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前提、历史内涵、价值意蕴:湘北抗战话语体系的构建

2019-04-01 06:12陈其胜张文科
世纪桥 2019年2期
关键词:话语体系抗日战争

陈其胜 张文科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湘北地区是中国抗日的主战场之一。湘北军民为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要贡献。目前,学界对湘北抗战研究相对薄弱,对湘北抗战认识偏于一隅。加强和深化湘北抗战研究,需要在尊重历史前提下界定湘北抗战概念,区分湘北抗战与长沙会战的异同;在铭记历史基点上评价湘北抗战地位,认识正面抗战与敌后抗战的关系;在传承历史趋向上提炼湘北抗战精神,理解湘北抗战的历史价值与时代意蕴。

【关键词】抗日战争;湘北抗战;话语体系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9)02-0010-04

抗日战争时期,湘北地区是中国抗日的主要战场之一。湘北军民同仇敌忾、团结一心,共同抗击日本军国主义,用鲜血描绘了气壮山河的抗战画卷,用生命谱写了中国抗战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的光辉篇章。目前,人们对湘北抗战的认识偏于一隅,学界对湘北抗战的研究相对薄弱。因此,梳理湘北抗战历史、界定湘北抗战概念、评价湘北抗战地位、弘扬湘北抗战精神,构建湘北抗战的话语体系,是加强和深化湘北抗战研究的需要。

一、湘北抗战的基本界定

长期以来,人们对湘北抗战的认识偏于湘北会战或长沙会战,学界对湘北抗战的研究囿于湖南抗战或长沙抗战。因此,界定湘北抗战内涵、明晰湘北抗战概念,是研究的湘北抗战逻辑前提。

(一)湘北抗战概念构建

抗战史上,对发生在湘北地区的抗战曾出现过湘北战役、湘北战争、湘北会战、湘北大捷等称谓,当时提及的“湘北”,只是军事作战区域的大致划分,并没有在地域上作出明确区分。

从地域划分上讲,“湘北”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划分。广义的湘北指长江以南、长沙以北的湖南省北部地区,包括(由东向西排列)岳阳、益阳、常德、张家界和湘西北部的龙山县、永顺县等地区;狭义的湘北指湖南省北部地区,东倚幕阜山,西临洞庭湖,北至万里长江,南接长沙,主要包括现在岳阳市所辖的岳阳市区、临湘市、平江县、泪罗市、岳阳县、华容县、湘阴县以及东洞庭湖区域。

抗战时期的“湘北”,随着中国军队抗敌作战区域的变化而在地域划分上也有所改变,是抗战时期对军事作战区域的大致划分。抗战初期,“湘北”包括湖北以南、湖南长沙以北的广大地区,也就是国民党第九战区所辖的作战区域。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湘北”主要指岳阳新墙河至长沙之间的狭小地域,为守护长沙、拱卫大西南大后方,国民党第九战区以湖南岳阳县境内新墙河为防御界线,在湘北(岳阳新墙河至长沙之间)与日军发生的规模比较大的作战,抗战史上称作湘北会战(或称长沙会战)。

因为抗战时期指称的“湘北”不是严格的地域划分,抗战史上提出的诸如湘北战役、湘北战争、湘北会战、湘北大捷,它反映的只能说是湘北地区抗战的局部,没有反映湘北地区抗战的全貌和全部,特别是把湘北大地开展的“湘北会战”统属“长沙会战”,更淹没了湘北人民群众抗战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为了尊重、铭记湘北抗战历史,客观评价湘北抗战的地位,我们需要构建有别于“湘北会战”或“长沙会战”的“湘北抗战”概念。

(二)湘北抗战内涵界定

结合抗日战争的历史,我们认为:湘北抗战是抗日战争时期,湘北(狭义)地区军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社会政党、阶级、阶层、团体、爱国人士广泛参与,采取军事抗战、文化抗戰、政治抗战、经济抗战等多种抗战形式,有效抗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并取得巨大战绩的伟大斗争。它具有以下特征:

1.民众广泛参与。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湘鄂赣省委与国民党湖南省当局经过四轮谈判,建立了湘鄂赣边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湘北各界人民、各抗日团体广泛参与协力抗战。如第一次湘北会战前夕,岳阳县民众积极协助驻军修筑工事,从洞庭湖边的鹿角、沿新墙河至大云山修筑了大量作战工事,战事发生时,民众主动配合军队破路毁桥、运送作战物资、救护转移伤兵。蒋介石也承认:“此次湘赣大捷,重创敌寇,一方面固由我作战将士忠勇许国,经验增多,尤以我各该战地之人民,深明大义,志切同仇,协助杀敌,有以致之……各军长官面报,均谓军民合作得力最大,一般战地民众,无论男妇老少,一致随军进退,且皆听从军令如将士,对于破坏交通,运输军实,侦察敌情等工作,莫不奋勇从事,获助至多。”

2.抗战形式多样。湘北抗战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即包括军事抗战,也包括政治抗战、经济抗战、文化抗战;即包括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抗战,也包括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地方武装力量抗战和民众的自发抗战;即包括正规战,也包括游击战和零星扰敌、杀敌。

3.抗战战绩突出。抗日战争时期,湘北抗战取得了三战三捷的伟大战果,歼灭日军10万余人,占正面战场歼敌的六分之一强。特别是第三次湘北会战,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英等国军队接连失利形势下盟军取得的首场战役胜利,歼灭日军5.7万余人,极大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与人民的斗争士气,当时的美国罗斯福总统给中国发来贺电,称“盟军的胜利,全赖华军长沙大捷”。第三次湘北会战,不仅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也提高了中国在同盟国中的地位。

二、湘北抗战的历史内涵

湘北抗战体现中国抗战的历史特点,也具湘北抗战自身的历史逻辑。因此,梳理湘北抗战的历史、评价湘北抗战的地位,是深化湘北抗战研究的历史基点。

(一)湘北的文化抗战,广泛动员和发动群众,调动了社会抗战力量

抗战初期,湘北地区是抗战的大后方。湘北地区的中共党组织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宣传、发动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文化抗战活动,为抗战作了政治舆论、思想宣传和人才培养上的准备。

首先,创办抗日救国报刊书社。抗战初期,在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湘北地区创办了许多抗日救国报刊书社,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37年8月,岳阳县青年许曙升、李熙檀等在县城创办了《战鼓》周报和《轮轴》壁报。10月,中共平江县委统战部长李淑陶,在县城君子巷开设了“大众书店”,发行《新华日报》、《群众周刊》等抗日救国进步书刊,创办了《老百姓壁报》《战讯》等刊物,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38年上半年,岳阳县地下党组织指示周继佶等人在岳阳城区天岳山十字路口开设“街头书店”,专门销售如延安出版的《解放》进步刊物,宣传党的抗日救国方针。1938年6月,华容县魏鑫、罗祖宁创办了《怒吼周报》。1939年秋,临湘县共产党员梅继尧、梅重奇等以合法身份参加了国民党组建的“战教队”,创办抗战刊物《湘北风云》。

其次,组建抗日宣传团队。抗战全面爆发后,湘北各县分别组建了各种形式的宣传团队,进行动员众民抗日。岳阳县许曙升在县女校组建了岳阳县教育界抗敌工作团。岳阳城区汪芳桂、徐松林等30多人成立叱咤歌咏队,在街头巷尾教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力进行曲》、《救亡进行曲》等抗日救亡歌曲,排演了《放下你的鞭子》等短小精悍的话剧,走街串巷、上山下乡为群众演出。岳阳巴陵戏班也于1938年11月离开岳阳,兵分两路,一路进行抗日宣传和劳军义演,一路到南县、汉寿等地成立抗敌宣传团。临湘的陈德常、李正济等人组织了抗日宣传团,在长安、桃林、白羊田等地宣传,动员人民团结起来,一致抗日。此外,湘阴组建了抗日宣传队,华容成立了抗敌剧团,平江成立了救亡剧团。

再次,创办抗日学校。抗战初期,湘北地区的中共党组织,创办民众夜校、抗日学校,培养抗日人才。1937年春,共产党员杨乐如、李熙檀在岳阳开办了多所民众夜校,至1938年5月,岳阳城乡共有民众夜校50多所,购买了几千册《战时读本》分发给夜校学生。民众夜校在教育、动员群众积极参加抗日和支援抗日方面起了重要作用。1938年3月,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主任董必武派共产党员朱婴回华容创办东山战时中学,聘请董必武、沈钧儒等为校董,朱婴担任校长。7月,该校正式开学,从华容、益阳、南县等地共招收学生160余人,学习内容主要是抗战政治、军事方面的知识,并在学生中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政策和主张。学校把爱国主义作为教学的主题,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开展抗日宣传,深受群众和开明人士赞扬。11月初,学校被迫停办。朱婴组织部分爱国学生,高举“东山中学抗日旅行团”的旗帜,克服艰难险阻,奔赴革命圣地——延安。

上述湘北中共党组织领导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抗战活动,成为当时组织民众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独特方式,不仅奠定了抗战的思想基础,也为全面抗战奠定了群众基础。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期间,至少有5万名岳阳籍青壮年应征入伍,为国民党军队送了大量兵员,有1万余名岳阳籍青壮年参加了八路军、新四军,壮大了人民抗日武装力量。

(二)湘北的军事抗战,沉重打击日本侵略者,提升了中国抗战的国际地位

抗战相持阶段,湘北成为主要战场。自1938年11月至1944年8月,湘北地区展开了四次大会战,湘北军民依凭新墙河、泪罗江、捞刀河等防线,进行了惨烈战斗,中国取得了三战三捷的伟大战果。四次大会战,前三次会战和第四次会战前期主要在以岳阳地区为主的湘北进行,史称长沙会战。

1939年9月至10月,第一次湘北会战。这是欧洲大战爆发后日军对中国正面战场的第一次大攻势,正值波兰败亡、欧洲危急的关键时刻。此次会战,日军集中10万兵力,劳师南征,未能达到歼灭第9战区主力的作战目的。相反,日军各路均遭到有力的阻击、侧击,部分日军陷于包围之中,伤亡达2万余人。此次会战,粉碎了日军迅速结束中国战争的梦想,也使西方各国认识到了中国战场的极端重要性,开始增加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1941年9月至10月,第二次湘北会战。此次会战,发生在苏德战争爆发后的3个月,正处在德军对苏联展开强大攻势,苏联战局岌岌可危之际。但由于指挥失误,日軍一度攻入长沙,三天后撤出,中国军队展开追击作战。这次作战,从战略上说是中国军队的胜利,因为日军没有击溃9战区主力,自身却付出了2万余人伤亡代价,阵地完全恢复到战前状态。

1941年12月至1942年1月,第三次湘北会战。此次会战,发生在太平洋战争刚刚爆发,英美军队节节败退,同盟国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之际。此次会战,日军展开了反复进攻,但损失惨重(日军死伤5万余人),后被迫退回。此次战役,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初美英等国军队接连失利形势下,盟军取得的首场战役胜利,引起了国际社会强烈反响,英、美等国政府和舆论给予积极赞扬和评价,美国总统罗斯福大为振奋说:“盟军的胜利,全赖华军长沙大捷。”第三次湘北会战,极大提升了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国际地位。

(三)湘北的敌后抗战,有效抵御日本侵略者,增强了中华民族抗战的自信

湘北沦陷后,湘北民众、地方武装力量、新四军、八路军配合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作战,在敌后采取多种形式抗战,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有效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华民族抗战士气,增强了抗战胜利的自信心。

一是湘北民众的自发抗战。岳阳沦陷后,岳阳民众自发抵抗,以各种方式扰敌、杀敌,协助部队抗击日军。如1939年9月23日,屈原营田镇农民易玉涛妻子被日军杀害,他手持屠刀与日军拼搏,接连砍死3名日军,自己被碎尸数段。当年12月,戏剧家田汉到营田占地采访为其赋诗:“人人易玉涛,中国永不亡”。1941年秋,岳阳县协成乡14岁学生金继贤,被日军掳去带路,他趁机将日军引入国民党守军包围圈,守军毙敌80余人,金继贤亦壮烈牺牲。湘阴县农民王吉生被日军抓去引路,他将日军引入地雷区,炸死3名日军,自己献出了宝贵生命。第三次湘北会战中,岳阳县长湖乡3位农民配合中国军队夜袭宿住魏家祠堂300多名日军,他们爬上屋顶,用手榴弹炸死日军150多人。湘北民众抗战的动人事迹不胜枚举,彪炳史册。

二是地方力量的武装抗战。抗日战争期间,地方武装奋起抗日,人自为战、村自为战、“部”自为战。1939年,地处湘赣边区根据地的平江县嘉义镇组织了一支100多人的“嘉义自卫队”。1944年,华容有一支由当地100多位农民自发组织的群众性抗日武装“神兵队”,活跃在鲇鱼须、张家湾一带。1944年,湘阴县政府组织了抗敌自卫团。此外,岳阳沦陷前后,中共在平江、岳阳、临湘、湘阴等县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组建了地方抗日武装。各种地方武装力量偷袭日军据点、营地,伏击日军作战部队,抢掠日军战略物资,策反日伪政权和军队,给予日军一次又一次地沉重打击。据统计,抗战期间,岳阳境内先后有抗日游击队、自卫队、义勇队、群众抗日武装50余支,约8000余人,共对日作战115次,打死打伤和俘虏日伪军1100多人,击落日机一架,炸毁火车10节、汽车与装甲车31辆,击沉日本船舰29艘,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

三是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战。抗战爆发后,按照国共谈判协议及战区划分规定,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新四军深入华中进行敌后抗战。为了打击日军,策应正面战场作战,抗战后期,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湘北,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新四军江南挺进支队,开辟桃花山抗日根据地。1943年9月1日,新四军第五师第三军分区在湖北省潜江县熊口成立了由杨震东任支队长、张泽生任政委的江南挺进支队,同年12月1日,江南挺进支队进入华容桃花山,建立了以桃花山为中心的石公华抗日根据地。他们利用一切有利时机,主动出击,打击华容地区的日伪军,钳制了日伪军在石公华地区的军事力量。在斗争中,江南挺进支队由500多人发展到1100多人。新四军江南挺进支队坚守桃花山根据地直到抗战胜利,鼓舞了民众坚持抗战和争取胜利的信心。

八路军南下支队,转战湘北。1944年8月,第四次湘北会战失败,包括岳阳、长沙、衡阳在内的大批国土沦丧。10月,中共派八路军南下支队挺进湘鄂赣粤,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1945年3月,八路军南下支队5000余人在司令员王震、王首道率领下抵达平江。开辟了共产党在长江以南最大的一块抗日根据地湘鄂赣根据地。并成立湘鄂赣军区和湘鄂赣行政公署,在岳阳境内设立湘北军分区。在临湘、岳阳、平江、湘阴等县成立抗日民主政府与地方武装。八路军南下支队转战湘北,在平江、岳阳、临湘、湘阴等县,宣传、发动、组织群众,组建地方抗日武装,抢掠日军战略物资,偷袭日军据点、营地,伏击日军作战部队,狠狠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三、湘北抗战的价值意蕴

湘北抗战抵御和打击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张扬了中华民族的浩然之气,给湘北大地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湘北抗战精神。因此,挖掘湘北抗战精神、彰显湘北抗战精神、传承湘北抗战精神,是加强和深化湘北抗战研究的价值目标。

(一)内涵丰富的湘北抗战精神

湘北抗战精神是多种精神层面优秀品质和精神风貌的综合,是湘北人民团结抗战的精神支柱,它渊源于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形成于湘北人民抗战的斗争实践,丰富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

1.共同奋斗的团结精神。风雨同舟、精诚团结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基本精神。全面抗战爆发后,面对民族危亡,国共两党摈弃前嫌,建立了湘鄂赣边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湘北各界人民、各抗日团体广泛参与,湘北驻军与湘北人民紧密团结、协力抗战,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密切配合,谱写了民族团结、共同奋斗、共御外敌的历史篇章。

2.勇于牺牲的爱国精神。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这种民族精神的集中写照。爱国主义,是抗战精神的核心要素,是支撑湘北人民坚持抗战并取得胜利的重要精神支柱。湘北境内的新墙河,抗战阻敌7年之久,是中日双方投入兵力最多、伤亡最大、战线最长、战争形态最全的战役,称打不垮的“东方马其诺防线”。为了守护新墙河,10万军人血洒疆场,无数岳阳籍儿女为国捐躯,涌现了黄红、王超奎、曹克人、史恩华等许多抗日先烈。1942年2月,宋美龄在美国国会的演讲上,讲述了王超奎的抗日英雄事迹,4月19日,她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中再次说到:“有一位营长王超奎少校率领部队在湖南新墙河作战,敌人在数量方面占压倒的优势,当他被敌军的时候,他与他的五百个部下个个都战至牺牲生命为止。”湘北战场,中国军民表现出的抗击敌军敢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对全国军民抗日产生了很深的影響。抗日战争时期,5万湘北儿女参军上阵,10万军人血战死沙场,涌现了许多爱国动人的事迹和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篇章。

3.先忧后乐的奉献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岳阳楼记》千古名作的精华。当中华民族面临存亡的危机关头,湘北人民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民族命运、国家前途担忧分愁,乐于奉献、甘于牺牲。1938年11月开以后,湘北地区的临湘、岳阳、平江、湘阴、华容各县相继沦陷,遭到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无辜民众惨遭杀害。尽管如此,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无数民众节衣缩食,为境内的十万大军提供大批军需粮饷,20万人参加战时服务,自发组织起来为中国军队修筑工事、破路破桥、充当向导、运送军需、护送伤员。湘北抗战过程中的湘北人民用生动的事例,诠释了先忧后乐的无私奉献精神。

(二)多路径传承湘北抗战精神

湘北抗战精神,具有重要历史价值,也将不断彰显它的时代价值。我们要构建湘北抗战的精神传承机制,不断传承湘北抗战精神,为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提供精神动力。

1.加强抗战史料的收集、整理,奠定湘北抗战精神传承的史学基础。传承湘北抗战精神的基础是全面客观地描述与理性公正地评价抗战历史与抗战人物,需要对真实历史的发掘与还原。随着抗战亲历者渐渐逝去,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已成为当前研究湘北抗战史的当务之急。湘北抗战的遗址、遗迹、遗物等,也是湘北抗战的珍贵史料,它们是传承湘北抗战精神的重要载体。地方党史、文史部门要充分发掘和收集湘北史料,保护和利用湘北抗战的遗址、遗迹,为湘北抗战精神的教育提供生动素材。

2.加强湘北抗战的理论研究,夯实湘北抗战精神传承的理论基础。湘北科研单位要联合全国相关研究机构,加强湘北抗战的理论研究。在把握时代发展、社会发展对精神文化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基础上,切合全国抗战精神研究的新趋势,深入研究湘北抗战精神的形成基础、实质内涵、价值作用,为湘北抗战精神的传承夯实理论基础。

3.加强传播路径的创新,形成湘北抗战精神传承的群众基础。人民是传承与弘扬抗战精神的主体力量,只有把伟大的抗战精神回归到人民群众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湘北抗战精神的价值。地方党和政府在遵循传播规律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传播规划和策略,将湘北抗战精神的传播纳入党政宣传、各级各类教育、大众传媒之中,扩大湘北抗战精神的传播影响力;各级各类学校创新传播形式,组织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活动和形式多样的抗战纪念活动,开展抗战英模典型事迹、优秀抗战文化作品宣讲、抗战遗址参观等活动,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民族团结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坚韧不拔精神,提高湘北抗战精神的“落地率”,使孕育产生于人民的抗战精神经历时间转换之后回归人民。

我们加强和深化湘北抗战研究,要遵循在尊重历史前提下界定湘北抗战概念、在铭记历史基点上评价湘北抗战地位、在传承历史趋向上把握湘北抗战精神的基本思路,树立回忆历史与反省历史、历史情怀与现实关照紧密结合的基本方法,明确彰显湘北抗战精神、传承湘北抗战精神,旨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价值指向和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

猜你喜欢
话语体系抗日战争
9月历史大事记
核心素养如何在中小学校落地生根
在修辞与实践之间:环境权概念的贫困及其义务转向
论抗战时期的“夫人文学奖”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中国故事中国认知国际表达
试论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的作用
融通中外话语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