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青年编辑队伍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9-04-01 05:40翁彦琴岳凌生陈培颖白小晶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学术

■翁彦琴 靳 炜 岳凌生 韩 丽 吕 青 唐 栋 陈培颖 白小晶

1)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100190 2)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系,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80号 1001903)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1000854)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一条15号 1001905)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 1001016)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西大街42号 1007107)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95号 1001908)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19号 100190

学术期刊编辑承载着学术期刊发展的责任和使命,学术期刊的目标和愿景最终要由学术期刊编辑来实现[1]。编辑,特别是青年编辑队伍的素质及其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术期刊的发展。编辑的培养与成长是出版领域长期关注的研究课题,例如:王维朗等[2]集中讨论了重庆地区青年编辑人才培养策略;夏爽[3]建议规范并优化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入职培训;金琦等[4]和张江[5]从业务能力提升的角度,陈咏竹等[6]从个人学习的角度阐释青年编辑学术素养的自我修炼与提升;张静等[7]介绍了资源梳理对科技期刊青年编辑成长的作用。因职业特点,科技期刊编辑职业既要求有编辑能力,也要求有学术背景。1993年,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院士对编辑提出的要求是:一专多能的编辑家、善于管理的经营家、广纳贤才的活动家[8-9]。尽管在25年后的今天,科技期刊的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老院长对编辑的定位和要求仍然是青年编辑的努力方向。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编辑团队的特点是专业化、年轻化,其中拥有博士学位的编辑约占25%[10]。青年编辑群体承担了科技期刊创新发展的主力工作,拥有良好的学科背景,热爱本学科相关工作,但是,囿于编辑职业性质,青年编辑的大量工作并没有得到充分展示。本研究旨在调研数字环境下中国科学院青年编辑的基本情况、工作状况及其职业成长需求。2007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研究小组[11]的调研与呼吁,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编辑的职称评定问题,但该问题仍未得到完全解决。目前,繁冗的事务性工作、缺乏创新性工作、职称及待遇、尚未树立整体职业形象等问题困扰着青年编辑的发展。本研究建议重视并充分发掘、调动青年编辑的能动性,给予他们更多的学习和成长的平台和机会,重构工作内容、重燃工作激情、重建职业地位、重塑整体形象,为我国科技期刊的创新发展夯实人才基础。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搜集

通过数据统计、问卷调研、个别访谈、小型研讨会等形式采集相关数据及资料,收集中国科学院青年编辑的工作情况及对编辑工作的理解和诉求,在数据的基础上对中国科学院青年编辑进行特征画像,并基于SWOT分析提出发展对策。SWOT分析[12]是通过对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总结企业自身优势和劣势以及所面临的机遇和威胁,制订企业的发展战略。本研究引入SWOT模型分析中国科学院青年编辑的职业发展优势(S)、劣势(W)、机遇(O)与挑战(T)。

本研究数据源自客观数据收集、问卷调查、个别访谈以及专家组讨论4种渠道。(1)客观数据。基于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数据统计,共收集336种中国科学院期刊数据。(2)问卷调查数据。问卷发放时间为2018年6月20日至2018年7月9日,共返回问卷639份,其中来自中国科学院的问卷318份,来自院外单位的问卷321份。复核问卷的有效性,筛选方式如下:①第2题选1,而第5题选4和3的问卷算作无效,删去10份问卷;②第10题选1,而第22题选1或者2的问卷算作无效,删去7份问卷;③第11、12题选项之和减去第10题选项≥5且第11、12题选项之和除以第10题选项≥3的问卷算作无效,删去35份问卷。其中,2份问卷同时符合上述2个筛选条件,因此本研究共删除无效问卷50份,共得到有效问卷589份,其中来自中国科学院的问卷298份,来自院外单位的问卷291份。(3)访谈或个案调研的数据。该数据主要包括对典型期刊青年编辑承担任务、典型编辑部或出版社人员分工或能力要求的采访数据和对编辑当前困惑的单独采访数据。(4)专家组讨论数据。该数据主要包括青年编辑承担任务、职责分工及能力要求,以及破冰当前青年编辑普遍困惑的讨论数据。

2 结果与原因分析

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平均刊龄为30年,出版刊期主要为双月刊(36.90%)和月刊(43.75%),学术期刊特征明显。为了反映广大青年编辑的从业情况,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从工作日常、收入与职称、职业成长规划3个方面展开调研。总体来看,科技期刊编辑职业要求高、事务多,青年编辑成长诉求强烈。在客观数据及访谈的基础上,对青年编辑进行职业画像,并使用SWOT模型分析青年编辑职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分析困扰青年编辑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1 青年编辑从业情况

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编辑从业人员中,事业单位在编人员占68.46%,事业单位劳务派遣人员占25.17%,企业编制人员占6.37%。从学历分布来看,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占76.85%,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业人员占比达93.63%。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的博士学历从业人员占比达到38.93%,高学历特征明显。从职称情况来看,高级职称人员占61.08%。青年编辑(40岁及以下的编辑)编龄在10年左右,推测大部分编辑为毕业后即从事编辑工作。

2.1.1 编辑工作日常

以编辑部为单位开展科技期刊运营,编辑需兼任编务和新媒体相关工作。从具体承担的工作来看,从事期刊出版流程相关工作的流程编辑占比最高,为57.38%;主要负责组约稿和专辑策划等相关工作的内容策划编辑占比为56.38%;编辑部统筹规划和学术审核(审稿)编辑分别占45.3%和41.28%;担任校对和编务工作的编辑分别占33.56%和20.81%;从事新媒体工作的编辑占比为34.56%。结合岗位定性分析与角色分工可以看出,编辑部主要业务为与期刊相关的系列工作,编辑须处理编务和新媒体编辑等事务,这与中国科学院期刊以编辑部为单位,“小而全”的现状相吻合。

从学术背景与从事编辑工作的关系来看,编辑的学术属性较为明显,绝大多数编辑认为原有的学术背景对当前工作有帮助,7.72%的编辑认为帮助有限,仅1.68%的编辑认为基本没关系。对比来看,90.6%的编辑认为原有的学术背景对目前工作有帮助;但是,22.15%的编辑认为从事编辑工作后,因沉溺事务性工作,学术能力没有得到提升。编辑个人评估学术工作方面,把控学术(行业)发展、了解并熟悉本领域专家、了解本领域期刊发展情况得分(满分为5分)分别为3.68、3.72、3.79分。由学术背景和学术评估得分来看,编辑对学术经历和学术发展较为重视。

从承担项目情况来看,约75%的编辑主持或参与期刊所属学科或编辑类的项目。与院外单位相比,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编辑主持项目的比例更高,有30.87%的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编辑承担期刊所属学科的项目,47.65%的编辑承担期刊类项目,院外单位编辑的相应比值分别为25.09%和36.77%。

2.1.2 收入与职称

编辑行业整体收入不高,对编辑的税前收入情况进行统计,发现44.82%的编辑年收入在6万~12万元,28.69%的编辑年收入在12万~18万元,年薪达到24万以上的仅占5.94%,如图1所示。对比中国科学院与院外单位的情况,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编辑的收入情况略好,年薪在12万元以上的编辑占比为47.66%,院外单位占比为38.48%。交叉分析显示,年薪与编龄、学历呈正相关关系,但与编辑岗位性质的相关性最强,如编辑部主任年薪达到24万以上的有32人,占全部人数(35人)的91.43%。从编辑自我评估收入与实际工作的关系来看,广大编辑对目前收入情况并不满意。35.48%的编辑认为实际付出很多,但并没有得到对应的薪水,是靠情怀办刊;44.65%的编辑认为二者基本平衡,也就是说得过去的水平;仅有19.86%的编辑认为待遇非常符合付出的心血。

图1 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编辑年收入情况

从编辑职称情况来看,初级和中级职称占45.83%,在获得高级职称的编辑中,由单位直接评定或可认同为高级职称的占比为36.17%。另外,有15.28%的编辑获得出版系列高级职称——编审及副编审,但是尚未得到单位认同;2.72%的编辑获得其他系列高级职称,尚未得到单位认同。对比来看,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编辑获得高级职称的比例较高,为61.08%,院外单位的比例为47.18%。拥有高级职称的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编辑的占比较高,单位未认同的比例也高,未被认同的编审、副编审比例占全体参与调研的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编辑的19.47%。这一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编辑职称未被认同的情况更为突出,编辑在科研院所的角色归属于辅助或行政岗位,大量事业单位管理的编辑在职称评定中没有得到公平对待,编辑职称无法评定或认定。

2.1.3 职业成长规划

从职业发展路线来看,编辑自我评估职业发展路线(机会)并不多,认为机会较多的仅占26.66%,但是52.97%的编辑选择自我成长,自发参与编辑类的活动及项目。大量编辑选择编辑类方向抱团,也反映出广大编辑对编辑组织或项目的旺盛需求。

从编辑参加培训或会议情况来看,编辑有机会出国活动,但是比例相对较低,参加国外访问学者交流、本专业学校参观学习、学术会议、出国深造的比例为10%左右,到其他出版社参观学习的机会为24.96%,参加国外期刊类会议的比例最低,为4.07%。国内活动中,参加学术会议、期刊相关72学时培训和期刊类的会议均达到50%以上。

从编辑对职业自我认定来看,敏锐的学科(行业)动向捕捉能力是编辑最为看重的能力,52.97%的编辑打分为满分5分;其次,冲在约稿前线、组约稿件、提出期刊发展愿景、实现期刊发展目标、宣传期刊、扩大所在期刊影响力的自评平均分达到4分以上;审稿和编校稿件相对靠后,平均分分别为3.88分和3.81分。

在编辑的自我形象认定方面,对编辑职业有较高的追求,认为理想的编辑应具备参与组约稿件,展示学者风范;捕捉行业动态,拥有记者的嗅觉;审改一丝不苟,具备编辑技能;成为出版业专家和科学家学术传播的推手4个方面的能力。但仅五成的编辑对工作现状表示满意,40.41%的编辑觉得一般,6.79%的编辑对现状极为不满。

从编辑的诉求或希望提升的能力来看,目前,求稿难的问题是突出难题,高达77.93%的编辑认为求稿难、求好稿更难;形象包装方面是编辑较为缺乏、诉求比较高的问题,占比为42.78%;另外,沟通技巧的比例为29.71%。面对“互联网+”对科技期刊的深远影响,广大编辑已经感受到其冲击,并愿意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其中,希望得到新技术培训的诉求最高,达到76.91%;新媒体传播理论的诉求达到51.44%;编辑校对和文案写作的诉求相对较低,分别为33.45%和23.26%。

尽管事务性工作繁忙,但是广大编辑自我提升的意愿较为强烈,积极准备职称评定,愿意自我学习成长。希望职称提升并积极准备的得分达到4.14分(满分5分),准备学习充电(如在职学习)的得分为3.91分,出国学习交流的得分为3.59分。对于职称评定,编辑们遇到的困难有不熟悉编辑类的文章写作,主持项目的机会较少,评聘不结合、动力不足,事务性工作过多等;对于学习充电,事务繁忙和单位机会少是重要影响因素;对于出国学习交流,机会过少是最重要的原因,经费也是其阻碍之一,另外,部分编辑对语言方面有所顾虑。

2.2 中国科学院青年编辑画像

中国科学院的青年编辑形象偏学术化,年龄范围为30~40岁,学历为硕士或博士,大都毕业后即从事编辑工作,编龄在10年左右,年薪约10万,担任编辑部主任或学科编辑,事业单位管理。日常工作为处理稿件相关事宜,包括策划、组约稿、稿件加工等;同时,需兼任编务类事务性工作和新媒体等增值服务相关工作。事务性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编辑学术能力的提升,稀释了其对学术方面的职业认同感。

青年编辑重视个人学术背景,同时,也重视本领域学术发展、专家情况和期刊发展情况。对编辑职业的追求较高,认为理想的编辑可与科学家对话,能够精准捕捉学术动态,进行专业的学术传播。但理想与现实差距较大,编辑对工作现状不大满意,对职业发展诉求强烈,多数通过参加编辑类的活动及项目实现自我成长。在整体上,编辑群体乐观向上,学习意愿、办刊责任感和使命感强烈,渴望被认同。

2.3 SWOT分析

优势方面,中国科学院青年编辑普遍学历较高,有较高的学术素养、学术认同感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创新动力强,对办好科技期刊有极大的热情与干劲。

劣势方面,中国科学院青年编辑多为理工科背景,语言文字功底一般较弱、文案能力稍差;硕博士毕业后直接入行,缺少独立开展科研的经历;沟通交流技巧较弱,不擅长经营。

机遇方面,我国整体科研实力稳步提升,中国科学院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方面科研成果丰硕,拥有大量的优秀科学家和潜在的作者、读者;互联网提供了强大的学习交流平台,可迅速补充各类知识,交流也更加灵活便捷,并且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科研工作孕育知识服务需要,学术编辑职业有拓展空间。

挑战方面,中文科技期刊受评价体系影响较大,在科研评价中的地位尴尬;科技期刊增值服务需求旺盛,单刊模式、小作坊式的编辑部可能无力负荷,期刊学术运营压力加大;“互联网+”环境下,不确定因素增加,可能会有跨界产品入侵出版领域导致整个领域生态变化。

2.4 青年编辑发展之困

中国科学院青年编辑既掌握了大量专业知识,同时也在编辑出版领域表现突出,成为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发展的典型代表,但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也面临诸多困境,集中反映在以下4个方面。

(1) 需要从繁冗的事务性工作中抽身。因沉溺事务性工作,个人学术能力无法得到明显的提升,成为困扰青年编辑的普遍问题。在目前以“小、散、弱”为特征的学术期刊办刊过程中,青年编辑的工作内容分散,几乎涵盖了学术期刊编辑出版的全部流程,甚至包括大量编务工作。这些繁杂琐碎的事务性工作占据了编辑的大量工作时间,容易让人感觉身心俱疲,严重影响了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

(2) 需要从创新性工作中找到职业认同感。繁杂的日常事务使青年编辑感到疲累不堪,无法完成更多创造性工作,体会不到工作的认同感及成功的快感,从而使得他们没有更多的动力和激情。用创新性的工作激发工作热情,吸引青年编辑完成有挑战性的工作,并在这类工作中实现个人能力的迅速提升,这是最能激发他们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方法。从调研与走访来看,编辑们对学术能力和传播能力最为看重,也最希望在这两个方面得到提升。

(3) 需要给予同等的职称及待遇。因事业单位所限,中国科学院中出版系列职称未被认同的情况更为突出。在中国科学院以科研部门为主的组织架构中,期刊部门多属于辅助系统,由孤立在科研环节之外的一小部分人组成,他们致力于促进科学的发展并帮助科学家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而这个群体中的主力军就是青年编辑。编辑在科研院所的角色归属为辅助或行政岗位,大量的事业单位管理编辑在职称评定中未能得到平等对待,编辑职称无法评定或认定。

(4) 需要全方位打造职业形象。青年编辑对编辑职业的追求较高,他们希望能够参与组约稿件,展示学者风范;捕捉行业动态,拥有记者的嗅觉;审改一丝不苟,具备编辑技能;成为出版业专家和科学家学术传播的推手。为此,青年编辑希望在形象包装、沟通技巧、文案写作、新技术等方面得到提升。同时,也渴望关注并参与知识服务,积极应对互联网环境下衍生的新社会分工和需求。

3 发展对策

青年编辑是科技期刊发展和创新的主力军,为了繁荣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的发展,不断提升科技期刊的知识服务水平,推动各类公共资金资助的科研成果优先在我国中英文期刊上发表,抢占我国科技创新成果的首发权,提升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加强中国科学院青年编辑人才队伍建设势在必行。对应青年编辑发展之困,须做好“四重”破冰工作,以切实改进青年编辑的生存环境,助力青年编辑成长为编辑家、经营家和活动家。

(1) 重构青年编辑的工作内容。“小而全”的小作坊模式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无法明确分工的情况。整体来看,科技期刊集约化平台的建立将有利于这种状态的转变,请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平台可以从稿件录用后将稿件转交出版部门负责稿件后期工作,明确编辑与校对的界线。另外,集约化平台在整合各方资源方面优点突出,便于青年编辑间资源共享,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更多地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能体现青年编辑价值的组稿、约稿上去。

(2) 重燃青年编辑的工作激情。通过不断提升院所的文化力、院所精神、院所形象等管理软实力来获得青年编辑对工作岗位、工作环境及工作单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激发编辑的活力和动力,为院所的发展献计献策。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和期刊出版领域引进优秀人才,并择优对期刊出版作出贡献的优秀编辑给予肯定和奖励,建立了良好的风向标。近年来,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得到了较大的关注和长足的发展,在这个契机下,也将有更多的创新性工作可用于激发青年编辑的工作激情。

(3) 重建青年编辑的职业地位。由于长期不受重视,青年编辑的发展上升通道受阻,无法建立长期的职业规划;不合理的薪酬分配和职业地位,严重影响了编辑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因此,重建青年编辑的职业地位势在必行。正视学术期刊编辑的价值,明确学术期刊是促进学术交流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研究院所的学术交流提供平台、汇集更多相关领域专家、打造百花齐放的学术交流环境、促进科研成果的传播,助力科普宣传和产业推广,并借此帮助青年编辑开展正确的自我定位。

(4) 重塑青年编辑的整体形象。从中国科学院的文化建设中受益并在职业发展上得到肯定的青年编辑,也应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求,重塑青年编辑的整体形象,从而与新的职业发展要求相匹配,为中国科学院的发展贡献力量。在重塑过程中,青年编辑应积极参与各种编辑方向的专业培训,包括短期的集中学习以及长期的继续教育,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掌握时新的出版技术及宣传手段,从而在大数据时代为科研院所提供更好的服务。此外,也应加强专业领域的学习,只有与更多的科学家对话,才能发挥出科技期刊的平台作用。青年编辑应塑造新时代的知识传播者形象,提升自己服务科学的能力,以促进科学交流为己任。

4 结语

作为中国科学院知识组织、传播、服务的重要一环,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青年编辑的作用不容小觑,这也是中国科学院开展青年编辑队伍建设的初衷及落脚点。本研究深入青年编辑一线获取数据,分析青年编辑的发展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各研究院所,限于地域等因素,可能部分地方性科技期刊编辑的发展诉求未得到充分展现,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入细分编辑群体,为科技期刊的发展和编辑队伍的建设提供更为全面的数据和更具参考性的建议。

致谢感谢广大专家和青年编辑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谨以此文纪念段靖女士,感谢她在青年编辑职业发展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猜你喜欢
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学术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方定的长寿经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振声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科技期刊的分类
学术动态
祝贺戴永久编委当选中国科学院院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