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岚
摘 要:印染艺术是我们中国的民族文化,在幼儿园设置印染课程对于加深幼儿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有一定帮助。我们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课题活动,激发幼儿对印染的兴趣,加深幼儿对印染这一民族文化的认识。同时,我们还结合《指南》对幼儿艺术领域的要求,开展了适合的活动,带着幼儿走“近”印染艺术。
关键词:印染;感受;体验;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3-023-1
艺术是幼儿感性地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表达对世界认识的另一种语言。《指南》在艺术领域的导言中指出: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机会和条件,爱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结合小班课题活动研究主题“民间艺术——印染”,我把民间印染艺术和幼儿美术启蒙教育相结合,引导幼儿在得到民间艺术享受的同时,去感受和发现美。
一、欣赏与感受:印染之美
小班幼儿对印染是没有概念的,甚至于他们从来没有听说过印染,但是其实印染作品就在我们地身边。与其舍近求远地去欣赏网上的印染作品,不去让孩子和家长们一起去收集身边的印染作品。在与家长沟通了我们课题活动开展的目的和需要后,家长和孩子们纷纷行动起来,一起寻找家里的印染作品,有的带来了连衣裙、旗袍,有的带来了蓝印花布,还有的带来了印染的布鞋和T恤,我将孩子们生活中收集来的作品展示在班级中。在活动至余或者孩子们在排队喝水的时候总喜欢跑过去看一看并且和一旁的朋友说:这个是我带来的,你看上面的花花漂亮吗?孩子们在一言一语中,表达出对印染作品的美的赞赏。
在展示了今天幼儿收集的展示品后,我利用午间谈话的时间和孩子们一起讨论起来:这是什么?这是谁带来的?上面有些什么呀?你们觉得他们漂亮吗?有个别表达能力比较强的孩子还主动介绍了她带来的展示品。最后我问:你们知道这些都是怎么做出来的吗?在孩子们的疑问和好奇中,我们一起从视频中欣赏了工人叔叔阿姨制作印染作品的过程。
二、初体验:印染之趣
为了让幼儿对“染”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我开展了“自由滴染”活动,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操作去体验“当纸张或者布料放入有颜色的染料或者颜料中会发生什么?”
在“自由滴染”活动中,我给幼儿准备了小滴管和稀释过的各种颜料,让他们蘸去适量的颜料并且将其滴在准备好的餐巾纸上。在动手操作中,孩子们发现原来颜料接触了餐巾纸之后会化开来,五彩的颜色会染在纸上,形成漂亮的图案。在活动中,我通过给孩子提供正方形的餐巾纸张,并通过对折再对折的方式,引导幼儿尝试“局部浸染”,首次尝试时,孩子们控制不好“浸染”的力度和时间,有很多孩子失败了,但是在后来经过多次尝试之后,很多孩子都“浸染”出了对称的图案。此时,他们发现,原来颜料的渲染是这么有趣。之后我们又相继开展了《蝴蝶》《雨伞》等印染活动,通过不同的方式提供给幼儿多种尝试和发现的机会,在这过程中,幼儿在“折叠”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在有了小班上学期中对“染”和“颜料”的一些感受之后,小班下学期我们初次体验了扎染。孩子们首先比较随意地将白布进行折叠,然后用毛条固定白布。我们将孩子们第一次尝试的作品放进了准备好的“扎染”专用染料中进行搅拌,然后取出打开。我一边展示,一邊问道:你们看这些有什么不一样?哪一些比较好看?为什么他们的比较好看呢?最后在讨论中我们发现,原来在染色的过程中,扎紧的地方会留白;但是如果没有扎紧,染料就会像染在餐巾纸上一样迅速染开,就没有花纹了。那“怎么样才能扎紧呢?”成功的孩子示范给出了经验,原来只要拧的次数多一些,就能够慢慢地扎紧了。接着我们进行了第二次尝试,这一次孩子们都有意识地将毛条多拧几次,扎出来的白布就比第一次紧了很多。
三、生活化:印染之乐
经过“印染”的初体验,很多孩子都自己尝试动手染出了自己的小小蓝印花布。在一次偶然的视频搜索中,我发现原来一些植物经过开水煮后,它褪下的颜色是可以作为印染的染料的,尽管这样的染料颜色不如专业染料那样色彩绚丽,但是却是实用且安全,也是比较适合幼儿去操作的。我们经过尝试,发现槐树花、松木、紫苏甚至是我们平时用的红茶茶包也可以。除了家长收集到的一些材料,我们校园里有没有什么生活化的材料可以用来作为印染的材料呢?于是我们一起去植物园走了一趟。有的孩子捡来了青青的绿草,有的孩子捡来了红红的树叶,还有的孩子捡来了枯枯的树枝。那么这些植物能作为染料吗?孩子们不知道,老师也不知道,于是我们将收集到的材料带回教室进行小实验。经过不同种类植物的煮沸并且染色,我们发现部分青青的绿草可以作为天然的染料,红茶和绿茶的茶包以及家长收集过来的一些树枝也可以作为染料。我们将这些材料放在我们的“印染角”,这些材料经过沸水煮出汁后,一次没有用完,下次还可以重复利用的。
一时间,孩子们之间刮起了一股“收集风”,时不时的就会有孩子带来自己从户外、从公园里收集来的各种树叶、树枝、花草,他们对“印染”的兴趣像是涌不尽的泉水一般。其实在孩子们带来的这些材料中很多是不能用的,但是此时能否真正利用已经不是重点,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想要去尝试的愿望,想要去操作实验的兴趣被点燃。这时的他们似乎离“印染艺术”又“近”了一小步。如今,当你们问起孩子们什么是印染,他们依旧无法解释和表达给你听,但是印染艺术的种子却种在了他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