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谨慎、简洁

2019-04-01 02:26管文年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9年2期
关键词:简洁公正史料

管文年

【内容摘要】教师在运用史料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时必须遵循三个原则:公正、谨慎、简洁。公正,即在史料的选用上不能带有个人强烈的主观情感色彩,不能因自己的喜恶对原有史料核心部分故意删减或篡改,力戒“先入为主”;谨慎,即在史料的选用上一定要究其本源,不能使用“二手货”,对同一历史事件尽可能地多地参考一些相关著作或新闻报道,力戒“狭隘近视”;简洁,即对所选用的史料要在前两个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学情,做到字数恰当、难度适中,力戒“铺张桀骜”。

【关键词】史料 公正 谨慎 简洁

最近听了一节高三《新中国外交》的复习公开课,内容包括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这三部分内容。在复习上述内容时,教师选用了不少相关史料,目的是通过对这些史料的分析更好地帮助学生加强对这部分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课堂教学时我们应该怎样选用史料既符合新课改精神又能提高课堂实效呢?下面就笔者所听的《新中国外交》这节课的相关内容加以探讨。

一、《新中国外交》课堂实录

1. 教师选用“史料”之再現

在复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实践这部分内容时,教师所选用史料为:

史料一:“周恩来总理于1953年12月底在会见来访的印度代表团时就中印两国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在北京开始谈判。周恩来总理在会见印方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它作为处理中印关系的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并被写进双方签署的协定中。1954年,周恩来先后应邀访问了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准则,并进一步确认它适用于同亚洲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思想和提出,是新中国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背景下在外交战线上的伟大构想和创造,不仅对新中国而且对全世界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复习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这部分内容时,教师所选用史料为:

史料二:“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就新中国恢复联合国代表权问题进行表决。表决结果是17票弃权、35票反对、76票赞成,中国获得压倒性多数。76个投赞成票的国家中,非洲国家有26个。毛主席听到这个喜讯时十分兴奋,他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我们要积极做好准备,成立好代表团就去,这是非洲黑人兄弟们把我们抬进去的,不去就脱离人民群众了。”

2. 基于上述选用“史料”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之再现

基于“史料一”,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以下三个结论:①“和平共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创造,并作为国家的外交原则首次在世人面前完整提出;②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下,我国同世界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我国的外交原则一直在推行。

基于“史料二”,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以下两个结论:①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非洲黑人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②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我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外交上的又一伟大胜利。

二、对上述选用史料及据此所得结论的分析

1.关于史料的来源与真伪

课后本人就课堂上教师选用史料的来源及真伪与授课教师进行交流,据该教师讲这些“史料”都是来源与网上所参考的课件,自己并没有从相关著作中收集整理,同时也未进行认真的考证。本人就这节课内容在课后进行了相关的史料收集:

史料一:1953年3月,斯大林突然去世。1956年2月14日苏共二十大召开,这次大会从国际、国内和党内三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非斯大林化的方针。会上赫鲁晓夫认为与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战争是有可能避免的,因此他提出了“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苏联新的对外总方针,即所谓的“三和”路线,其基本思路是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相处,并在和平竞赛中赶超美国,最终实现美苏在和平竞争的基础上共同掌控世界。在此背景下,赫鲁晓夫也对中国、朝鲜以及其他亚洲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提出停止武装对抗,尝试与以资本主义阵营国家“和平共处”的意见。

史料二:苏共“三和”路线在中共高层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鉴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共中央权衡利弊,接受了苏共中央建议,在1953年7月于美国的谈判中做出了一定的让步,最终达成了朝鲜停战协议,这是解决朝鲜问题僵局的关键因素。

史料三:1957年夏,毛泽东与中共中央在指导思想“左”转明显,以“阶级斗争”代替了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视。从国际环境来看,1957年夏季,中美关系出现逆转的同时苏美关系却在有所缓和。因此,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又以阶级斗争的观点来分析国际形势,“只要帝国主义存在,只要国际剥削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的观点占据了上风,中国对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也就难以采取统一的和平共处政策,同时中共中央与苏联的外交政策也就出现了严重分歧。

史料四:20世纪60年代初,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中共中央完全否定。随着“大跃进”、庐山会议、大饥荒和“七千人大会”等,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日益严峻。1962年,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王稼祥向党中央提出在国内面临巨大困难的情况下,应该改变以往较为激进的外交政策,要争取和平,要减少对其他兄弟国家的援助以及停止对外输出革命等等建议。然而这些建议被毛泽东定为“鼓吹三和一少”(即所谓对帝、修、反要“和”,对各国革命援助要“少”)的“修正主义路线”。第二年,毛泽东针锋相对地提出我国在外交上要坚持“三斗一多”,即对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各国反动派要更加坚决地斗争,同时要大大增加对亚非拉人民革命斗争的支持和援助。

史料五:“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就新中国恢复联合国代表权问题进行表决。表决结果为17票弃权、35票反对、76票赞成。在投赞成票的国家中,有北约集团中的卢森堡、葡萄牙和希腊;拉丁美洲的秘鲁、多哥等5个虽未与我国建交的国家也都投了赞成票。这个结果既让美国感到意外,也让中国感到意外。细数这76个投赞成票的国家,拉丁美洲7个,亚洲19个,欧洲24个,非洲26个。

通过史料的收集、考证与对比,很明显,本节课该教师选用的“史料”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①史料不详实,导致关键信息的缺失;

②史料不真实,故意编造“史料”,造成“伪史料”;

2.基于所选用“史料”得出结论的分析

①“和平共处”思想是不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创造?

“和平共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创造,这是该教师的结论之一。而从本人所搜集的史料一、二来看,“和平共处”这一思想直接源于苏联的“三和”路线,并非中共之首创。在复杂的外交过程中,中共逐渐将苏联的“三和”思想与自己的经验与实践相结合,系统、完整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这才是是我们的首创,也是对世界外交的一大贡献。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我国的外交原则有没有一直在推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我国的外交原则一直在推行”这是该教师的结论之二。从本人所搜集的史料三、四来看,这个结论违背了史实。历史是不能假设的,更不能是“想当然”的。我们应该以客观的、严谨的态度选用史料讲述历史,让学生掌握真实的史实。只有这个前提对了,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史实、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历史素养才有可能。

③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非洲黑人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吗?

依据该教师提供的“史料二”,教师最后强调“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非洲黑人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这一结论。但事实真是这样吗?其实本人所搜集的史料五其实已经说明了历史的真相:“76个投赞成票的国家中,非洲国家26个”,只占赞成国总数的34℅,另外的66℅是亚洲、欧洲以及拉丁美洲国家,应该说是亚非拉的朋友们把我们抬进了联合国才符合历史真相。著名外交官熊向晖在其回忆录中也证明了毛泽东当时没有说过这句话。

综上,就本节课而言,由于教师所选用的“史料”出现了两大问题,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的几个结论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种结果显然与施教者的设计初衷背道而驰。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史料的公正、谨慎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是否科学、严谨,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实效性,更直接关系到能否使学生获取正确的史实以及养成良好的历史素养。

三、再谈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的选用

史料是作为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在当下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引用史料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但是,怎样选择史料?选择什么样的史料?史料在课堂教学中怎样选用?这三个问题必须要首先解决好,否则就会出现以下几个教学误区:

①史料文字过多,学生难以及时消化吸收。

②史料过难,学生难以理解。

③史料过于简单,难以调动学生探索的“胃口”。

那么,怎样选用史料进行课堂教学呢?根据这些年的教学实践,本人认为关键是要符合三个原则:公正、谨慎、简洁。公正,即在史料的选用上不能带有个人强烈的主观情感色彩,不能因自己的喜恶对原有史料核心部分故意删减或篡改,力戒“先入为主”;谨慎,即在史料的选用上一定要究其本源,不能使用“二手货”,对同一历史事件尽可能地多地参考一些相关著作或新闻报道,力戒“狭隘近视”;简洁,即在课堂教学时对所选用的史料要在符合前两个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学情,做到字数恰当、难度适中,力戒“铺张桀骜”。

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时,由于教学先进设备的使用,我们可选择的史料丰富多彩,但学生未必就能如教学设计那样轻松地消化吸收。因此,教师必须在对课堂教学所使用的史料上结合学情进行“精挑细选”,同时要尽量将所选用的史料与现实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这样才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否则,史料教学会变成一种新型灌输法,与提高课堂实效、与新课改的精神、与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的初衷背道而驰,当然也难以培育出学生良好的历史素养。

【参考文献】

[1] 郭美兰. 关于中苏两党在“三和”路线上分歧的由来[J].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00(1):31-36.

[2] 沈志华.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466-473.

[3] 郭美兰.

关于中苏两党在“三和”路线上分歧的由来[J].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00(1):31-36.

[4]

徐則浩.稼祥传,当代中国出版社[M].1996:567.

[5] 郭伟伟. 当代中国外交研究[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1:226.

[6]熊向晖.毛泽东说过这句话吗?——质疑〈新中国外交50年〉编者[J].百年潮.2000(2).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简洁公正史料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迟到的公正
史料二则
公正赔偿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追求有效的小学思品课堂教学
浅析宜家家居设计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关于有效思品课堂的几点思考
高中生物课堂有效引入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