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凡 成正亮 邱岗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校园环境逐渐成为学生成长的“第二课堂空间”,而道路景现、带状绿地、滨水廊道、商业街等线性空间构成了校园环境的基本框架,不仅具有通行、游憩、观赏的功能,更要展现校园的历史文化、人文关怀精神,为大学生全面发展创造一个健康的学习生活空间。探讨了高校线性景观塑造的意义、类型及构建建议。
关键词:高校;人文角度;线性景观
高校是学生知识与能力发展的重要场所,校园“硬质环境”和“软质环境”的塑造对大学生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硬质环境”中由道路、绿地、水系等构成的线性空间不仅具有重要的通行、连接、美化功能,也是学生日常休闲、游憩的必备场所。因此如何将抽象的“软质环境”融入“硬质环境”设计中,通过塑造视觉感染,为学生带来心灵上的启发和精神上的熏陶、建设高品质的校园线性人文景观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1 线性景观的概念
“线性景观”(LINEAR LANDSCAPE)是一种具有连接性的综合景观,穿梭、渗透于建筑内外空间,是人沿着某一线性空间移动时对周围环境产生的综合认知[1]。从字面意义上可以理解为4层含义:①由不同的空间类型构成的,在形态上呈线性、带状的一类景观;②在空间形态上可以为直线、曲线[2]或两者结合;③其空间范围可大可小,强调的是一个整体的形态构成,而不是单个景观节点或某个区域;④景观组织手法是将不同类型的“点”状景观和“面”状景观以“线状”的形式进行空间组织,通过这种组织形式将不同类型的局部节点、破碎景观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视觉长廊或景观序列,展现场所的人文、生活、艺术特色。如校园内的轴线广场、林荫道、滨水绿地、商业街景观等是典型的线性景观。
2 线性空间的人文教育意义
高校景观相对于其他的社区景观体现出更高的人文特色,在校园线性绿地的构建中需要考虑各空间的人文教育功能,既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又要满足学生人文生活的需求。
2.1 展示高校历史底蕴
校园文化是指校园的精神文化,是在大学发展过程中,反映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区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3]。
高校肩负着培养国家栋梁的使命,是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景观的建设不仅要进行绿化、美化,营造美丽的校园环境,还应在景观设计中将校园的历史文化表达出来,增加历史场所感,展示出校园独特的人文历史风貌。具体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可结合景观节点、小品设施、植物搭配、铺装变换等方面元素来展现校园的历史文化风貌。通过硬质空间环境创建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
2.2 彰显人文关怀的第二空间
大学是知识的殿堂,但同时也是人格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因此景观设计要更加突出入性化的特点。通过室外环境的营造,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辨别、欣赏能力,而且从深层次的意识中来改变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价值取向,形成良好的行为发展模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同时体现出场所精神,展现大学校园独特的景观风貌。例如通过中心广场景观的中轴对称式设计让学生感受到大学浓厚、庄严的学习氛围;通过路侧林荫带下大草坪的设计营造大学生室外阅读、交流的休憩娱乐空间;通过道路展示牌、标识语、题刻等的设置反映学校求真务实、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学习、交流、休闲的过程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感受校园浓郁的育人气息。
3 高校線性景观的类型
体现高校的人文关怀必须注重学生的各方面的活动需求,因此根据线性空间的使用功能将其分为几个类型:
3.1 交通型线性空间
交通型是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类校园线性景观,主要以校园内的道路景观为代表。学生从一个目的地到另一个目的地,其对校园的欣赏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为了避免景观的单调产生视觉疲劳,因此提升校园道路景观十分必要。
校园道路景观通常以环形的闭合系统为主,根据其功能作用分为外环路、内环路及中轴路3类,外环路一般以直线型的空间为主,供机动车辆行驶,其道路绿化体现了校园整体风貌,可在道路两侧种植香樟、银杏、栾树、悬铃木等冠形优美的乔木树种,形成校园外环优美的林荫大道;内环路以直线与曲线相互交接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生活、学习的各种空间,其景观设计不仅要体现生活功能,更要打造成校园特色的风景道、林荫道,将不同的植物、小品、铺装等元素融入道路景观设计中,营造高校宜居、宜教、宜游的环境氛围;中轴路在校园景观设计中起着提纲掣领的作用,是校园对外重要的窗口,景观设计要综合考虑,既要宏观大气、不失协调,又要体现大学校园景观的独特之处。
3.2 游憩型线性空间
校园游憩型线性景观一般指滨水廊道构成的线性空间,围绕水系设计滨水“慢行道”“游步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慢行道”布置安全防护措施,设置健身设施、骑行比赛等水边活动;“游步道”主要以学生散步为主,路线选择要具有灵活性,将开敞空间与封闭空间串联起来。此外步道宽度应因地制宜,以容纳2~4人行走为宜,同时可结合铺装、趣味小品的设置增加场所的丰富性,构成一个连续的、动态的线性漫步空间。最后在重要的节点处可设置亲水平台、坐凳、景观石、亭廊等设施,搭配种植垂柳冰杉、芦竹等水生植物,既能美化环境又能净化水体,为学生创造一个亲水娱乐场所。
3.3 保护型线性空间
保护型线性景观从宏观意义指在视觉、空间上具有整体性的一系列绿地的综合体。其绿地形态大小不一,物种多样性丰富,主要作为校园与外界的绿色生态屏障;从微观意义指由人工造景形成的路侧绿带、线性公园、宅间绿地等景观,该类绿地与学生生活最为密切,因此在造景上要协调又不失创新,平面造景可通过植物种类、颜色、造型的变换突出连续性、韵律性及方向性。立面造景可选用不同层次的植物进行搭配或通过绿篱形状的高低修剪,突出纵向空间的立体感。通过以上方式为学生提供有益、有绿的生活环境。此外,为了增强学生对生态保护的意识,在细节设计上可增添名言警句做成标识牌,鼓励学生爱护校园一草一木。
3.4 教育型线性空间
校园中心广场是教育型线性景观的典型代表,整体布局呈倒“U”形的中轴对称式,一般以某个标志性建筑为终点,场地中央设置小品或雕塑作为主景,烘托校园知识殿堂神圣、庄严的氛围。中心广场作为校园对外的展示窗口,在设计理念上要体现出以人为本、博学笃行的教育思想。植物造景常使用绿篱、球类等花灌木做成模纹图案构成整齐、明快的色块效果,切忌选用高大的乔木,以免造成视线上的障碍,保证视线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此外,在广场设计中铺装的变化、雕塑的设置起到画龙点睛作用,如在中心位置设置书本、校徽、文字等石刻,不仅起到装饰作用,同时衬托了校园庄严、神圣的育人氛围。
3.5 展览型线性空间
展览型的线性空间是依附于校园景观道、中轴广场及商业街等空间形成的,根据不同的使用功能可分为生活展览空间、文化熏陶空间、娱乐休闲空间3种。生活展览空间围绕学生的宿舍区可构成不同的生活景观,设置宣传栏、名言警句教育学生良好生活方式的养成;文化熏陶空间可在中轴路或中心广场处以宣扬文化知识为目的,设置各种景观小品;娱乐休闲空间可结合高校内的商业休闲空间布置,鼓励大学生勇于自主创业、学以致用的精神。
4 高校线性空间塑造的建议
4.1 多因素整合,确立线性空间类型
好的景观设计作品是通过物质元素的整合带给人们精神上的享受,实现物境、情境到意境的升华。校园中原有的自然因素非常丰富,如道路、水体、绿地等既可以作为单个景观因素存在,又可以作为景观空间的承载体,发挥线性连接的作用。因此设计者可通过对现状进行考察、分析、总结归纳,筛选整合多种优势因素融入线性载体中,确定其不同的功能类型,使得线性空间不再枯燥、生硬,而是体现多种景观符号的动态序列,增加校园景观的多样性。
4.2 因地制宜,适地造景
《园冶·相地篇》中指出“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涉门成趣,得景随形,或傍山林,欲通河沼。”意在说明景观设计要与周边环境相协调,顺其自然地势[4]。线性景观是一个将破碎斑块连接起来的“空间轴”,更是一条体现校园育人精神的“生态轴”、“人文轴”,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避免因形式而忽略功能、任意切割的现象,综合考虑各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因素。对诸如地形地势、原有的河道、废旧的轨道、古街等物质环境资源要保留、延续,使其成为线性景观的一个亮点;对于非物质环境如当地的民风民俗、历史文化也可将其融入线性景观的设计中,通过这样的形式,既可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校園,同时增加大学生亲近生活、亲近自然的机会,培养朴素耐劳的性格。
4.3 体现“人文关怀”,彰显校园特色
高校线性空间的塑造不仅在于塑造一个绿色、美丽、舒适的校园环境,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打造一个学习、交流、进步、成长的知识殿堂,满足学生各方面的精神追求。因此在造景过程中应始终秉承“以生为本”的设计理念,保护校园内一花一木,根据功能的需求在不同的空间内布置相应的造景内容。如在各个院系人口绿地中设计不同主题的植物景观,医学院内种植药用树种如杜仲、银杏、梧桐等乔木林,既能美化环境,同时也为学生科研实验提供场地;计算机学院入口设置不同颜色的绿篱构成计算符号,既突出学院特色,又显示出创新性,意在鼓励学生开拓思维、不断进取。此外,在线性空间适当的位置还应配置相应的服务设施,如科普栏、宣传栏、标志牌、坐凳及防护栏等,为学生休闲、游憩提供便利条件。
5 结语
大学是学生踏人社会的过度阶段,更是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从人文角度构建美丽的校园景观势在必行。线性空间作为景观连接的重要方式,将各区域合理组织起来,构成连续的空间景观呈现在师生面前,发挥“第二课堂空间”的作用,使学生在课堂之外,休闲之余能够感受到校园浓厚的育人氛围,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乐,杨冰清.线性设计在校园景观交流空间中的运用——以江汉大学校园为例[J].新余学院学报2016,21(3):66-68.
[2]朱莉莎,张建华.浅析线性景观在商业空间中的应用[J].上海商业,2012,(02):46-47.
[3]张娟,宫富珣.浅谈大学校园外部空间规划设计[J].规划师,2003(10):50-54.
[4]沈福煦.因地制宜为园——读《园冶·相地篇》有感(之一)[J].园林,2000,(0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