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舒文 张晓红
摘 要:《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已经正式出台,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作为课程的总目标被写入其中。本文从研究方向的制定、教研组内分工、管理机制三个角度,阐述了创建“研究型”体育教研组的注意事项,并以此为理论基础,介绍了本校创建“研究型”体育教研组的案例和经验。
关键词:研究型;体育教研组;创建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2-0066-03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7年版)》】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新思路,如: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学段计划的制定、各选项的模块化、学业质量水平的提出等。这些,是高中学校体育工作的新挑战,也是新机遇。教研组是学校教学管理的基层元素,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创建“研究型”体育教研组,成为教师发展、教研组整体进步、提升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
一、“研究型”体育教研组需要制定明确的研究方向
1.确保集体的研究方向可以兼容个人的研究方向
制定教研组的研究方向,要确保集体的研究方向可以兼容个人的研究方向。即,教研组内每一位教师在集体的研究方向里,都能有各自发挥的空间。例如,我们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思想下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化的实施与研究”作为教研组的研究方向,组内教师可以根据自己任教的运动项目各自开展模块化教学的研究,再将个人的研究成果整合、汇编,最终形成教研组集体的研究成果。相反,“利用家庭健康生活观,提高X运动项目课堂教学效果”这一命题由于局限性较大,研究面比较窄,可以作为个人的研究命题,但不适合作为整个教研组的研究方向。
2.与近期工作计划、工作思路匹配
制定教研组研究方向,要与近期工作计划、工作思路匹配。即,要让工作中的经验、总结、想法能够转化为研究思路、研究过程,甚至研究成果。例如,本学期教研组的工作思路是“借体质健康测试的契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研究方向是“选项教学中专项体能与非专项体能的协调发展”,这样的工作思路与研究方向就匹配上了。但如果本学期工作重心是“在全校范围推广X运动项目,并作为学校特色”,而研究方向是“选项教学中专项体能与非专项体能的协调发展”,这样工作重心与研究方向不匹配,就会造成事倍功半的结果。
3.与时俱进,有新意有亮点
制定教研组研究方向,要与时俱进,有新意、有亮点。《课标(2017年版)》中,各必修选学的运动项目被分成10个模块进行深度教学。因此,对各运动项目模块化教学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以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排球选项班为例。
原课程标准中,排球项目由若干个“串联式、循序渐进”的单元组合成一个排球教学模块进行教学。而《课标(2017年版)》中,将排球项目作为“必修选学”的选学项目之一,由“相对完整内容的10个模块组成”。于是,我们根据“相互关联、衔接递进、螺旋上升、逐渐拓展”的关系绘制了排球选项班12个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1)。这样方便我们理解各模块之间的关系,并为下一阶段制定排球项目10个模块的教学内容打下基础。
接着,我们根据排球项目“隔网对抗,落地成死球”的特点,制定了排球项目10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图2),并按照“入门”“基础”“进阶”对各模块内容进行了梳理。目前我们正在结合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思想,对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实践并根据教学效果进行修正。
二、“研究型”体育教研组需要有明确的分工
学校体育工作是一个庞杂的工作体系,除了基本的教学任务以外,还有科研、档案收集与管理、体质健康数据处理、新闻编辑、组织各类校级比赛、各项目的带队训练等,这些工作还需要再细化分工,所以合理的组内分工,是创建“研究型”体育教研组的前提。
1.分工要善于协调组内教师的擅长与兴趣
由于兴趣、专项、年龄等的不同,每个教师的擅长与兴趣都不可能完全一样。教研组长需要根据组内教师的构成,合理分工。例如,体质健康数据的收集、上报、分析,就需要对电脑办公软件运用比较好的教师主要负责,其他教师协助;相对的,该教师的其他工作就需要相应减少,尤其是在10月至11月。
2.分工要做到“分工”不“分功”
學校体育工作中,除教学任务以外,还有其他很多工作。其中每一项工作仍需要合理的再分工。例如:一个教师有丰富的X项目专项技能以及带队经验,但是笔头不好,很难将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书面理论。而另一个教师对于这个运动项目并不擅长,但善于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并形成研究。那么这两位教师就需要分工合作,一个实践、一个将实践转化为理论研究,相互配合。当他们的工作各自取得成绩之后,这个成绩一定是二人共有的,不能因为分工了而把“功”也分了。
3.合作必须分工,分工就是合作
在工作中要责任到人,避免一个工作多个教师不分主次同时参与,从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当所有人都能将分配的任务顺利完成,那么合作也就完成了。
三、“研究型”体育教研组需要拥有完善的机制
1.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优秀的“研究型”教研组内,会有一个非常有效的激励机制。它与“监督”不一样,主要起到促进并保持组内教师工作与学习热情的作用。形式可以多样,例如:骨干教师的鞭策、组内的相互督促等。
2.多元、客观、公正的评价机制
在优秀的“研究型”教研组内,应该从多元的角度对教师的工作以及学习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同时,要确保评价体系的公平、公正、公开。例如:年底绩效考评应该综合考虑组内教师的考勤、常态课、公开课或赛课、论文论著、继续教育学习、带队成绩等其他工作,并合理设定各项工作评价的权重比例,同时避免人情关系因素。
四、“研究型”体育教研组应注重自身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课标(2017年版)》中,将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作为课程的总目标。我們很难想象一个体形臃肿、自己都没有锻炼习惯甚至不讲体育精神的教师,能够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所以,应在提升教师自身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前提下,构建“研究型”体育教研组。
1.运动能力
想要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体育教师首先应该有充沛的体能及完善的体能训练理论,能为学生科学制定锻炼计划,能对学生的练习效果做出合理的评价,能够合理制定和实施竞赛规则和方法,能了解和分析国内外的重大体育赛事和事件,能指导学生学会欣赏不同项目的运动等。
2.健康行为
体育教师应主动了解关于体育心理、体育力学、体育生理学、营养学等相关领域的科学知识,并能够帮助学生养成锻炼习惯、调控情绪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3.体育品德
体育教师更应该注重自身体育品德的养成和保持。将自尊自强、积极进取、遵守规则、有社会责任感、尊重他人、公平公正、勇于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传递给学生。
五、以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为例介绍
图3是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体育教研组2018年研究方向、分工图示,根据图示介绍我校2018年的集体研究方向、个人研究方向、工作分工等情况。
1.集体研究方向确定
我校校长室自2013年提出了“研学共同体”的大研究方向,2015年提出“微探究”的研究方向,2016年提出“精准教学”的研究方向,2017年提出了“多学科的融通性课程”。我们体育教研组自2013年起参与“研学共同体”的相关探索,于2017年3月配合教科室完成了“推进高中教师多层次发展的研学共同体建设研究”的国家“十二五”课题的研究,顺利结题。至此,我们意识到构建“研究型”教研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随后,在教研组所有同仁的努力下,完善了组内结构、制度及分工。
如图3中“集体研究方向”栏目所示。2017年6月,我们参考了学校教科研的大方向,依照我们前面提出的“集体研究方向应兼容个人研究方向”的原则,确定了今后2~5年教研组的研究方向:“学科核心素养下普通高中选项教学的X研究。”2018年1月《课标(2017年版)》出台,我们在仔细分析新课标的变化后,决定将新课标中提出的有关学科核心素养、选项模块化、学业质量等新元素并入我们的集体研究方向中。负责人:组长朱老师、张老师。
2.个人研究方向计划
在集体研究方向确立后,组内每个教师根据自己擅长的领域,经过讨论制定了5个子研究方向。每个研究方向有2名教师作为主要负责人,负责确定个人研究方向的论点、论据、实践方法,并收集过程材料形成研究成果。
如图3中“个人研究方向”栏目所示:
“选项教学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成绩”旨在研究如何在高中选项教学中,合理地安排专项身体素质练习和非专项身体素质练习,从而在每年的全国体质健康测试中,让更多的学生获得优异的成绩。负责人:黄老师、曹老师。
“学科核心素养下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的目的是探索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下,体育教师应该如何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满足新课标的新要求。负责人:朱老师、吴老师。
“普通高中‘体育与‘德育融通”对应了学校融通性课程的理念,尝试将体育课中的德育作用与学校德育教育目标有机结合。在新课标“立德树人”的理念下,让学生在多年体育课的学习中,能够让体育品德不仅出现在体育比赛、运动锻炼中,更要以此影响他们日常生活的行为习惯、人生价值观、待人处世方式等,让“体育品德”升华为“社会品德”。负责人:王老师、吴老师。
“学科核心素养下各项目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每个选项课都要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考虑学校特点、学校育人理念等因素形成校本课程。尤其是新课标中,关于将必修选学的各选项划分为螺旋式结构的10个模块的要求,这需要我们将原来的校本课程进行结构上的重组,以达成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负责人:梁老师、刘老师。
“学校体育智能化应用与实践”虽然是笔者独立的研究方向,但研究成果却能搭建“学校体育数据库”和“学校体育信息管理系统”。它是一个工具,能够为其他研究提供高效、精准的数据分析。目前的研究成果已经建立了“校运会信息管理系统”和“我校体质健康数据分析系统”,为学校体育各项工作提供了便利。
3.学校体育的常规工作分工及选项分工
“个人研究方向”的过程性研究都是学校体育的日常工作,例如“学科核心素养下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在教研组的集体研学中开展讨论、学习、研究等活动;也需要通过数据分析,评价一段时间内教师专业发展对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作用。
如图3“学校体育的常规工作分工”“体育教师”“选项分工”三栏所示。我们将学校体育工作大体分为以下五类工作:校内运动比赛类;数据分析与管理类;集体研学类;选项教学、大课间管理等实践类;带队参赛类。教学工作分5个选项及1个体能和1个健康教育。于是我们根据各教师的个人研究方向、专长和在校任职情况,进行了细致的分工。
总之,普通高中“研究型”体育教研组的创建,能够让学校、教研组、教师个人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在《课标(2017年版)》的背景下,只有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课堂、研究体育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喜爱体育,才能让他们在常规课的熏陶下养成终身运动的意识,才能培养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
注:此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的研究成果,立项编号:T-b/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