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场诗“集唐”功用

2019-04-01 02:14刘绍颖
牡丹 2019年5期
关键词:下场柳梦梅杜丽娘

“集唐”是明清传奇里下场诗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本文以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代表作《牡丹亭》为例对“集唐”现象进行分析。《牡丹亭》共五十五出,有五十四出标明下场诗,除第一出外,均以“集唐”的形式出现。通过对集句出处的探究以及美学阐释,笔者概括了下场诗“集唐”的三种功用,并以此分析汤显祖在《牡丹亭》下场诗多选用中晚唐诗句的原因。

下场诗又被称作“落诗”“落场诗”,通常由每出戏的末尾由人物下场时念诵的几句韵语组成。明清传奇的下场诗沿自宋元话本,随后在文人作家笔下逐渐定型,成为由五、七言的四句韵语样式,如同一首绝句。内容上从后两句引用他人诗句,到四句摘取不同诗作的某一诗句,按韵律整合,汇集成一首新的诗歌,引用的诗句比重不断增加。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明中叶以来,下场诗所集诗句大多为唐代诗歌,孔尚任就曾指出“时本多尚集唐”,这一现象同样也出现在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下场诗中。

一、概括内容,承前启后

在《牡丹亭》下场诗中,汤显祖有意识地摘取唐诗进行了精心的排列和组合,虽是一种嵌入戏剧的手段,诗句却同剧情吻合无间,好像那些唐人特地为他预先撰写一样。可以说,《牡丹亭》下场的集唐诗,是一种艺术的再创作,在戏剧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功用。

传奇剧本以情节冲突揭示生活主题,故而无论宾白剧曲,皆须承担叙事任务。然而诗词对戏剧的全面渗透,使剧曲与宾白在文学追求,均趋向以诗歌情韵为旨归,下场诗以集唐的形式出现,更印证了传奇剧本对情韵的这种追求。但如果传奇语言过分强调抒情而淡化情节,就难免导致剧本“可品”而不“可观”,以致影响舞台演出效果,所以汤显祖选择了与剧情息息相关的诗句。

一般下场诗由舞台上的一个人物诵读,如《牡丹亭》第十四出《写真》的下场诗,是“旦”这个角色的宾白:

眼前珠翠与心违(崔道融),

却向花前痛哭归(韦庄)。

好写妖娆与教看(罗虬),

令人评泊画杨妃(韩偓)。

游园后杜丽娘“寝食悠悠,敢为春伤,顿成消瘦”,揽镜自照,大惊失色,自念“往日艳冶轻盈,奈何一瘦至此!若不趁此时自行描画,流在人间,一旦无常,谁知西蜀杜丽娘有如此之美貌乎?”于是引出写真情节。“眼前珠翠与心违,却向花前痛哭归。”分别出自崔道融《马嵬》和韦庄《残花》,抒青春易逝、佳人难在的伤感,连接了前面的“游园惊梦”;“好写妖娆与教看,令人评泊画杨妃。”二句分别出自描摹女子之貌的唐诗,汤显祖借以展现杜丽娘的美,为后文“拾画”张本。

如果一出结束时舞台上不止一个人物,那么还可以由场上人物合念一首下场诗。例如,第二十三出《冥判》的下场诗由旦、末、净三个角色共同完成:

(末)醉斜乌帽发如丝(许浑),

(旦)尽日灵风不满旗(李商隐)。

(净)年年检点人间事(罗邺),

(合)为待萧何作判司(元稹)。

这四句下场诗所描绘的胡判官是此出的关键人物,他虽然面目丑陋,“醉斜乌帽”,举止滑稽,但是极富有人情味。正因得胡判官的同情,丽娘芳魂才能不入枉死城,为日后得遇柳生、幽会还魂作了伏笔,可以说《冥判》为杜丽娘复活的发端,这四句集唐诗起到承上启下的功用。

二、刻画人物,调整节奏

《牡丹亭》第四出《腐叹》凸显了一个重要的配角——陈最良,除了通过曲词让人物性格在剧情的发展中呈现外,下场前怎样进一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呢? 这个任务就落到了下场诗上:

世间荣禄本逡巡(李商隐),

誰睬髭须白似银(曹唐)?

风流太守容闲坐(朱庆馀),

便有无边求福人(韩愈)。

前两句“世间荣禄本逡巡,谁睬髭须白似银?”两句曲道尽旧时代失意老秀才的情态,两年失馆以至“衣食单薄”“头巾破了修,靴头绽了兜”,一副可怜相。后两句“风流太守容闲坐,便有无边求福人”则写出了陈最良在就要变成“陈绝粮”的困境下,机缘巧合得到杜太守的延聘后那种抓住救命稻草似的复杂心态。这四句“集唐诗”紧扣住了“腐叹”二字,入木三分地刻画了这个酸腐可笑、可怜可叹的人物形象。再如,第三十二出《冥誓》的下场诗:

梦来何处更为云(李商隐),

惆怅金泥簇蝶裙(韦氏子)。

欲访孤坟谁引至(刘言史)?

有人传示紫阳君(熊孺登)。

柳梦梅下场独诵“梦来何处更为云?惆怅金泥簇蝶裙”,借神女为云的传说叹伤离惜别。“欲访孤坟谁引至,有人传示紫阳君”是指杜丽娘请求柳梦梅掘墓,使她重生。但掘墓之举独立难成,须有人相助,诗中“紫阳君”即紫阳真人,道教供奉的仙人,这里指的是石道姑。这也与杜丽娘提出的“可与姑姑计议而行”之言相合,于是引出其后《秘议》一出。

此出《冥誓》是杜丽娘复活的转机,这四句集唐诗起到调整节奏的作用,前面舒缓的剧情由此转急,杜丽娘复生后,发生“婚走”“骇变”等一系列扣人心弦,环环相扣的故事。

三、诗与意会,情的移用

在叙写柳梦梅与杜丽娘情事之时,汤显祖插入《忆女》一出,以示不忘杜丽娘的父母这一条线索:

曾伴残蛾到女儿(徐凝),

白杨今日几人悲(杜甫)。

须知此恨消难得(温庭筠),

泪滴寒塘蕙草时(廉氏)。

这四句喷涌出老夫人为早逝的女儿破碎了心的满腔感痛。汤显祖在仕途上遭逢蹉跎,他的儿女多英年早逝,遇逢这出慈母忆女的戏,采用唐诗中的隐恨幽语,自然贴切地再现了老夫人黯然伤神、垂泪感怀的场景,也将自己灵魂深处埋得最深的痛苦婉转地倾吐出来,让人读之喟叹,听之潸然。

再如第十一出《慈戒》的下场诗:

风雨林中有鬼神(苏广文),

寂寥未是采花人(郑谷)。

素娥毕竟难防备(段成式),

似有微词动蜂唇(唐彦谦)。

其中,“寂寥未是采花人”选自郑谷《蜀中春日》,原诗为“和暖又逢挑菜日,寂寥未是探花人”。汤显祖将“探花人”改为“采花人”,以采花人暗指柳梦梅。诗中有小女儿的不涉世事的情丝,有慈母叹怜感怀的规劝,有“剪不断,理还乱”的相恋。这种渗透不仅直接影响剧本的文字结构,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戏剧语言的内在美学趋向,即一种情的移用。这样的画龙点睛之笔,起到诗与易会、意随境转的作用,使《牡丹亭》比其他“本色”的传奇更为文雅。

四、结语

对戏曲中集唐诗的运用,历来有褒贬不一的意见。有人称赞它“浑然天成,初无牵强之态。往往有胜如本诗者”,也有人持批评的态度:“上下场诗,前人多集唐句,文气本不惯串,不过拈一两句,与本出稍有沾染者入之,馀皆闲文,且滥套可厌。”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文化积累和文学修养对作家成长极其重要,然而“无一字无来历”之类的文人习气又可以使博学成为作家的桎梏。在《牡丹亭》中,汤显祖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运用集唐诗的形式来创作下场诗,使得这部浪漫主义传奇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值得人们肯定。

(武警工程大学)

作者简介:刘绍颖(1987-),女,陕西西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古汉语教学。

猜你喜欢
下场柳梦梅杜丽娘
冬至下场雪
《牡丹亭》梦境对杜丽娘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解读
《牡丹亭》之柳梦梅人物分析
“一生爱好是天然”
《惊梦》的情与爱
不一样的《柳梦梅》
小狗成大狗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
潜意识欲望的诗意书写——柳梦梅形象的潜意识解读
水烟壶上的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