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宇
【内容摘要】碳和碳的化合物是初中阶段一个全面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单元体系,这一复习主题涵盖了碳的单质、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有机物等内容,学习时间较分散,前后跨度大,涉及知识点碎,反应转化多,物质间的联系较为复杂。复习好这一主题能帮助学生将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帮助学生初步建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复习思路,进一步了解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深化对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理解,巩固基本的化学观念,强化学习能力,为后续“身边的物质”主题复习做好准备。
【关键词】碳和碳的化合物 问题引导链 探究链 拓展链
碳这一单元在课标中没有集中的要求体现,但知识的结构完整是非常重要的。在以往的复习中,课上主要是教师手把手的引导学生填写导学案上的知识网络图,学生只是机械记忆、接受。一节课上完之后缺少学生自主复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更不能形成独立的复习能力,感到非常的枯燥,乏味。这时就经常思考,复习课到底如何讲授,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让他们的思维活动起来呢?所以,在今年的复习课上,我改变了我的教学方法,把我的体会阐述如下。
一、设计问题引导链,引发思考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堂上,只有得当的课堂提问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觉地投入到化学学习中去,从而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建构能力和探究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强化 “问题意识”。在一节课中,提问什么,怎样提问,什么时机提问,都要精心安排,将课堂设计成一环扣一环的 “问题链”,
步步深入,层层推进,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探究与学习。
《碳和碳的化合物》复习课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引导链:
问题1:学生们观看视频,刚才大家在屏幕上看到了哪些物质?通过视频引课,吸引学生们的眼球,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们回忆出主要含碳元素的物质。
问题2:展示金刚石、石墨、C60模型,它们分别表示什么物质?
问题3: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金刚石、石墨有哪些用途,利用了它们的哪些物理性质?
问题4: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存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5:金刚石、石墨的化学性质相同吗?为什么?
采用图片形式复习,便于学生比较、归纳。引导学生学会在复习中对同类物质进行比较,深化化学基本观念,构建出含碳的主要单质及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又决定物质的用途。
二、设计问题探究链,激发思维
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问题链”的设计要遵循这原则,即从简单到复杂、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环环紧扣,引导学生思维逐渐深入。为进一步深入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交流中发现,在过程中领悟,使学生的探究不溶于表面,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探究链:
问题6:金刚石、石墨我们可以通过看外观、颜色把它们区分开,但是对于两种无色气体CO和CO2,我们如何鉴别呢?
通过鉴别CO和CO2,让学生们回忆CO和CO2主要的化学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学生利用这些相关的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在构建的过程中强化物质的转化观念,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升华。在交流中,分享自己成果的同时,还可以补充自己没有想到的方法,是同学们之间相互学习、相互评价的过程。
问题7:我们总结出了这么多的方法,请你们评价一下认为哪个方案最好?
问题8:物质的鉴别方法是由什么来决定的?什么样的鉴别方法是比较好的?
问题9:在黑板上出现了多少种含碳的物质?
问题10:含碳的物质这么多,它们可以如何分类呢?
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将本节课带入高潮,将学生的思维逐渐深入。注意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评价、归纳和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重新排列组合,明白问题背后所隐含的化学思想、化学方法,力图概括解决此类化学问题的思路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设计问题拓展链,开拓思维
为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进而设置问题拓展链,引导学生在对知识内容进行挖掘拓展的过程中,对知识活学活用,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问题11:鉴别CO和CO2时,用氢氧化钠溶液不能鉴别。那么,如何设计实验验证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根据提供的药品,进行方案的设计、小组实验。学生对实验非常喜欢,在复习课设计学生實验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又掀起了本节课的高潮。在此基础上,学生还提出了更多的创新实验方案,激活了大家的思维,更好完成思维的建构。
总之,我们设置的每个问题都使学生的思维产生一次飞跃,它像一条锁链,把疑问和目标紧紧地连在一起,带领学生层层深入,直到把问题真正解决,使知识真正领悟。利用问题链进行教学,可以巧妙地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升华。
“碳和碳的化合物”这节复习课围绕“问题链”,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合作,教学目标被一个个突破。课上不再觉得枯燥、乏味,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就连平时课上不怎么爱发言的同学,都能积极主动举手回答问题。
诚然,本节课对于碳和碳的化合物知识的复习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课堂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愿我们用智慧和汗水共同追求有效的化学课堂,精心设计问题链来点燃学生思维的建构,让我们的化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作者单位:大连市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