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既有建筑改造与更新

2019-04-02 03:51华建集团上海建筑科创中心绿色建筑设计及技术咨询研究所所长上海既有建筑功能提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
广西城镇建设 2019年1期
关键词:里弄上海社区

文_瞿 燕 (华建集团上海建筑科创中心绿色建筑设计及技术咨询研究所所长、上海既有建筑功能提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

韩瑨玚 (上海既有建筑功能提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筑师)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持续增加,城市一方面不断扩张,占据越来越多的土地;一方面对已有的建成空间逐渐提出更高的要求。人们需要符合当下社会发展和审美要求的、满足当前甚至未来技术发展需要的空间和建筑,而城镇中一些建造年代较早的既有建筑则越来越难以满足城市居民的新要求,这是很多城市在城市化发展中都面临的问题。

城市更新应循有机性

城镇化初期广为使用的方法是“大拆大建”,老、旧建筑直接拆除,让位给新的建筑。这种做法十分简单,城市更新很快,时尚的高楼大厦一下子就取代了原有的老建筑。但是后果也十分明显,原有的城市肌理往往被割裂,新建筑有的时候像一个“天外来客”降落在城市里。而从更大的范围来看,越来越多的城市在大同小异的发展策略下逐渐成了相近模样:多车道的宽马路、石材玻璃幕墙的高层建筑、标新立异的大型公共建筑以及它们周边开阔的广场和绿地。很多人已经注意到,我们的城市越来越缺少辨识度,很多城市越来越相像。

但是,建筑作为城市的载体,是城市的血和肉。在城市发展的时间线上,建造于不同时期的建筑逐渐集聚,形成城市最初的样子;它们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技术水平、建筑风格逐渐形成城市独特的风貌,记录着城市发展的历史,也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居民的记忆。我们往往可以感受到,城市作为它独一无二的特点往往体现在某个街角不经意出现的老建筑的红砖、黑瓦、巷弄、骑楼,或者是几段线脚,一座钟楼。“在地建筑”的概念已经被提出来有些年头,提倡新建建筑融入当地文脉,而所有已经存在的建筑已在不同程度上成为当地文脉的一部分,它们应该获得更多的关注。比如我们在进行上海复写纸厂旧址的改造设计时,就曾注意到,附近社区的很多居民都能回忆起,小时候一下雨,厂房附近的水就会被染成蓝色。哪怕这座建筑并没有直接参与居民的生活,但是它作为周边的工业遗迹之一,是这个区域独特历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绿色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城市的更新也应该遵循有机、精细的原则。我们应当认识到,并不仅是历史保护建筑才值得保留。粗放的大拆大建一方面造成浪费,很多建筑远远未达到其使用寿命;另一方面这种做法也在切断城市里空间和时间的联系。城市像一个有机体,道路作为她的血脉,建筑作为她的器官和组织,应该得到的是手术般的精细对待。她应该逐渐地进化,逐渐地更新,而不是被粗暴地切除和填充,这样才能持续地跟上发展的步伐,减少浪费,同时避免被淹没在千篇一律的高速建设中。

既有建筑面临的难题往往包括:功能不敷使用、无法满足节能环保要求、结构本身老化损坏等。对于既有建筑应当进行详细和客观的评估,除了是否能够满足使用功能以外,其本身具有的社会、文化、艺术价值也应当加以考量。对于具有保留价值的建筑,应当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改造策略。

原昆明橡胶厂建筑改造更新

混炼大楼变成了文化创意工作室、时尚零售、咖啡、餐饮、美食汇和养生健身场所;原来的零件车间变成了啤酒坊;零件压型车间变成了艺术精品酒店;锅炉房变成了俱乐部会所;胶带车间变成了时尚零售、商务办公场所

上海新天地以上海近代建筑的标志石库门建筑旧区为基础,改变了石库门原有的居住功能,创新地赋予其商业经营功能,把这片反映了上海历史和文化的老房子改造成餐饮、购物、演艺等功能的时尚、休闲文化娱乐中心

田子坊位于上海市泰康路,曾经是一个马路集市,如今变身成为现代创意聚集地,增添了人文艺术气息

功能性改造既有建筑

根据既有建筑功能优化和提升的实践经验,可以将改造工程大致分成两类:一类是在原有的主要功能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造使其满足现行规范、功能使用的新要求,并且更为绿色节能。另一类则往往需要改变其使用功能。如城市中一些陈旧的厂房、仓库需转变为办公、商业建筑,或者小型文化场馆;而一些有特点的住宅建筑则往往被改造成商业建筑,例如最为众人所熟知的上海新天地、田子坊。

上海梅岭北路400弄住宅加装电梯后实景照片

在不改变建筑功能的类型的改造项目中,很大一类是对于既有居住社区的改造。社区作为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基本单元和功能载体,近年来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针对居住社区所进行的改造一般包括建筑本身的功能提升与改造,比如加装电梯、立面更新等。对于满足建筑结构条件的住宅加装电梯,能够极大地改善行动不便人群的日常生活。而立面的更新改造,通过整治空调、雨棚等构件,则能使老旧的社区焕然一新。另一个改造的重点是对于社区公共环境的提升与改造。社区的公共环境承载着丰富居民生活需求,这一理念在近年来已经逐步深入人心。而许多建造年代较早的社区规划简单,空间局促,居民的户外活动、停车交通都多有不便。近年来上海市开展了一系列的社区空间更新项目,从杨浦的“社区规划师”,到“行走上海——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上海市各区均有社区已经实施更新改造,居民享受到了切实的利益。社区的低碳化改造也是近年来重点发展的方向。相关研究表明,居民生活碳排放达到城市碳排放总量的30%~40%。老旧小区大多建造质量一般,建筑物普遍没有保温,使用的设备和材料也未考虑节能环保。在此背景下,低碳社区的建设将是构建低碳社会的关键内容。2018年,上海选取了首批结合低碳改造的社区更新试点,开始了结合绿色低碳技术进行老旧小区空间、功能微更新的尝试。通过更换节能或者可再生能源灯具、在合适位置植入太阳能光伏板、布置雨水回收设施、更换可透水地面铺装,以及在社区内合理布局分类回收中心、充电车位等,在更新社区公共空间的同时,也实现绿色低碳的发展目标。

上海仙逸社区中心改造前

上海仙逸社区中心改造方案

而对于功能不改变的既有建筑,例如对于上海开放大学教学楼的更新方案,原建筑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整体呈回字形,主入口所在的西立面开敞,内部有个露天的庭院,外立面造型很有特点,线条和细节都比较精致。改造遵循保留外立面主要特征、整体风格简洁的原则,在庭院顶部增加玻璃顶,使其成为有顶盖的内院,更便于使用。原有外廊栏板高度略低,则在南立面增加玻璃百叶,使外廊成为半室外空间,在保留原有立面线条的同时,提高使用舒适度。公共建筑,特别是校园建筑,安全总是要放在第一位的。原有楼梯难以满足现行规范的疏散要求,因此在角部新增一部疏散楼梯以满足消防安全的需要。通过更换具有更优良热工性能的门窗、墙面保温、外窗遮阳板等被动式措施,可以降低建筑物能耗,而为中庭设计的垂直绿化,一则改善庭院环境,同时也成为建筑物的新亮点。

上海开放大学教学楼改造前主立面及中庭

上海开放大学教学楼改造后中庭效果图

上海开放大学教学楼改造后中庭剖面图

而很多建筑则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需要用作他途。如上海市武夷路街区低碳化改造,其中包括一幢旧宿舍,一幢多层办公楼,以及三个各不相同的里弄住宅。根据区域总体定位,这个街区将成为保留历史风貌的街区,功能定位在以创意文化产业为主的商业和办公。几个里弄的住宅风格都各有不同,然而既是作为住宅建造,其层高、楼梯、面积等都不大适合商业使用。改造方案从整体规划入手,去掉原本各个里弄之间的围墙,将各个里弄联合起来整体打造。改造秉持“不拆除原有建筑、保持原有建筑立面元素、适当调整平面布局及功能、替换建筑构件需保留原有效果”的原则,对于原本作为住宅的里弄建筑,通过调整内部开间、层高的方式,替换原有套内楼梯,将其改造成为商店、咖啡馆或者展廊空间,而外观的花园、露台等,则均予以保留。改造时更换节电、节水的各种设备,在适宜部位增设太阳能光热系统和光伏系统,以及对建筑物增加保温构造,能够使建筑的能耗大大降低。而结合地块整体规划布置的分类垃圾处理基地、可充电车位、共享单车停车位等,在实现整个街区低碳化的同时,也将低碳发展理念传达给大众。

里弄住宅现状照片

原街区内部隔墙划分出各个弄堂,各弄内空间均很狭小

整合弄堂空间之后的街区总体规划图

里弄住宅内部空间改造示意图

无论如何,对于既有建筑的改造目标都在于使其成为绿色、节能、舒适、实用的“新”建筑。这样得来的“新建筑”,满足新的使用需求,又属于当地;即使外立面有所改变,但是保留下来的部分总是属于当地的文脉。诚然,改造比起重建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心力,但是其中的意义,则更为深远。为了可持续发展,以及我们城市连续、自然地演进和更新,在既有建筑的改造和更新领域,我们尚大有可为。(本文部分图片由作者提供)

猜你喜欢
里弄上海社区
上海电力大学
社区大作战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上海石库门里弄房屋分类情况简析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多元与包容
——上海里弄居住功能更新方式探索
多元与包容
上海里弄认同的多层线性分析与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