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中的生态价值体现

2019-04-02 05:41樊笑英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9年3期
关键词:负债表生产力核算

■ 樊笑英

(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北京 100035)

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的保护与实现,是生态文明时代一个重要的议题。我国宪法规定,除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外的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所有者权益是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应享的剩余利益,厘清自然资源资产与负债,首先要进行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在摸清自然资源家底并明确产权的基础上,通过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来对资源所有者权益进行核算。由于资源环境具有生产力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双重性,在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进行价值核算时,不仅要考虑资源环境的生产力价值,还要充分体现其生态价值,将生态价值维护成本纳入负债,这样才能更全面保护资源所有者权益。

1 资源与环境具有实体与空间一致性特征

自然环境是天然存在的人类起源、存在与发展的空间,由各种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要素构成,这些要素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任何一种要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其它各种要素发生改变。当环境中的自然要素经过人类有意识的劳动、技术加工被广泛应用,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时候,被称作资源。因而资源必须是那些参与到了人类生产与流通过程的自然要素,经济系统运行特点赋予了这些自然要素以经济属性,使人们对其产生了价值高低的判断。资源寓于环境,资源开发必须在环境中进行,环境也因此成为资源。可见资源环境具有实体与空间相一致的特征,二者密不可分,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一方面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在时空上的变化会影响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环境变化后反过来也会使资源发生适应性改变,当这些改变超出了生态系统自我更新能力和周期,就会产生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所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在于适宜和适度。所谓适宜,是依据一定区域资源环境禀赋安排合理的生产活动,适度则是人类生产活动要进行总量控制,保持在资源环境可更新修复的限度之内。

2 资源环境具有生产力价值与生态价值双重性特征

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就是资源环境的价值问题。一直以来,人类活动重视资源环境生产力价值的实现,而对生态价值缺乏认知与认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把价值定义为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强调劳动创造价值。效用价值论则认为一切物品的价值都来自它们的效用,阳光、空气等自然要素虽然未经人类劳动加工,但对人类的效用却不可或缺。经济领域的各价值论流派多从经济社会生产规律出发,探讨和判断人类劳动的对象或产物有没有价值、价值的大小。对资源环境的价值判断也是出于是否参与到人类生产生活过程,是否经过劳动并通过商品交换产生经济收益,即主要停留在由生产力进步所创造的经济学意义的价值上,我们可称其为生产力价值。因未充分尊重资源环境自身的存在与发展规律,故通常对阳光、空气、气候等非实体性的环境要素等缺乏价值感知。实际上,自然生态系统作为自然界独立存在的主体,依靠自身的组织机制完成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维持自身的平衡和发展,虽然没有经济学意义上的生产力价值,却有着生态学意义上的生态价值:对自然而言,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对人类而言,则是维持生命存在和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一种效用价值和维生价值。因而资源环境之于人类,首先在于其具有生态价值,然后才可能产生生产力价值,生态价值是生产力价值存在的基础,生产力价值必须依附于生态价值而存在。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正是对生产力价值与生态价值关系的最好诠释。

生态文明时代传统价值理论正面临着两个挑战:一是对劳动和劳动创造价值的范畴及其作用问题;二是对于有些自然要素以及环境,因为没有社会劳动参与,不进入商品交换环节而未能计价,导致部分价值缺失问题。这正是生态环境成本外部化的根源,是对生态价值缺乏认识和重视的结果。实际上人类为保护和改善资源环境而采取措施,包括各类技术、劳动、资金等付出,均可看作是维护资源环境生态价值而支付的成本。生态价值看似难以计量,实际上仍可运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来解决。生态价值的重要性在于其对于人类的效用或者服务功能,本身虽不需劳动而自然存在,但是要恢复由于人类开发利用资源环境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维持生态环境的效用价值不受破坏或降低,或者人类通过自主劳动进行资源环境的再创造,都必须支付一定的劳动、资金、技术等费用。比如空气,因其难以计量和没有人类劳动而不被视为资源,但是其生态价值无可替代,资源开发中造成的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需要耗巨资进行治理。国家每年都要花费几千亿元的资金用于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这是自然资源开发、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支出的“生态价值维护成本”。因此从经济角度,对生态价值的计量可以考虑用“维护或恢复资源环境生态效用的平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折算。可以考虑采取依据上期国家投入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的费用来折算当期生态价值维护成本,将这部分成本纳入到资源开发利用成本中,至少可以通过经济手段实现对资源环境生态价值损害的一定补偿。

新时代对自然资源的管理必须充分认识资源环境的生态价值,在实施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等的过程中加以体现。

3 国内外资源环境价值核算研究进展

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世界各国就开始了资源环境核算的相关研究。1987年,挪威、芬兰、荷兰、法国等国家先后提出了各自的资源环境核算体系框架。1990年,墨西哥率先开展绿色GDP核算,美国于1993年建立了资源环境综合账户体系。日本设计了环境核算账户EMA。澳大利亚在SEEA—2012基础上核算编制了土地核算账户。菲律宾、印度、印尼等国也分别选取不同对象,探索建立不同类型的资源环境账户。这些探索总的看来都是不同程度、不同范围的尝试,主要核算内容包括土地、水、森林、能源等比较容易统计的要素,也有尝试对大气排放、环境保护支出进行调查统计,但都未能全面反映资源耗费与环境恶化情况。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各国开始尝试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基础上从 GDP 中扣除环境成本,即绿色 GDP核算,但各国核算口径并不一致。为了弥补SNA的不足,1993年,联合国、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银行共同推出了《1993年国民核算手册:综合环境和经济核算体系》,首次将环境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SEEA是对以 SNA为核心的账户体系进行的补充,是在不改变 SNA 的基础上,加入资源损耗、环境退化等因素。2003年、2012年该组织又先后推出SEEA—2003和SEEA—2012,不断更新完善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框架,SEEA—2012已成为当前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的国际标准和指南。

我国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关注环境问题,世界环境保护会议中国从未缺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资源研究所1988年就开展了“自然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研究。2004年环保部、国家统计局联合开展绿色 GDP核算研究,并于2006年6月联合发布了《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随着国际资源环境核算研究的进展,我国学术界与相关部门的研究也逐步与国际接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2015年,国家开始推行自然资源统计调查,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纳入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随后《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方案》(国办发〔2015〕82号)出台,开始从理论进入实践操作阶段。

4 生态价值维护成本应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中加以体现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 )发展而来,已为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环境经济核算体系。该负债表是汇总分类反映某一时间节点某一区域自然资源存量、增减变化以及权益关系与环境责任的核算报表,一般包括实物量与价值量两大类,将自然资源资产以“资产来源=资产使用”的形式反映出来。

目前我国对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工作还处于探索和试点阶段,从理论到具体编制还存在很多问题,对负债表的内涵、内容、方法、技术等还没有形成成熟经验。但可以明确的是,按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平衡关系,资源所有者权益要在准确核算资产与负债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因此负债表中不仅要反映自然资源资产的实物量与其经济价值量,还要能体现出其生态价值,要将其纳入资源使用过程中的负债。

由于资源环境具有实体空间一致性、生产力价值与生态价值双重性特征,自然资源使用者在获取自然资源实物生产力价值的同时,也消耗或影响着资源环境的生态价值,这部分价值是资源环境价值的一部分。对资源所有者来说,承担着资源环境生态价值可能下降或损毁的风险,未来可能会有相应的经济收益用于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支出。《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中曾经量化过,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虚拟治理成本为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目前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主要通过统计自然资源资产的实物量,并采用经济学估价方法进行价值量计算,价值量计算时包括了资源实物可提供产品的经济价值,同时也努力体现资源环境可提供的生态功能价值,只是不同资源环境生态功能的分类、价值量计算标准等尚无一致的解决方案。无论怎样,资源环境开发所产生的生态价值下降或损毁,维护或改造区域资源环境的各项支出,甚至为保护生态环境而不开发所产生的经济损失,都应看作是生态价值的维护成本,是必然会产生的支出。这是比较容易统计和量化的成本支出,在进行自然资源资产核算时应该考虑作为负债先纳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根据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谁受益、谁补偿”原则,补偿到位,生态功能恢复,这部分负债可以抵消。这样就能更好地保障资源所有者的全部权益,避免生态价值维护成本无处追究,最终由资源所有者承担。

5 生态效用等级评估与生态价值维护成本分等

在不同生态环境背景下开发资源所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是不同的,要降低生态破坏影响、保持或者恢复原有生态面貌,所付出的劳动也不同。维护优质资源环境的成本一定是高于维护中低质量水平的资源环境的成本的。要实行公平合理的生态补偿,不能忽略“生态价值维护成本”。在进行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登记时,如果能够同步建立评估模型,对不同地区资源环境的生态效用价值进行评估,确定不同的效用等级,进而对生态价值维护成本进行分等定级,就可以作为资源有偿使用、地区生态补偿的参考依据。当然这还只是笔者的一种理论构想,具体操作还有待深入探讨。

猜你喜欢
负债表生产力核算
2020年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资产负债表
2020年中国进出口银行河北省分行资产负债表
2020年河北省国民经济核算
2019年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资产负债表
2019年河北省国民经济核算
回到会计主体 谈基本建设项目审计——兼论基本建设项目管理核算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基本概念释义
2014年GDP首破60万亿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