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昊 李少卜会驹
急性大出血是常见的危急重症,起病急、病情进展快,患者的血容量和红细胞浓度会在短时间内骤降,非常容易造成失血性休克。对急性大出血患者进行快速扩容、大量输血治疗,容易造成凝血因子减少,不仅无法改善凝血功能,同时还会造成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1,2]。因此,在输注红细胞制品时,多需要添加一定数量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以重建凝血机制,达到快速有效止血的治疗目的。为进一步探究急性大出血治疗中采血小板联合冷沉淀凝血因子的治疗效果,本研究拟以60例急性大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9月接受治疗的60例急性大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中女13例,男17例;年龄20~59岁,平均年龄(38.86±7.16)岁;出血原因:创伤性出血13例,产后大出血8例,消化道出血7例,其他2例。对照组患者中女 12例 ,男 18例 ;年龄 21~58岁 ,平均年龄 (38.79±7.12)岁;出血原因:创伤性出血12例,产后大出血9例,消化道出血6例,其他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单采血小板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 ,给予其 1~4 个 (200~800 ml,每袋血小板≥250×109/L)治疗量的采血小板输注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采血小板联合冷沉淀凝血因子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其1~4个(200~800 ml)治疗量的采血小板输注治疗,同时给予10~40 U(200~800 ml)冷沉淀凝血因子进行输注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止血时间、有效止血率及输注后1~2 h的PT、TT、APTT、Fbg、PLT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有效止血率和止血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有效止血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且止血时间(3.26±0.45)h明显短于对照组的(6.28±1.41)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输注后1~2 h的PT、TT、APTT、Fbg、PLT比较输注后 1~2 h,观察组 PT、TT、APTT 明显短于对照组 ,且Fbg、PLT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有效止血率和止血时间比较[n(%), x-±s]
表2 两组输注后1~2 h的PT、TT、APTT、Fbg、PLT比较( x-±s)
大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急症之一,大出血患者发病急,血容量和红细胞会在短时间内快速降低,患者容易发生失血性休克,严重情况下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输液、输血是治疗急性大出血的常用方法,但全血短期快速扩容或红细胞短期快速扩容治疗的效果并不明显,并且容易造成血液资源的浪费。如果不及时补充血小板、凝血因子对血液进行稀释,则会导致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减少,往往会延长抢救时间,无法有效控制出血,会延误最佳的抢救时机[3,4]。冷沉淀可以将炎性、非毒物质和细胞粘连清除,可维持组织正常的吞噬功能,起到促进创面愈合的目的,恢复效果好。此外,血小板有聚集、粘附和收缩血块的作用,在止血、凝血的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采血小板、冷沉淀凝血因子是治疗急性大出血的常用方法,本研究旨在比较单采血小板与采血小板联合冷沉淀凝血因子两种方法治疗急性大出血的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有效止血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且止血时间(3.26±0.45)h明显短于对照组的(6.28±1.41)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输注后 1~2 h,观察组 PT、TT、APTT 明显短于对照组,且Fbg、PLT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采血小板联合冷沉淀凝血因子的优势更为明显,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有效止血率更高;②止血时间相对较短;③凝血指标改善更为明显,患者的PT、TT、APTT均相对较短,且患者Fbg、PLT相对较高。本研究与以往报道的结果存在相似性[5,6],说明本研究结果是具备可信性和科学性的,联合输注可以同时补充血小板及大量的凝血因子,从而改善患者的凝血指标,全面纠正凝血障碍,达到立即止血的治疗目的。
综上所述,采血小板联合冷沉淀凝血因子治疗急性大出血可获得较好效果,有效止血率高,且可以缩短患者的止血时间,改善凝血指标,值得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