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秀兰
转化思想是数学思想的核心和精髓部分,是数学思想的灵魂所在。教师把这种思想方法运用于“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之中,对于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等方面都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将陌生的转化为熟悉的
我们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数学的教学素材,引导学生将抽象的、陌生的数学问题融于具体的、熟悉的生活场景中,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已掌握的方法解决新问题。
对于小学生来说,初次接触“体积”这一概念是十分抽象的,为了让学生将体积概念置身生活情境中,笔者设计了以下学生熟悉的实例来加以诠释。
探究活动一:笔者出示一个装满小石块的透明杯子,提问:“还能往杯里倒进去水吗?杯子里还有空间吗?”笔者逐步倒入水的同时提问:“还有空间吗?”直至倒满整个杯子为止。紧接着引导学生列举出生活中体现空间概念的事物;让学生把手伸进抽屉左右摸一摸体验长度、前后摸一摸體验宽度、上下摸一摸体验高度;让学生观察教室有空间,明白它也有长度、宽度、高度三个维度。“空间”这样抽象的一个词,通过学生的看、摸、说的过程,就形成了清晰的表象。
探究活动二:笔者出示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里面都装满水,分别往两个杯子中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块,让学生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学生发现放入石块之后有水溢出,放入大石块的杯子溢出的水更多,说明了大石块占据的空间比小石块大。接着让学生说一说讲台桌与课桌哪个占据的空间大,文具盒与课桌哪个占据的空间大,这三个物体中哪个占据的空间最大。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事物做例子,让学生明白“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物体的体积”。
二、将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
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往往会呈现相对的阶段性,对于学生而言,有些新知识可以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转化为旧知识进行学习,这种化新知识为旧知识的策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识,拓宽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渠道,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效率。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六上“圆的面积”一课时,笔者提问:“圆与之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区别?”学生反馈:它们形状不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而之前学过的平面图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笔者接着问:“圆的面积公式怎样推导?是不是也可以像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一样可以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呢?”很多学生拿出了圆纸片,左思右想,却无从下手。笔者点拨:“从表面上看,曲线围成的圆是无法转化成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但是,我们古代的科学家经过不懈的努力,却转化成功了。同学们想知道古人是怎样转化的吗?”接着借助多媒体演示:先把圆等分成16份,然后剪开,接着把等分的部分不重叠地拼接成近似于一个平行四边形,接着再演示等分成32份、64份、128份后的拼接图形。笔者引导学生观察,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圆的形状变了但面积不变,只要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就能求出圆的面积。拼接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周长的一半乘以半径,圆的面积也等于圆周长的一半乘以半径,用字母表示S=πr×r=πr■。
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学生发现无论把圆转化成哪种平面图形,它的面积总是等于圆周长的一半乘半径。这一活动过程帮助学生沟通了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领悟“转化”这一数学思想的魅力。在转化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极限”思想,领略“化圆为方”的方法,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图形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刚处于萌芽状态,因此,要让小学生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特别是空间与图形的有关知识,可以通过画图等直观手段把高度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地呈现给学生,以降低知识的抽象程度,以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五下“长方体的认识”一课。例题:把3个棱长为2分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体积是多少?要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就必须知道它的长、宽、高,这些条件题目中没有提供直接的数据,学生想象拼成的长方体是什么样子存在困难,对题目也感到无从下手。这时笔者引导学生画出拼成的图形,并标出有关数据,解决问题的条件立马跃然于纸上。随后让学生观察和思考:把3个棱长为2分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什么没有变,什么变了?引导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无论拼成什么形状,体积始终是不变的,表面积变了,减少了四个面。这样不仅得出这道题多样的解答方法,而且拓展了学生的解题思路,提升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四、实现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相互转化
学生空间观念形成的主要表现是: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事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并通过展开与折叠进行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转化。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五下“展开与折叠”一课。课前,笔者让每位学生制作一个棱长为5厘米的正方体,并在课堂上演示剪开一个正方体(要求每个面最多剪三刀,共剪七刀),最后在黑板上展示展开图。学生根据笔者的要求剪开一个正方体,展示各自正方体的展开图,大部分的展开图都是“141型”(见图1)。在“141型”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调整中间四个面中的一个面也能拼成正方体。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移成“田、凸、凹”字形的都不能拼成正方体,把四个面中的第四个面移到指定位置能拼成正方体(见图2)。在师生共同努力之下,发现了“231型”有3种情况(见图2、3、4)。“222型”和“33型”没有学生能够剪出来,笔者接着演示了“222型”和“33型”的展开图的剪法,让学生观察后思考“222型”和“33型”与前面几种展开图的剪法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是每个面最多只能剪三刀,共剪七刀,不同之处是“222型”和“33型”不能沿着一个方向一直剪到底,在上面剪三刀之后要沿着高剪一刀,再沿底面剪两刀(注意:这时“222型”两刀方向不同,“33型”两刀的方向相同),“222”型的第七刀如图5所示,“33”型的第七刀如图6所示。接着让学生用准备好的正方体根据图示剪出“222”型和“33”型的展开图。整节课紧紧围绕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进行,在平面与立体之间相互转化操作,努力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形成一次飞跃。
总之,学生掌握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就犹如有了一位“隐形”的教师,获得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顺昌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王振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