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双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对体育教学中“主动课堂”与“被动课堂”教学行为的特征从讲解、示范、队伍调动、教材处理、教学评价这几方面进行比较系统的分析,并指出两者之间的区别。研究认为体育教师是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是否能够进行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是区别“主动课堂”与“被动课堂”教学行为的关键。
关键词:体育教学;主动课堂;被动课堂;教学行为;特征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2-0035-03
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基于自身人格特征、教学理念、教学技能、教学知识及教学智慧应对教学环境所采取的教学操作方式[1]。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表现在讲解、示范、队伍调动、教材处理、教学评价等环节。虽然,“主动课堂”与“被动课堂”只是一字之差,却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课堂表现形式。“主动课堂”的教学行为常常表现为生动、活泼、有活力,而“被动课堂”的教学行为则常常表现为沉闷、枯燥且无味。可见,“主动课堂”不仅是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而且是判断素质教育成败的重要依据。基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对体育教学中“主动课堂”与“被动课堂”教学行为特征的比较,以便为进一步区分两者的特征提供一点有益的参考与启示。
一、体育教学中“主动课堂”与“被动课堂”教师讲解的表现
讲解是教师向学生说明概念,进行逻辑推理、理解动作和形成动作概念的过程[2]。从表1可以看出,“主动课堂”与“被动课堂”在教师讲解表现上差异显著。“主动课堂”中,教师讲解具有启发性,注重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其讲解是建立在以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标基础上的,即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或技巧,引导学生如何学练,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例如,在讲解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设疑等形式与学生一起思考、探讨,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同时也发展了能力。
相反,“被动课堂”中,教师则“满堂灌”,强调直截了当地“告知”所要学练的内容,想当然地认为讲得越多,学得越多,而不管学生是否能及时地消化与吸收,其讲解是建立在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为全部追求基础上的。在此过程中,学生只能死记硬背,机械地接受知识,无形中变成了知识的容器,只能 “储存”却不能“周转”[3],致使学生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知识,其对知识的理解只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没有深度。显然,教师这种“我讲你听,我说你做”的讲解会使整个教学落入“告知”与“被告知”的教学模式之中,学生很难有思考和想象的时间与空间,要想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只是一句空话。
二、体育教学中“主动课堂”与“被动课堂”教师示范的表现
示范是教师以具体的动作为范例,使学生了解所学动作的形象、结构、要领的方法。由表2可知,“主动课堂”中,教师的动作示范是建立在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第一要义的。教师在动作示范过程中,能够借助图示、多媒体演示等手段进行直观示范,同时通过讲解、提问、讨论等形式启发和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练习并尝试解决问题,旨在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添砖加瓦。
而在“被动课堂”中,教师的动作示范则纯粹是为示范而示范,其关注点在于尽快地把运动技术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片面地强调体育知识、技能的灌输和接受的效率。在此过程中,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与练习。不可否认,这种“我教你学、我教你练”的机械化教学模式可以节省学练时间,提高掌握知识和技术的效率,但其代价却是体育技术技能的学习和练习过程枯燥、无味,学生学习的被动性与依赖性与日俱增。显然,这是“主动课堂”所避之唯恐不及的。
三、体育教学中“主动课堂”与“被动课堂”队伍调动的表现
队伍调动作为课堂教学组织中的重要一环,其在课堂教学中地位显著。从表3可以看出,“主动课堂”中,体育教师能够灵活地进行队伍调动,形式新颖,其对队伍的调动是建立在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为主要目的。这在无形中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也为学生进行自主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学习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与“主动课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被动课堂”中,队伍调动则强调整齐划一、步调一致,其目的主要是维持课堂教学的纪律性与有序性。在此过程中,体育教师扮演着课堂“管理者”与“控制者”的角色,管理与控制好课堂别出事、别受伤就万事大吉[4]。虽然,这个过程看似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实则危机四伏,不但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而挫伤了部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5],扼杀了学生好动的天性,抑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厌倦感,极易导致“学生喜欢体育活动而不喜欢体育课”。
四、体育教学中“主动课堂”与“被动课堂”教材处理的表现
教材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桥梁。由表4可知,“主动课堂”中,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情况,准确地把握教材的性质和特点,明确教材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其对教材的处理立足于学生的“学”。例如,通过简化运动技术,降低教材的难度系数;通过对教材的游戏化处理,改造枯燥乏味的教材内容;通过对教材的生活化处理,使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换言之,“主动课堂”注重实现教材向“学材”的转换。
而在“被动课堂”中,体育教师则单纯地“教教材”,把学生捆绑在教材中,而不管教材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材怎么安排,教师就怎么教,教师成了教材的“搬运工”,教学活动局限在教材所规定的范围内,过分强调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和严谨性,教师的责任就是如何把教科书提供的教材经过教师的咀嚼之后再喂给学生[6]。虽然,此举有利于提高知识传输的效率,但其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及发展则是难以保障的。
五、体育教学中“主动课堂”与“被动课堂”教学评价的表现
从表5可以看出,“主动课堂”中,教学评价是建立在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基础上的,强调“以评带学”“以评促练”。(1)从评价过程来看,侧重于过程评价,强调给学生以及时、明确的信息反馈,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2)从评价方法看,方法和手段丰富多样,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从评价对象看,既有教师也有学生,实现了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的有机结合;(4)从评价内容看,涉及范围较广,能够切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不过,在“被动课堂”中,教师评价则注重于学生的技术掌握和体质的增强。(1)从评价过程看,轻过程、重结果,及时性较差,难以衡量学生的真实学习效果;(2)评价方法老套,主要是素质达标和技能评定,忽视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尤其是对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来说,极易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3)评价对象较为单一,主要是体育教师本人,教师一人说了算,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而未给学生参与评价的机会;(4)评价内容单一,拘泥于素质测试和技能评定。可见,“主动课堂”与“被动课堂”在教学评价上存在显著差异。
六、结语
课堂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是以培養每一名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要目的的。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灌输式”的“被动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严重偏离了素质教育前行的方向,影响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因此,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如何打造“主动课堂”,积极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佃娥.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0:34.
[2]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02.
[3]余文森.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69.
[4]霍军,董翠香.中小学体育教师角色转变成效、问题及策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31(6):741-745.
[5]肖威,吴本连.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策略[J].体育学刊,2013,20(1):63-67.
[6]钟启泉.读懂课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