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曦 邓凌霄 管惟希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高校逐渐认识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重要性,并在不断的评价实践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具体的评价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和困惑。文章基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至今的状况,以及西北工业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现状,在建设“双一流”高校的背景和本科生研究生“双轨式”育人模式下,为了培养出更加符合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探索了更适合本科生与研究生、更有利于其发展综合素质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综合素质;“双轨式”育人;培养方法;“双一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1-15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05-0074-02
一、我国高校培养的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一)具备优秀的思想道德素养
当代大学生应具备明确的人生目标,学习积极向上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在提高才能的同时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努力成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因此,高校大学生首先必须拥有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学会如何做人,只有拥有良好的“人品”,才能真正成为优秀的人才[1]。
(二)精通多个方面的综合技能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生应该扩充自己的知识面,让自己积累丰富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知识。大学生们应该充分利用高校的优质学习资源,不断完善和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综合类研究型大学的学生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对各种资源充分利用的能力,人文社科类的学生应该更加注重培养理科逻辑能力与理性思维能力,理工科的学生应该更加注重自己对人文知识、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和理想,大学生应充分利用高校的各类资源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使自己成为具有广泛兴趣爱好,且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2]。
(三)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当今时代的大学生应该具有强健的体魄、较强的适应能力,实现身心全面发展。较强的适应能力、强健的体魄能够使其承受来自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力,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才的竞争是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的竞争,如果在适应能力上不够优秀,必定会被竞争淘汰[3]。
(四)具有创新精神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原动力。学生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化优势,在某一方面进行创新。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参加一些创新型比赛,或者参与一定级别的课题研究和科技发明来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一定要勇于创新,敢于探索和实践,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
二、评价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评价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本科生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在思想道德修养方面重视程度不够,不能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认识世界,无法承担起自己作为一个成年人和大学生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对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知识面不够广泛,没有对相关的其他学科进行学习,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主动性,难以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并创新;对主修专业的认识不够清晰明确,不了解学科的前沿发展状况,缺乏国际视野和实践能力。
研究生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政治和职业道德素养教育不到位,不能明确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存在问题,导师不应该把研究生当成廉价的劳动机器给其安排工作。导师缺乏对研究生的心理疏导,使得研究生容易产生偏激的思想,且只片面地注重课题的研究,缺乏更开阔的学术视野和创新思维,对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前沿学科缺乏了解,知识面狭窄,思维模式单一。
本科生与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共同存在的问题:身体素质低下,缺乏锻炼。一些学生社交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不足,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处理好人际关系。英语水平较低,难以满足阅读外文著作的需要。思维方式呆板,缺乏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4]。
(二)评价实践中问题的解决方案
明确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对本科生与研究生等各个层次人才的要求与期望,进而明确本科生与研究生各个教育层次的与之相配的教育目标,找到本科生与研究生在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通过探究这些相同点与不同点来更好地完成各教育目标。
通过对现行的教育模式与“双轨式”育人模式的分析与比较,探究现行的教育模式的利与弊和“双轨式”育人模式的利与弊,进而探究实行“双轨式”育人模式能多大程度地消除现行的教育模式所产生的弊病。
通过对本科生与研究生“双轨式”育人模式的研究,帮助各大高校在建设“双一流”的大背景下找到更好的、更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一带一路”建设需求的高素质的本科生与研究生的综合培养路径。
介绍并分析“双轨式”育人模式,进而推动各高校实行“双轨式”育人模式,提倡本科生与研究生差异化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有针对、有方向、有目标地培养出符合当代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符合“一带一路”建设需求的高素质的本科生与研究生,见下图。
探究本科生与研究生学生工作差异化构建過程中,各层次教育模块的教学对象、教学目的、教学方式以及最后所要达到的教学成果:
三、“双轨式”育人模式内涵
(一)以“本”为本思路
知识水平是精通技巧的基础,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就无法熟练掌握技能,所以对本科生的首要培养任务是学习方面的指导。很多大学生上了大学后就开始尽情放松玩乐,导致学业水平不够扎实。这些都是限制大学生未来发展的因素,在日常学习中学生应该学会学习,掌握足够的知识技能以备社会需要。
理想信念是个体奋斗的动力和方向,对青少年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善,认知体系搭建尚未完成,若是扣错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学生应该塑造崇高的理想信念,正确看待小我和大我的差别,正确认识中国和世界的时代,正确处理个人和国家的关系,正所谓“浇花浇根,育人育心”。而高校对本科生的教育也不能缺少理想信念的塑造,更不能让他们的理想信念软化、弱化,唯其如此,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的优秀人才。
健全人格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高校最终培养的目的是培養出合格的“人”,如果连人格健全都做不到,那又谈何培养出“人”? 要健全大学生的人格,高校需要对此事有足够的重视,给予心理咨询室这类组织足够的支持,此外,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或者开展系统的心理技能培训,让学生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最终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大学生。
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让人受益终生,及时有效纠正大学生行为习惯方面的偏差,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大学生提升思想境界,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时代人才,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应以制度为主,以创新为辅,确保在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以“研”为延思路
科研能力是研究生变革社会能力的基础。高校毕业生是促进国家变革的主力军,其中的研究生更是国家变革的先锋力量。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不足一直都是培养研究生的重要问题,要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首先需要创新研究生的教育教学模式。在新的模式下,教师不仅要将自己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还要刺激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学术交流可以促进科学发展、课题研究的进展以及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提升。学术交流有利于开阔研究生的视野,让科学信息、思想观点得到交流与分享,让学生们不再局限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同时可拓展他们的知识面,让他们对本专业相关方面及相关学科前沿知识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更加快速地学习到新技术、新知识、新技能。通过开展学术交流,可督促研究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使其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
创新已经被放在我国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的关键在人才,所以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就需要高校不断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对于研究生来说,创新能力更是弥足珍贵。导师应该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的能力,这样研究生在科研方面遇到困境时才能以创新思维摆脱困境。
社会服务意识是研究生德行操守培养的重要方面,也是人才培养的目的。所有高校培养的人才都是为了服务社会,所以在培养人才时,高校应当通过恰当的教学安排,鼓励和督促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总之,推动各高校实行“双轨式”育人模式,提倡本科生与研究生差异化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有针对性、有方向性、有目标地培养符合当代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的本科生与研究生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不能仅依靠部分人的努力,还需要高校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在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上,以“本”为本,以“研”为延的“双轨式”育人模式改变了现有的人才培育机制,从大学生全面发展着眼,重视提高大学生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的能力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 楠. 浅析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建设策略[J]. 文学教育(下旬刊),2018(3):22.
[2]周 辉,黄天乐. 多元媒体在高校第二课堂中的作用分析[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8(6):25.
[3]罗 敏. 新时代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外国语学院为例[J]. 高教学刊,2018(3):114-116.
[4] 陈 钰.邹成桔.试析高校开设地方特色人文类公选课的意义与措施[J].学园,2017(7):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