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聪
摘 要:乡村教师被称为“中国基础教育的脊梁”。当下“80后”“90后”正成为乡村教师的主力军。近几年,国家颁布多项关于乡村教师的支持计划,在津贴、工作待遇上给予他们极大的支持。然而现实是乡村教师队伍依然面临招得来、留不住的尴尬局面。路虽曲折,前途仍是光明的,改变的关键始终在教师自己。新时代的青年乡村教师有技能、有信念、有情怀,这些品质是青年乡村教师责任感与使命感的源泉,这份担当牵动着中国教育的命脉,也是每一位从教者有责任关注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青年乡村教师;教育信念;基础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2-18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05-0098-03
每年两会,老百姓关注的都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十件民生实事,事事关系群众福祉。”在这些关系老百姓福祉的桩桩大事中,“乡村教师”是国家和人民非常关注的一个群体。自20世纪以来,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是困扰乡村教育发展的瓶颈,城乡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导致农村教育质量下降,使得农村教师大量流失,中西部等边远贫困地区尤为严重。从20世纪末的代课教师、民办教师,到21世纪的特岗教师,他们承受着学校教师比例严重失衡的壓力。新的时代,乡村教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为唯有提高乡村教师的队伍素质才能有希望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2015年国务院颁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计划中指出:“发展乡村教育,教师是关键,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到2020年,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强有力的师资保障。”由此看来,提高乡村教师队伍的素质刻不容缓。据统计,在中国有几百万名年轻的教师坚守乡村,支撑他们的是情怀、信念,更是一种使命与担当的可贵。正如乡村教育家陶行知所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们是捧着一颗心来,扎根一片土地。在中国农村广袤土地上,青年教师的群体平凡而又伟大,不仅成就了自我的大格局,也铸就了乡村教师的新面貌。
一、青年乡村教师的形象素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16~45周岁的人认定为青年,我国国家统计局将青年年龄界定为15~34岁。青年教师给乡村学校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新鲜活力,可以说是新时代下国家教育事业的方向标。他们在课堂上有自己的教学风格,独特的个性赋予他们教学魅力;课堂下喜欢跟学生们沟通交流,容易理解学生的想法。在工作岗位上,他们无怨无悔,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编织着无数孩子绚丽多彩的大学梦。作家向思宇曾说:“中国乡村教师是教师行业中最辛苦的群体。因为在家中他(她)可能是一位常年无法陪伴孩子左右的父亲或者母亲;在远离自己家庭的学校,他(她)们要做无数学生的父母;在家中他(她)可能还是父母眼中的宝贝,在学校,他(她)要学会照顾更多的学生。”
(一)向内认知:身怀技能的“职业人”
新时代的青年群体是当代社会最有活力的一个群体,也是在校接受知识能力最强的一个群体。预期社会化阶段即是在师范院校接受专业训练,通过系统学习认同所须遵守的教学规范,获取所要掌握的教学手段,形成所应具备的教学性格。高等院校也会让师范生通过见习、实习等实践活动对教师的职业价值、职业规范和职业性格获得更深刻的理解。有调查结果显示,青年学生在实习前从事教师职业的志向同刚入大学时相比几乎无变化,实习后与实习前相比则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部分的学生都呈现出积极变化。除此之外,高等师范院校每年假期都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他们都有机会通过假期深入乡村开展支教活动,这个活动的意义就在于能够学有所用,用自己扎实的专业功底改造乡村教育落后面貌的同时还可以开拓视野。农村学校教师群体素质参差不齐。一位曾经有过乡村支教经历的青年教师谈道,一次给一位小学生上完课,学生悄悄告诉她:“老师,虽然你上课时候有点凶,但是你教得好,你对我们很好。我们的老师教得不好,对我们还很凶。”一次去乡村小学调研的课间,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在办公室角落开着嘈杂的外音玩《王者荣耀》。我们常说,教育活动的产品是人的变化,我们希望未来培养的学生是什么样的取决于教师群体是什么样的,虽然预期社会化阶段的完结意味着他们已具备了作为一名合格教师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但在踏入社会的前一刻开始就要立志做一个对得起自己、担得起社会重任的职业人。由此看来,立志成为教师的青年学生就更需要在预期社会化阶段努力提升自己的知情意能。
(二)向外行走:胸有情怀的“社会人”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教授钱致榕在一次讲演中说道,中国大陆可以说有三个地带:一是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这是“第一中国”;二是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这是“第二中国”;其他地区是“第三中国”。人们不愿意到“第三中国”去,去了也留不住。他十分希望中国的大学生关心“第三中国”的发展,树立事业心和责任感。这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来说有警示意义。今天乡村地区仍有相当比例的教师是不合格的,有些地方只有极个别本科毕业的年轻教师。然而现实却是不合格的教师教出来的是不合格的学生,不合格的学生以后又很可能成为不合格的教师,终究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乡村教育的质量永远得不到提升。有国外学者曾将教师职业的动机选择分为六个类型,唯独以奉献性为动机的教师最少,其原因与西方国家崇尚个人自我实现、过分强调物质生活的社会观念以及就业指导工作在学校中受到普遍重视有很大的关系。恰恰相反的是,中国人一直将教师比作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现在想来我们忽略了乡村教师也是活生生的人,需要去关心他们的生存。这让一些起初怀抱着教育理想的青年教师望而却步,久而久之又闪出逃离乡村的念头。但如果教师能够不断给自己充电,服务于乡村学校的同时努力让自己变得专业素养相对较高,奉献农村的同时点亮自己的人生,从这个角度出发,教师主动留下来的愿望就会更强。
二、青年乡村教师的教育信念
现代汉语词典对信念的解释是“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谷歌对信念的解释是“认为正确而坚信不疑的”,维基百科对信念的解释是“个人判断和选择事物真伪的思想意识,即信念的正确与否取决于个人的见识”。可以总结出信念是因人而异的,反映了个人见识的思想意识。不是每个人都拥有高尚的信念。盐城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戴斌荣曾说:“教育是一个良心活儿,乡村教师是一份有温度的职业。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很难坚持下去。”信息是使命与担当的源泉,不仅决定着教学方式,也深刻影响着教育实践。
(一)结构要素:绘就教育信念的真实面貌
有研究曾对优秀乡村教师人物进行分析,经过反复对比和提炼,最终归纳出了乡村教师教育信念的几个核心范畴。其中教师观念处于起点位置,决定着教师是否愿意扎根乡村,表明投身乡村教育的缘由。教师观念包括乡村教师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及自我观,这些都映照出乡村教师对教育职业、学生及自我的认识、看法和感受。一些教师认为,从乡村角度出发,乡村孩子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就是好好读书,唯有如此才能改变乡村落后的面貌;从乡村学子的角度出发,乡村落后的孩子理应像城里的孩子一样接受优良的教育,教师的职责就是改变穷地方中的穷孩子的命运;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给予孩子爱是职责所在,因此要给予这群孩子更多的关爱和陪伴。有着这样的观念的教师愿意投入乡村教育的事业中,宁愿放弃城市优越的环境和条件而默默奉献在乡村。正是这种长期坚守、忘我工作和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才带来乡村学生的进步,赢得社会的高度评价与肯定,这也正是乡村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指的就是教师在乡村教育过程中的工作成就,比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育条件的改善、学生的进步、个人收获(如师生情谊、学生和家长的信任、心理上的满足等)。一位当地乡村特岗教师聊到学生的成绩时就说道:“今年期末,小升初孩子们的数学平均分从46分到68分,终于快赶上镇里面的学生了。”这让他自己感到很骄傲,于是愿意自掏腰包用几百块钱奖学金奖励给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当教育信念能够支撑起教师的方方面面时教师就能产生巨大的能量,这能量有时甚至远远超越物质需要。另外,外在的环境、内在的心理、家庭等也对乡村教师的教学观念与自我实现产生重要影响。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乡村教师资源的短缺、当地学生的迫切需求,也正是残酷的现实深刻地影响着有教育信念的教师对乡村教育与乡村学生以及作为乡村教师本身形象的再认知,更能坚定对乡村教育事业的坚守。
(二)凝聚力量:传递教育信念的人道情怀
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之中,乡村教师与城市教师一样,自发展模式被纳入无差别的趋同的专业化模式后,乡村教师就完全被看成一个纯粹的专业性问题,甚至意识与行动都被局限在与专业性有关的事件上,被局限于主体外部的力量范畴之中,导致群体发展带有强烈的体制与规训意味,于是刚踏入乡村的青年教师常常被人们评价为“高贵而卑微”。“高贵”是因为其接受预期专业化的过程是专业高等教育,“卑微”是因为进入乡村之后却发现自己与乡村社会脱节,适应起来困难。《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结果显示,超六成的乡村教师有流动到比原来教学质量好的学校或者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入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意愿,队伍流动呈现青年教师、高职称教师流动规模大的特点。国家就如何减少乡村教师尤其是青年乡村教师流失问题颁布许多政策。例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分别对在乡村学校从教十年以上、二十年以上、三十年以上的教师予以表彰和鼓励。表面上乡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但其乡土情感与社会责任感却略显淡薄。
什么是乡土情感?它是一种对乡村中生命世界的无遮拦的、自然而然的关怀,在这里主要表现为对乡村学生的关心、对乡村教育事业的执着以及对教育专业的热爱。1989年冯应卫从延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育专业毕业后,第一次走上乡村讲台,这一站就是29年。从风华正茂到两鬓飞霜,她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留在了陕西省延川县的乡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行业不是人来人往、吃饱就走的快餐行业,更像是一瓶需要岁月沉淀的老酒。如今队伍有了接班人,今年22岁的贺艺荣说:“我就是这儿的人,这里有我的家,有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我想一辈子留在这里。”去年她从陕西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毕业后就一直留在那个地方。青年教师是乡村的希望,更是社会的希望,他们从自己的良心与普世的价值观出发,主动改变自己,发现教育问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代代乡村教师为国家培养了无数青年才俊,薪火相传,也感染着新时代青年教师投身乡村教育事业。
三、青年乡村教师的时代守望
伟大的事业呼唤伟大的精神,我们的目标是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在时间的长河中,这只是中国教育发展史的一小步,却是中国乡村教育的一大步。乡村教育的嬗变始终牵动着每一个充满爱与理想的中国人的心,中国最大的分母在乡村,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乡村,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短板也在乡村。中国乡村教师代言人马云曾说:“中国可以没有阿里巴巴,没有马云,但是不能没有乡村教师。”尽管祖国疆域辽阔,地域差异巨大,但不妨碍我们有话可说、有信念可传、有责任和义务可以担当。“行百里者半于九十”,要改变乡村教育的现状,教师是关键,青年教师是先锋。在这跨越式的一步中,我们呼唤青年教师聆听自己良知的呼喊,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打理好乡村教育事业的一亩三分地。
(一)回望过去:民族的脊梁
在波澜壮阔的教育发展史中,村教师是民族的脊梁。在中国古代社会,受教育规模和经济条件的制约,绝大多数老百姓沒有机会也没有条件进私塾,更不用说接受更高层次的学校教育。乡村教师大多饱读诗书,成为传统社会中的“知识阶层”。他们以“塾师”的身份“传道、受业、解惑”,是基层教育事业的传承者。20世纪二三十年代,陶行知、梁漱溟、晏阳初等一批有识之士把目光投向乡村教育,他们认为,乡村教育是立国之本,学校是乡村的中心,教师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他们致力乡村教育的建设。在飘摇动荡的革命年代,他们把教育放在比任何事情都重要的位置上,传承的不仅仅是伟大的精神,更是一颗颗对待教育事业的赤子之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扫盲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无数乡村教师走上三尺讲台,卷着裤腿,拍掉身上的泥土,为亿万农民打开知识和文化的大门。改革开放以后,广大乡村教师与村民一起重建了乡村教育体系。艰苦的岁月里,乡村教师投入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斗中,从初步实现“两基”(基本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到“两基”巩固提高、从中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到“双高普九”(高水平、高质量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一个世纪才完成的任务。奇迹背后,是几代乡村教师的坚守与付出,用朴实的教育信念和行动担当起乡村教育的脊梁。世界银行研究表明,劳动力受教育平均年限每增长一年,国民生产总值就能增加9%。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制造”,背后是无数产业工人的日夜奋斗,是乡村教师成就了他们的未来。换句话说,正是乡村教师助推了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二)面向未来:时代的担当
这个飞速巨变的时代,带给人憧憬,也留下困惑。城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飞驰,青年教师难免产生何去何从的疑问。笔者认为,不仅政府与教育部门要重视,拿出真正有利于青年教师的发展的举措,更重要的是教师自身也要以全新的形象站在乡村广袤的土地上,不仅要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仁爱之心的人师,更要追寻并完成自我的转型。
追求在政府的支持与鼓励中。国家和政府要搭建鄉村教师发展与展现自我的平台,促进城市青年教师与乡村青年教师面对面互动或者网络在线指导。笔者在去乡村支教的过程中发现,虽然学校给教师配备的多媒体设备一应俱全,但许多青年教师依然没有利用手中的武器,不是不想用而是自身能力有限,但他们心中是非常渴望能够得到更优质量的教学指导的,一节支教老师的公开课就能够让他们受益匪浅。追求在自我专业发展的过程中。苗族教师杨丙俊把自己民族的民间文化和《论语》带进课堂,让偏僻山区的课堂靓起来;贵州青年梁俊一年把将近两百首古诗词编成歌曲带进学生课堂,点亮乡村教育一盏希望的灯。激发专业追求的内在动力,是新时代青年乡村教师重塑形象的第一步。追求在更新现代教育的观念中。“85后”女教师黄琴从网络、报刊中汲取新观念和新知,从而运用到日常教学中,这是黄琴在闭塞的乡村获得教育想象力的方式,因为她明白只有实现自己的现代化,才可以培养出具有自由、独立、开放等现代文明基本素养的人。教育不是灌输,它是以一个生命去影响另外一个生命,以灵魂唤醒灵魂。因此与其他职业比,教师对自身素养的要求则更高。虽然对部分仍在教育“生存底线”上挣扎的青年教师来说是非常艰难的过程,但于生命而言是最为长远的。中国复杂的乡村情况带来地域、民族、经济等因素的制约,观念的突围实属不易,但恰有多样性的存在,才能走出独一无二的路来。追求在乡村更美好的实践中。散落在山区、乡野里的校园“烛光”是照亮乡村教育的希望,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也正参与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青年演员江一燕九年如一日,每年都会到最偏僻的西南山区支教,由她发起的民间组织——爬行者公益团成功招募上百位“90后”毕业大学生去中国乡村甚至是边远地方从教。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提出“乡村校长计划”,目的是培养具有优秀领导力的当代“乡村教育家”。
改变的是时代,未改变的是从教者的初心,青年乡村教师怀揣教育理想,更需要在实践中点亮人生。新时代给予我们优势,青年教师更要利用好自己的专业技能,重塑形象,才能在教育实践中获得丰硕的成果,真正意义上成为改变一个人、一个乡村命运的智力支持者。
参考文献:
[1]向思宇.中国西南乡村教师[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5:17.
[2]鲁 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3]邱德峰.论乡村教师的教育信念——基于《感动中国》《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等素材的质性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8(2):26.
[4]容中逵.他者规训异化与自我迷失下的乡村教师——论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危机问题[J].教育学报,2009(5):85.
[5]孙天慈.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与支持工具研究——基于浙江省舟山市渔农村学校的实地调研[J].当代科学,2018(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