,在两根稻草的中间用棉线采用平纹编织工艺,将稻草编织成一条十几米长的帘子,然后采用不同的方式将它们悬挂起来,形成了一件独特的纤维作品。

三、纤维材料的独特构建

通常被纤维艺术家采用的创作材料有:天然蚕丝纤维、各种状态的棉纤维、各种状态的皮革纤维、各种状态的竹纤维、各种状态的植物表皮纤维等等。任何一种材料都有其独一无二的特质,这种特质是艺术家必须理解并加以尊重的,无论他们选择强调它还是拒绝它。许多设计艺术家对材料都具有执拗性的高度尊重。综合使用不同的材料,需要特定的技能和有关它们特性的知识。对材料的特性越熟悉,就越能驾驭它们,作品和材料的调和也就越自然。日本纤维艺术家孝悦年子(Toshiko Takaezu)曾说:“我喜欢使用那些看上去有机的、充满惊奇的、本身富有创造性的材料。例如,金属丝,有其果敢的生命力;纸张,人们必须顺从它,但不要过份受制于它;或者纸板,它明显是有敌意的;又如木头,有其严肃执着的特性。对金属和玻璃,我有点害怕,因为,如果我像对待其它材料一样给予它们自由的话,那么它们就可能会有狮子般的杀伤力。”

而当今的纤维艺术,艺术家在材料上就已经开始进行创作了,在他们的作品构思阶段,就开始尝试各种人造纤维、合成纤维的视觉效果。

1.金属纤维改变展览效果的“重构”

金属纤维作品的创作现在也越来越得到设计艺术家的青睐,因为它们有着与其它材料迥异的特性,它们可以变化无限,能与观赏者互动,根据观赏者个人对作品的理解对它们进行自由弯曲,以达到改变展览效果的“重构”。另外,金属纤维还可以与其它材质的纤维结合在一起使用,以呈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韩国刘贞惠Yoo Joung-Hye的作品《情爱花园》(33cm×15cm×45cm),(一块)亚麻、铜丝,艺术家先用深色的金属丝与亚麻丝混合编成一个个小船的造型,然后将红色的金属丝一根根固定在单独编好的小船造型上,布展时,每一个小船如何摆放,则可以根据具体展台的大小和位置进行“重构”,使每一次的展览效果都有所不同。

日本纤维艺术家渡部裕子Hiroko Watanabe的作品《神的指纹》(80cm×80cm×15cm).金线、银线、铜线等。

2.塑料纤维的前卫、梦幻

当代纤维艺术家正在研究并加以应用的另一种工业材料是塑料:这是特性变化相当大的合成材料。塑料似乎有无限的可能性,而且新的塑料还在不断创造出来。特定的塑料可以是硬的也可以是软的,是易碎的或柔韧的,透明的或不透明的,有的塑料可以用模子铸造。塑料一般在高温下会膨胀,而且缺乏金属的强度,但是增加纤维的数量能大大提高它们的抗张强度和冲击强度,而且个别塑料还具有在任何别的可用材料中找不到的独特性能,如透明度、抗腐蚀能力和光传导性。

《運动中的运动》 (130x1500cm);《飞翔》(250x50x300cm).拉脱维亚纤维艺术家帕得瑞斯·萨德雷斯Peteris Sidars的作品充分利用了塑料纤维的特性。他用塑料薄膜将记忆中的人、事、物品夹起来,并通过高温压膜工艺使它们固定在一起,给人带来新的视觉传达信息和新的视觉感受,也提示人们要用一种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更加包容的心态,去接纳新时代纤维艺术的材料与语言表达。

拉脱维亚纤维艺术家帕得瑞斯·萨德雷斯Peteris Sidars为2004年的国际纤维双年展提供了一件创意新颖、别开生面的作品《春天来临前的安静生活》 (60cm×30cm×25cm)加热黏合剂。作品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发现了用于黏合纺织品的一种热溶黏合剂并用它们做出了纤维状的物体,然后将它们塑造成冰天雪地里悬垂的冰凌和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酒瓶、水杯、盘碗等器皿,同时将它们巧妙地装置在一个空间里,作品的布展过程也是艺术家进一步创作的过程。

四、纤维艺术中国20年

2018年10月16日第十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在北京拉开序幕。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本届展览首次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北京奥加美术馆三个展区同时展出,实现了学术研讨、创作发展、交流推广三位一体的全新发展模式。收到了来自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的45个国家和地区的175件作品,从全球1375件报名作品中遴选而出。

45个参展国艺术家再次见证了纤维艺术的发展成长。从传统的编、织、绣等平面载体到今天的多元立体,其技法与表现形式突破了传统限制。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的各国艺术家在此广泛深入地交流,把握纤维艺术本质,探讨未来发展是艺术前行的现实需求。参展作品以不同材料、不同技法、不同风格、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纤维艺术的当代面貌,既体现了从传统走来的丰富积淀,也展现了纤维艺术未来的多样可能。

同时,本届展览再次成为了“纤维艺术浸润传统文明,富含时代精神”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并被列为2018文化部北京国际设计周学术活动项目。它既是回归与总结,也是突破与超越。与往届展览相比,更低的作品入选率、更高的展品质量要求,由大规模转向高规格,代表了当今世界纤维艺术的最高水平。

结语.纤维艺术对于我们的意义

德国艺术史家格罗塞(Ernst Grosse)在其发表于1894年的美学著作《艺术的起源》一书中就指出:世界上任何民族,不论其生活多么艰难,都不会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完全用于食宿之上,“他们可以不吃不喝、甚至不穿很漂亮的衣服,但是不能没有这些装饰艺术品”。同时,生活条件较丰富的民族,也不会把时间完全用于生产或终日无所事事,即使最贫穷的部落也会产生出自己的工艺品,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纤维成为艺术的思考和探索也受到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艺术潮流的影响。现代艺术对纤维艺术的影响是深刻的,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深受影响的纤维艺术家们形成了抽象的观念和对材料的全新认识,改变了传统纤维艺术的语言,呈现出现代艺术的特征。正如李砚祖指出:现代纤维艺术本质上是现代艺术家参与现代纤维艺术,重新选择了纤维材料和编织工艺从事现代艺术创作。因壁毯的复兴运动而觉醒的纤维艺术家们力图通过对纤维材料及形式语言的探索,使其融入现代艺术的主流,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语言。纵观纤维艺术的历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二是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第一阶段纤维艺术深受现代主义的影响而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语言,以洛桑双年展的停办为分界点,纤维艺术进入多元发展的第二阶段。

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小波先生在本届纤维展《前言》中所说:“纤维艺术的‘当代何为仍需要深入探讨,重新关照纤维艺术与自然、与传统、与生活、与家庭、与社会、与时代的关联,探讨其与人类境遇对话的巨大潜能,彰显独特的艺术价值,发出不同的声音,以一种自信、自觉的姿态面向未来。”

参考文献:

[1]“瑞士洛桑国际壁挂艺术双年展回顾”:Erica billet,Switzerland桑胜法译《世界美术》1997~04

[2]Elissa Auther, Classification and ltsConsequences: The Case of “FiberArt", American Art, Vol. 16,No. 3 Autumn2002, pp. 2一g

[3]李砚祖编织写出的视觉新形式——现代纤维艺术论《文艺研究》1993年第3期第126页

[4]“后纤维”时代的方向——纤维艺术发展反思:梁开《美术观察》2018年第10期

[5]《艺术的起源》(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1984版:(德)格罗塞ErnstGrosse著1894年.商务印书馆 1984—10

[6]“当代国际纤维艺术形式的多元化构建”,邱蔚丽《世界美术》2012年02期

猜你喜欢
洛桑双年展纤维
膳食纤维,不只有一种
山和雪
我的阿妈在康定
我的阿妈在康定
跟踪导练(一)
为什么有的衣服洗后会缩水
有中国办展经验的,才能算国际化策展人
会说话的藏刀
走向雕塑的现代纤维艺术
对48届威尼斯双年展策划人哈若德.兹曼的访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