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兴印氏宗族考

2019-04-02 07:08撰文印九红
收藏界 2019年1期
关键词:泰兴家族

撰文/印九红

明清时期,地处江南的泰兴出现了许多文化家族,如张氏、封氏、印氏、季氏等(许霁在《清代延令季氏家族文学研究》一文中提及)。然而翻阅县志等相关资料,关于印氏家族记载寥寥无几。明清历史上,有志载的泰兴印氏家族中鲜有达官显贵或名士大儒,而在那个官府倡导私修家谱的年代,普通家族纷纷响应,一时修谱之风盛行,雍正朝后至“家家有谱”的程度,为后人了解家族历史提供了佐证。

在全国来说印氏属于小姓,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二百六十五位。据印氏宗谱冯翊堂记载,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十世祖尚硃公创立谱帙,记曰:“印氏为泰邑望族,族大,相传有五印同宗不同谱。”官志中虽无法查证印氏为泰兴望族,但从谱载来看,可以肯定的是印氏家族支脉多,分布广。作为一个普通家族在一方能够立足、发展并壮大,必有其家族特有的历史渊源和家风传承。笔者乃印氏族人,近日览阅族谱及研读相关资料,发掘整理,以此让社会对印氏家族有所知晓,同时希冀印氏后人铭记历史,勿忘祖训,多有建树。

印姓的由来及概况

印姓出自姬姓,发祥地为郑国,是黄帝的后裔。黄帝的第五世孙后稷是印姓的血缘始祖。黄帝的第十九代孙姬昌是商朝的西伯,姬昌的儿子姬发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成为周武印。公元前807年,周宣王姬静封他的异母兄弟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为三等诸侯国的国君,国号郑,郑国诞生。至郑穆公有儿子姬睔(音Gǔn),字子印,其子孙在郑国为卿大夫,以祖字为姓,为印氏。子印孙印段,字子石,其后人世代沿袭为印姓,印段被印氏后人尊奉为得姓始祖。有史料记载,印段是2600多年前的郑国士大夫,名登《左氏春秋》的古代贤人。印段后人印癸,字子柳,出仕“冯翊郡(今陕西大荔),恪守官常,不失民望,明德达人”。自印癸始,印氏进入繁衍生息的最鼎盛时期,至汉唐人才辈出。故“冯翊”为印姓郡望,冯翊郡为印氏祖籍发源地,以望立堂为“冯翊堂”。

印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姓氏排名靠后,人口数量不多,比较集中于上海、江苏、湖南、湖北、浙江、四川等地。

泰兴印氏家族的迁徙溯源及分布

泰兴印氏为外来迁徙家族,据《中国家谱总目》载:明清时期,扬州地区仅泰兴地区有印姓家族。关于泰兴印氏家族的迁徙缘由说法颇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说,据泰兴印氏(冯翊堂)族谱序中载:“宋元间,有祖六一公出任为泗州牧(今江苏盱眙县境内),即世其家于泗上,传至明之初年,有天民公挟经遨游,得延令(泰兴古称)东乡之印庄镇而居焉,后世子孙尊为鼻祖。”亦说,“明永乐间,有天民公者,偶遭兵灾,避难图存,遂至泰兴,闲游延令东,览其地风俗淳美,人心质厚,乃筑室而居焉,是为印氏始迁之祖。”“后迁居不一,有居印家祠堂者,有居印家院以及安丰场、石庄、孤山等处者,皆我始祖公之苗裔也。”

▲ 嘉庆十八年泰兴县志载县域图

二说,据延令城东泰兴印氏(保家堂)族谱记:印翰章,北宋人,因南渡之变(即靖康之难),弃官舍爵,携其弟翰文公等,潜游出东,后游至泗州,为泗州牧,“慕其山清水秀” “即世其家于泗上”。至明万历年间,“因地陷之故”,泗州连续三年大水,鱼游城关,舟行树梢。其后第六世汝瑞公、汝器公、汝秀公、汝瑚公、汝琏公、汝珍公偕至延令,“爱其风俗淳朴”“卜居于城之东南陈桥诸庄”。以汝瑞公等为鼻祖。

▲ 明万历年间《惟扬志》载泰兴县域图,图中标有印庄巡司

三说,据泰兴印氏(楚宝堂)族谱载:自北宋,始祖成章公以明经登宣和壬寅(1122年)进士,历任两淮漕运,官至资善大夫、户部尚书,溢端肃,封休国公。生二子:长三漠、次三才。三谟公与父同榜登宣和壬寅进士,官拜御史大夫兼大理寺少卿,封平安侯。三才公登绍兴己未科(1139年)举人,官至福州府判。三谟公生尧臣、舜臣、汤臣,各膺显秩,政治可风,厥后子孙多徙他省别郡。惟三才公生子禹臣,登乾道癸巳科(1173年)举人,任荆州府判。晚年不乐仕进,隐居维扬,其后成武公由扬而之于泰,成武公者,故定居泰兴之祖也。族谱载:吾族旧居泰兴县印庄村,递传而分之于五洲、复原、万寿等处,又传而分支于徒邑之细民、德兴、太平等洲。

四说,据泰兴印氏(世德堂)族谱载:永乐靖难,兵困京师,公(印齐)集义勇保护乡城,黄练诸大臣招之相助,宣力恒多。迨李景龙献金川门,建文遁迹,公约史彬等二十二人保驾潜踪,恐人众事露,辨不果行。思泰邑僻处海滨,可以托足。而茅大方先生又系邑中大儒,精忠贯日,相从实所愿也。于是卜居添港,名曰印家圩,其始迹也。迁徙始祖为齐公,号中峰,原籍苏州。

泰兴印氏有五印同宗不同谱之说,目前有谱记述的有:冯翊堂、世德堂、楚宝堂、树德堂、保家堂,也许印氏各支迁至泰兴的时间有先有后,但总体来说迁徙时间应该自宋始,明初以后定居泰兴,最早迁居泰兴应在明永乐年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至于迁泰始祖各支脉都有记载。印氏冯翊堂谱首简中载:“今溯源只自明初泗州迁延令之天民公为一世祖。”印氏楚宝堂尊成武公为始祖,保家堂以汝瑞公等为鼻祖,世德堂迁徙始祖为齐公。

印氏族谱冯翊堂载:“九世祖朝典公于崇祯三年(1630年)创祠宇五间,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又造门面五间,故名其村曰:祠堂头。”祠堂“基地四亩,园林树竹在内,天井银杏一株,后人不得剪伐”。 据说,当时春秋祭祀,印氏族人均来此祭拜祖先,“凭堂而思创造之艰,过堂而思增饬之美,启敬启孝更光而大之”。

旧时有同姓聚族而居的习俗,根据县志(嘉庆《重修泰兴县志》)载及查阅泰兴县地名录(1983年版),结合族谱分析,印氏族人自明初始居泰兴,应该有两个族居中心。

一是城东南以印庄(今常周印庄村)为中心的常周、焦荡、曲霞、南沙、溪桥、广陵一带。县志载,印庄居城东南三十里处。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以前,印氏冯翊堂谱首简中载:“成化年设县治并巡司县之东南,以印庄司名。”清初曾名曹董桥镇,雍正时,置印辖巡检司,治所设于此,后迁治所与季家市。印家祠堂居城东南二十八里处,即位于现焦荡周小庄村头,故这里又称祠堂头。县志载,印家院居城东南四十五里处,谱载“卜居于城之东南陈桥诸庄”应为此地,即现在的南沙印院村、溪桥陈桥一带。

三是城西南以印家圩为中心的七圩、蒋华、天星、城西、过船一带。县志载,添港(位于东小麦港)在城西南三十里处,与印家圩都地处沿江一带,谱载“卜居添港,名曰印家圩”,应该就是此处。县志载,城西南十六里处有印家湾,2009年在此处发现墓葬,经考古发掘有《印处士沙汀墓志铭》,铭文由福建建宁州知州仪征人姜芳撰写,文中云:“公讳侩,字淑议,号沙汀,生于成化己丑(1469年)九月初十日,卒于嘉靖丙申(1536年)六月二十四日,享年六十有八。”印沙汀为处士,“性气刚方峭直,不畏强而凌弱,情趣风骚,高洁洒落,不污己而溷俗,饮食服室必务整齐,超然不群于人,尤好音乐,几诸乐器靡不具备,以娱宾客。”“基业日益克拓,田连阡陌,贯朽粟陈,泰兴之西称印氏焉。”由此可以证明,明成化年前就有印氏族人在此居住,并繁衍生息,至成化年间就有家大业大、声名显赫者,时不可不谓泰兴之望族。

旧时印氏家族的集聚地基本都在印辖管辖区内,位于县治以南,呈东西走向,这一现象印证了旧时同姓聚族而居的习俗。据谱分析,初以印庄为中心而居的应多为印氏冯翊堂、保家堂、楚宝堂支脉;以印家圩为中心而居的应多为世德堂、树德堂支脉。尔后陆续向周边扩散而居,不分支脉,“抱团取暖”。窃以为辨宗浚派是封建社会狭隘的家族意识形态,现如今,社会进步,思想开明,凡同姓者应同宗合派,和谐相处,互帮互助,互促互进,共同前行。

▲ 印沙汀墓志铭拓片

▲ 民国26年前泰兴县境图,图中标有小麦港的位置

自古至今泰兴以印字命名的地方有二十多处。县志载,城西大街聚货铺亦有印家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有两处以印氏族人命名的村庄,一个是为纪念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印克仁而命名的原焦荡克仁大队;一个是为纪念革命烈士印达而命名的原曲霞印达大队。这是印氏族人的骄傲,他们的丰功伟绩将永垂青史,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印氏家族的家风传承

几百年来,印氏作为外来迁徙家族,能够久居一方繁衍生息,子孙繁茂,除与本地的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物阜丰饶、民风淳朴息息相关外,应与家族传承不无关系。从族谱中看,印氏家族严以治家,制定了一系列家规族戒,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约束族人行为及告诫子孙后代。

冯翊堂宗谱中载《劝勉条例》:要耕读传家之本,要孝悌立身之基,要勤俭资身之策,要安分守己之道,要谦让处事之谊,要谨慎保家之方,要忍耐护身之符,要行恕体情之理,要戒谨怒中之性,要慢发喜时之言,要莫饮过量之酒,要爱惜有时之钱,要亲仁厚以益生心,要立品节以端品行,要处亲族休戚相关,要待相邻急难相扶。若能遵而行之则为孝子顺孙。

又载《戒警条例》:不可无志以自暴弃,不可忤逆以犯尊长,不可违法以乱人伦,不可懒惰以忽生涯,不可嫖赌以倾家产,不可犯刑以忘性命,不可争斗以动愤怒,不可健讼以呈英豪,不可挑唆以丧良心,不可奸淫以招果报,不可谋田产以成方员,不可借银钱以装体面,不可交匪类以学下流,不可作卑污以辱祖先,不可占便宜以伤公道,不可刑他短以显己长。若能远而除之则为正士端人。

对于整个家族必须遵循《乘训二十条》:修谱系,谨祭祀,孝父母,和兄弟,训子孙,睦宗族,正妻妾,敬尊长,择婚姻,怜孤寡,恤奴仆,力农亩,广生息,防饥馑,省冗费,积阴德,禁赌博,纪坟茔,纳税粮,戒争讼。

以上家规家训虽然有一些封建迷信或个人私利主义的思想,但绝大部分是传承了儒家之道,对治家处世、修身立德不无指导意义。正因如此,多年来,泰兴印氏族人虽无丰功伟绩,但崇文尚武者颇多,崇文者似无多出仕之才,尚武者却多善骑射,娴弓马。族中不乏孝子孝女、贤能淑妇。旧时印氏族人为人低调、与世无争、生活俭朴,多有“高雅清客,闻乐弦歌”者,谱中有诗云:“村居多乐趣,笑傲伴云霞,宴客呼陈酒,弄孙摘野花。”这也许是旧时多数印氏族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故族中多人瑞。同时,族人中谦恭耕读、乐善好施、排难解纷、扶贫助困之风亦盛,时“乡饮大宾”者有之,“皇恩钦赐粟帛”者有之,所有这些与家族传承有方不无关联。

县志载,清乾隆年间有印圣奎,福建宁化县安远司巡检;清嘉庆有应例印元吉(候选州同)、岁贡印子绶;道光有印鉴川(字镜渠,道光末年水灾,出资助赈,县令张行澍奖以题额);光绪有附贡生印琨(字玉泉,参将,光绪乙酉年境内大水,散赈乡人灾)、禀贡生印煌(字献之,候选训导,多善行,凡义渡、救生、江堤、保甲、社仓皆躬亲其事,不辞劳瘁。光绪乙酉年境内大水,首倡输金助赈)、廪贡印宝壎(字绍滨)、附贡印鸿陵(字荷蒲)、印仑(字仞俯)、参将印荣(字庆元,副将衔,两江游击署参将,从二品,赏顶戴花翎)等。

历史长河中印氏家族颇具影响的名人轶事

历史上印氏族人善骑射,多忠勇,靖难之变保驾潜踪,相从明儒茅大方,应为忠义一族。相传印氏为泰邑名门望族,亦有可能与此事有关。

从古至今,族中当官的不多,但为官者清正廉洁,名垂青史。史书上记载的有:宋朝名将印应飞,官至户部侍郎,淮东总邻,知镇江府。元兵围鄂,应飞率师往救,围遂得解。

宋朝抗元名将印应雷,字德豫,原籍静海,迁居常熟,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进士,清官之楷模。他明察秋毫,目光如电,下属对他不敢仰视。温州有兵作乱,印应雷假借宴请,将兵乱平息,让百姓免受战乱之灾,因此出了名。宋宝佑二年(1254年)任和州守。赴任时,值蒙兵入侵,印应雷以沿江制置使邱岳之命,车兵突入和州,击退蒙兵。宋咸淳年间,官至权理兵部侍郎、两淮安抚制置使兼知扬州,封静海县开国伯。

明朝印大猷,任冠县知县,由于清正廉洁,人称印青天。

清朝首任澳门同知印光任,字黻昌,历任石城、广宁、高要、东莞等地知县,颇有政声,尤长于经办中外交涉事件。他制定了七条治澳措施,以加强对澳葡的管理和对洋船进出港口的控制,澳门妇孺皆晓。后升任广西庆远及太平两府知府,晚年归乡家居,终年68岁。著有《澳门纪略》《炳岩诗文集》《翊蕲编》《补亭集话》《雨吟碎琴草》《铁城唱和》等,今存者唯有《澳门纪略》。印光任之子印宪曾,进士及第,历任浙江宁绍台道等职;孙印鸿经,中进士后被点为翰林,与姚鼐、袁枚等一代文坛巨子多有交结。祖孙三代一门三进士历代鲜有。

近代名人中有:著名爱国商人印星台,上海高桥人,以经营杂粮起家,后为上海市杂粮业交易所常务理事。发家后,热心于社会公益,毕生捐助、募集筑路修桥,于高桥慈善街21号创设了“平康会”,用以向贫民施米、施衣、施药。抗战爆发后,他不从日寇威胁,坚决拒绝出任伪镇长,临终时长吟陆放翁的《示儿》一诗而逝世。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江东印氏宗谱》即由此人刊印。

著名近代出版家印有模,字锡璋,上海娄塘人。被商务同仁誉为:“有魄力、有远见、有调度、有经营能力”的总经理。光绪九年(1883年)在上海、娄塘等地开办纱厂、农场。后赴欧美考察,回国后,从事印刷业。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商务印书馆扩大规模,印有模出巨资,成为该馆的主要股东。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商务印书馆与日本金港党合资经营,时为国内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印刷所。期间,与蔡元培、张元济等密切合作,自编、自译、自印和自行发行各种图书。民国元年(1912年),在考察国外电报业后,萌发了创立汉语电报编码系统的设想。于是招集人才,耗资数万,费时三年,以语词之相互关联为条件,编成十余万言的电报编码书,为国内电讯界普遍采用。民国二年(1913年),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民国四年(1915年),商务印书馆编印的《辞源》出版,印有模为该书发行人。是年,积劳成疾,客逝异国,终年52岁。上海嘉定娄塘镇的印有模祖居印家住宅,现已成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单位。

清朝著名画家印廷宝,字华甫,上海人。善画驴,虽数十头无相同者,常谓“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余画驴亦然”。

现代名人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印象初,全国政协委员、卫生病理学家印木泉,作曲家印青,演员印小天,上海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首席播音员、主持人、“金话筒奖”获得者印海蓉等。

祖籍泰兴的有:全国战斗英雄印永鑫,1926年10月出生于泰兴市蒋华区三桥村印家圩,1942年5月参加新四军,在豫东战役中,以血肉之躯缴获敌人坦克,活捉国民党第六绥靖区副司令兼第七兵团司令中将区寿年、第七兵团参谋长少将林曦祥、整编第七十五师师长少将沈澄年。被授予“华东一级人民英雄”荣誉称号。1950年9月,他与杨根思一同出席全国首届战斗英雄代表大会,被授予“全国战斗英雄”荣誉称号,受到毛主席接见。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参加过上甘岭等战役。

印邦昌,字印子,号广陵人,1922年2月生于现泰兴市南沙印院村。1938年参加革命。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员、局长,中央党校高中级干部研究班校友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印红,1956年10月出生于江苏泰兴。1994年加入九三学社。1975年1月参加工作,现任九三学社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第十一届全国妇联副主席。中华海外联谊会四届常务理事。第九届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理事。

猜你喜欢
泰兴家族
攀禽家族
泰兴砖雕:方寸之间见大美
非遗中的“泰兴印忆”
HK家族崛起
精密家族AW
《小偷家族》
开泰图兴——泰兴经济开发区的绿色崛起之道
夏日冰饮
皿字家族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