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绍兴中国轻纺城中学 李帅彪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精卫词
王 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5.一般认为,本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
这道题需要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对最后两句“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的表达口吻做出合理推断。
“精卫填海”的故事和寓意,同学们并不陌生。从整首诗看,作者表达了对“精卫”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最后两句中,“高山未尽海未平”的意思是高山石木没有衔尽,东海水域也没有填平,说明填海任务艰巨,表述清晰、语义浅白,理解不存在歧义。
“愿我身死子还生”中的“我”“子”都是代词。“我”既可以指代作者自己,也可以指代精卫;“子”既可以指代精卫,也可以作“子孙”解,指精卫的后代。指代的模糊性会导致不同的解读:①即使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任务,精卫仍希望子孙后代生生不息,继承遗志,填海不止。②作者被精卫坚定不移的精神折服,希望能用自己的牺牲换精卫的生命,让它完成填海事业。
从诗歌形象塑造的角度来看,可以赞同“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仆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从表情达意的角度来看,可以不同意“以精卫的口吻表达”这一理解,提出“是以作者的口吻表达”的观点: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错解 1 同意。①该诗最后两句以精卫的口吻来表达,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精卫的心理活动,它因为大海而死,希望能够将大海填平,让子孙后代不再受大海的困苦。②从中也更能表现出诗人的远大抱负,希望国家安定,也回答了前面的问题,与前文相照应。③表达了诗人想要无私奉献、报效祖国的热忱。
错解 2 同意。诗人在最后两句塑造了一个勇于奉献、坚韧不拔的精卫形象。“高山未尽海未平”写出精卫坚毅的意志以及誓将大海填平的伟大志向,也暗示自己至死不渝的远大志向。“愿我身死子还生”写出精卫宁可自己奔波忙碌、遍体鳞伤也要阻止像自己这样的悲剧发生,也体现了诗人对精卫的赞美。
【分析】
这两个回答都赞同最后两句诗是以精卫的口吻来表达的。
错解1认为以精卫的口吻表达能写出“精卫的心理活动”,理由充分,但是只能得3分。错解2准确地概括了精卫的形象,指出作者对精卫精神的赞美之情,但是只能得2分。它们的失分原因主要在于对句意的解读不够准确。
错解1认为最后一句是精卫“希望能够将大海填平,让子孙后代不再受大海的困苦”。大海被填平了以后,精卫的子孙后代确实不用再受大海的困苦,但是现在“高山未尽海未平”,精卫希望自己死了以后“子还生”,是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如果赞同最后两句诗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就要把“希望子孙后代继承遗志”这层意思点明。
错解2则把“愿我身死子还生”理解为“宁可自己奔波忙碌、遍体鳞伤也要阻止像自己这样的悲剧发生”,同样也是理解错误了。
此外,分析最后两句为什么是以某种口吻来表达的,不能单纯赏析诗句。同意是精卫的口吻,要突出从精卫的角度出发如何理解这两句诗、表达了精卫具有什么样的精神;认为是诗人的口吻,就要说清楚从诗人的角度出发如何理解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错解1的后两个理由是解读整首诗的象征意义和蕴含其中的诗人情感,与问题无关。错解2通篇都是赏析最后两句诗的含义,但没有明确指出这是“从精卫的角度出发”做出的理解,显得文不对题。
错解 3 不同意。①“子还生”中“子”是第二人称,且作者表达的是自己希望可以尽一份力报效祖国的情怀。②这里“高山”“海”指社会不公平,将自己比喻成精卫,所以“子”作为第二人称理解全诗结构更完整、连贯性更强。
【分析】
这个回答能从“子”的人称指代入手,提出最后两句诗不是精卫的口吻,直击要害。但很可惜,这位同学一直没有明确提出他认为这两句诗是以谁的口吻来表达的,观点不明,只能得4分。
如果能从“子”指代的是第二人称“你”出发,明确提出“以作者的口吻表达”,再阐释句意:“愿我身死子还生”是作者希望就算自己死了,“你”——也就是精卫,还能活着继续填海,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写作意图,指出作者表达的情感,将会是很精彩的论述。
在诗歌鉴赏中设置论述题型,能够很好地考查同学们的分析、推断和论证能力,体现了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要求。答题时,在做好文本解读的基础上,要牢记以下三点:明确观点和立场,紧扣观点挖掘理由,有条理地进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