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 菁 陈捷捷 王 娜 胡文莉
1)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张之洞路268号 4300642) 《中国舰船研究》编辑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张之洞路268号 430064
作为知识经济时代与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知识服务这种因“信息超载”与“知识饥渴”之间的冲突而诞生的、源于信息服务且高于信息服务的新兴服务模式,因为能帮助用户在海量的信息与数据资源中提取有价值的正确知识,所以关于知识服务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研究备受关注,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1]。该概念发端于图书情报领域,起源于以知识为导向的文献服务的深化[2],与信息服务[3]、知识管理[4]的概念有所不同,知识服务须切入用户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核心过程,要为用户提供所需的解决方案[5],即知识服务是一种基于一切信息资源(馆藏物理资源和网络虚拟资源),以用户需求为目标驱动的、面向知识内容的、融入用户决策过程并帮助用户找到或形成解决方案的增殖服务[6]。
知识服务在图情档专业取得了一系列较成体系的研究成果,但是在编辑出版领域,尤其是作为科技知识密集高地的科技期刊领域,却未有突出的成果。这主要是因为图书馆、档案馆有海量信息基础作为支撑,易于开展文献的深化分析和信息的提炼拓展,具有向知识服务转型的良好基础。同样,中国知网凭借海量期刊资源优势,于2004年提出科技期刊出版的知识服务化,并进行知识服务化的推广[7-8]。而真正从事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管理、研究人员,其相关研究成果的产出则显得比较滞后。
可喜的是,随着数字出版转型和融媒体时代的到来,2010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曾建勋等[9]开始研究泛在知识环境中科技期刊的发展方向,《科技进步与对策》率先提出“知识运营”,以知识服务为内容,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系统创新期刊运营机制、知识服务模式和实施服务方式[10]。作为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批数字出版转型试点单位中唯一的学术出版单位,《中国激光》杂志社在构建科技期刊的全媒体知识服务体系方面开展了有益探索[11]。《台湾农业探索》通过剖析农业科技知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技期刊推进农业科技知识服务的对策建议[12]。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则立足于知识服务需求,开始重构科技期刊的生产模式,打造出新的集约化生产出版平台[13]。2015年3月,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启动“专业数字内容资源知识服务模式”试点工作,首批试点单位在专业领域知识体系建设、知识服务标准研制、知识资源加工、知识生产工具研发、知识服务平台建设、知识服务模式探索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14-22]。
在如火如荼的探索和实践中,无论是单刊编辑部,还是期刊集群和大型数据库,都对知识服务这一趋势达成了共识。但是,总体来说,编辑出版领域关于知识服务的研究还处在将知识服务概念融入办刊过程、拓展服务内容、开发应用系统等较为分散的探索阶段。科技期刊关于“切入用户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核心过程”[6]这一知识服务核心要义的实践鲜有报道[23]。
本研究围绕《中国舰船研究》的实践,阐述该刊基于主办单位优势,以提升办刊质量为核心,结合图书档案资源,综合情报分析能力,切入科研人员知识应用需求,融入科研项目知识创新核心过程,在面向科研创新的知识服务转型方面进行初步探索。多年实践结果表明,面向科研创新的知识服务不仅促进了期刊稿件质量和影响力的提升,同时加强了主办单位与船舶行业相关单位的交流合作,通过优势互补促进基础性研究,带动行业的发展。
科技期刊主要刊载所在专业技术领域高水平的理论性和应用性科研成果,在科研信息化、知识服务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8,18]。与其他类型的数据源相比,科技期刊所刊载的论文已经经过专业人员的整理,其题目、摘要、关键词等题录信息是对该论文研究方向的高度概括,具备良好的知识化基础。《中国舰船研究》秉承这一传统优势,刊载了我国现代舰船科技领域最新、最优秀的研究成果,拥有一大批从事舰船装备研究、设计、管理的忠实读者和专家群体。
该刊还有着较好的组织机构资源优势——编辑部与主办单位的档案、图书、情报研究机构同属一个部门,因此,可将期刊的科技论文、专家资源、传播渠道与档案、图书等信息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弥补单刊独立开展知识服务信息的不足;同时,综合情报分析的专业能力,由深化文献服务、提升信息服务的初级阶段向知识服务阶段转型。从科研项目结题阶段的论文发表向前延伸到项目实施中期关键技术的突破、立项初期技术路线的决策支持,甚至选题阶段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即以科研设计人员的科技创新问题为导向,嵌入到科研创新的决策过程中,为用户提供直接的知识产品或解决方案的知识服务[17]。
以科技期刊为主体开展的知识服务具有专业化、个性化和高交互性等特点,但是军工科研单位有严格的保密规定,其对外交流的密集性和便捷性无法与高等院校、地方科研单位相比。而对外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编辑部有着兼顾内外学术交流的良好身份,在技术推广和交流中能够充分发挥期刊主办单位对舰船行业从总体到系统、分系统,甚至设备、器件发展的精准把握优势,以及对舰船设备、系统发展的集成管理优势。同时,举办、参与的学术会议、期刊网站、微信和其他发行渠道都是很好的知识服务平台。
总之,《中国舰船研究》具备良好的资源基础、机构和平台优势,有能力研究权威性、科学性、深入性的知识解决方案,并通过期刊发行、网站、微信等渠道提供分层次、分专业的精准知识服务。
知识服务与信息服务最大的不同就是要了解用户需求,能够辅助用户进行决策。因此,科技期刊在开展知识服务的进程中,首先要了解用户需求,其次是疏通知识提供渠道,最后在知识服务产品上着力打造各种满足用户决策需求的内容精品。
总体上看,公共图书馆对人才的需求较为多样化,以满足传统业务需求为主,以网络维护、阅读推广以及行政管理三个方向为辅。公共图书馆对人才学历要求以本科为主,岗位需求的描述不够详细,对图情档专业依赖程度较低。
对于舰船行业,实施面向科研创新的知识服务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主办单位内、外信息资源共享不足,科研设计人员获取可直接为决策服务的知识能力低较弱问题,整体提升舰船行业科技信息资源的管理、应用、服务能力,为舰船行业战略决策、科研创新提供重要支撑。因此,构建稳定高效的知识服务体系,一要考虑编辑部的人力、物力和专业能力,二要考虑主办单位及舰船行业内各系统、设备的设计单位、制造单位的相关科技信息需求;最后还要考虑与外部单位之间互通共享的需求。
围绕上述3点,《中国舰船研究》编辑部在深刻剖析期刊主办单位、行业配套单位的科技信息资源现状和用户需求的基础上,按照“可靠性、安全性、开放性、可扩展性、先进性”原则,提出了“总体设计、协同推进、分步实施、强化应用”的总体思路,策划并制定了面向科研创新的舰船科技知识服务体系(图1)[24]。其中,由于军工单位与互联网物理隔离,知识服务平台分内、外两部分:内部系统包括数字图书馆、档案管理系统、知识挖掘和共享社区等;外部载体平台则以期刊身份为主,包括《中国舰船研究》期刊网站、微信公众号、一点资讯、百度文库等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端、手机端移动平台。将“知识服务平台”与舰船设计、研发数据管理系统进行融合,实现了知识随科研项目进度推进环节的流转、挖掘和利用。
在期刊主办单位的支持下,编辑部统筹所需组织、管理、技术、资金等方面的资源,全面推进该体系的实施。编辑借助信息化手段,将科技期刊资源和分散的信息资源整合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数据云系统中,经过期刊编辑和图书情报人员的合作、整理、消化、吸收、转化后,形成用户所期待的知识解决方案,以融入科研创新全流程的分层分类定向扩散和精准知识推送模式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
图1 面向科研创新的知识服务体系
《中国舰船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访谈、专题研讨等方式,对用户使用科技信息资源知识服务的目的、参考范围、类型、产品形式,以及信息和知识获取的方式等进行深入挖掘,理清用户特点和需求,明晰各类用户个性化、特色化的知识服务产品类型和内容。按照用户单位、工作性质、业务范围以及对信息资源知识服务的具体需求,分为以下五类用户。
(1) 管理决策者。这类用户以从事宏观战略规划决策和顶层设计为主。知识服务产品主要是通过对综述类、研究动态类文献进行权威性、准确性评估,消化梳理、分析研究和总结提炼后产生的内容。
(2) 专家智囊团。这类用户是舰船研制相关领域的技术领导者、带头人和责任人。知识服务产品主要是通过对技术类、综述类文献进行权威性、准确性评估后,消化梳理、分析研究和总结提炼产生的、可反映前沿技术进展的高价值文献。
(3) 科研设计和管理人员。这类用户主要关注舰船装备设计、研发、评估、测试等方面的技术细节和具体的技术解决方案,以及国内外先进军工企业的科研设计管理模式和经验等。知识服务产品主要是筛选出其所关注研究方向的文献,包括能够还原技术细节、包含具体技术参数和数据的文献。
(4) 生产和制造人员。这类用户对知识服务的需求包括舰船装备制造技术以及国内外先进生产线技术、先进工艺等方面的信息和知识。
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数字性、互动性、及时性、内容丰富、碎片化阅读等特点,建立以期刊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Q群为载体的知识服务产品推广渠道。
(1) 期刊官方网站。期刊官方网站立足于为广大舰船科技人员提供更全面的基于“互联网+”的知识服务,将各种应用系统、数据资源和互联网资源集成到一个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上,并以简洁的用户界面提供给科研人员。该网站是期刊主办单位与其他相关单位交流合作的重要信息通道,既满足国家保密要求,又适应信息资源服务开放式获取的发展方向。
该网站以稿件采编和期刊文献阅读、下载为主,以研究动态、交流研讨、知识服务产品目录等为辅。其中,网站采编平台汇集了行业内的主要作者、专家资源,所具有的邮件服务功能已成为编辑部开展用户分层、分类传播和精准推送的有利工具。网站开办以来,注册并参与成果交流的专家学者达数万人次,网站访问用户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2) 移动终端服务。目前,移动终端是利用率更高的知识服务平台,主要载体是微信公众号,通过科技动态、防务信息、学术成果、科普资讯等栏目,分层满足不同用户需求。同时,面向3.1节中的五类人员,按照专业再次进行细分后,分别组建微信群、QQ群,采用分类定向扩散和精准推送知识相结合的方式,分别进行前沿探讨和技术咨询交流,为舰船行业提供科技信息资源服务。
在项目负责人、学科带头人的指导下,期刊编辑和图书情报研究人员一起组建知识服务团队,围绕科研项目提供全方位、多维度的全程跟踪式知识服务。
知识服务团队融入各项重大科研创新项目的实施过程,参与项目的前期论证和申报。立项后知识服务产品与科研项目一同部署。通过密集接触和反复研讨,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提供研究背景、现状及未来趋势综述,创新性论证分析报告,发展动向、专题研究、学科总结、预测性分析等文集、译文集汇编,服务于项目申报、开题、实施、结题、产品研发、成果鉴定、评奖全过程。
在整个科研创新过程中,充分保持与需求方、相关领域技术专家的紧密合作和反复研讨,充分融入专家经验和知识,确保知识服务产品的创新性、实用性和重要价值,有力支撑科研和型号研制任务。
许多军工涉密单位的科研人员的保密意识较强,对学术交流、论文产出颇为谨慎。一方面怕处理不好科研成果的保密问题;另一方面,舰船行业曾长时间处于跟踪仿制研究阶段,科研人员对自身研究成果的创新性评价不充分。《中国舰船研究》编辑部推送的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和国内外成果的比对分析研究,不仅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写作灵感,还提升了其创作自信;及时提供脱密和写作指导,最终促使多篇论文成功发表。有了期刊编辑的主动融入式服务,项目立项申报、学术会议、同行分享研究进展逐渐成为研究人员科研过程中的乐趣。
地方高校和研究院所通过《中国舰船研究》编辑部发布的动态资讯、推送的研究进展、举办的学术交流等知识服务产品熟悉和了解舰船行业的需求,在项目申请中能够提出实际工程需求的解决方案,学术研究上也更能抓住舰船发展的方向。编辑部成为了军民融合科研发展的桥梁,科研项目组也更愿意将优秀的研究成果首先发表在《中国舰船研究》。
2012—2015年,《中国舰船研究》编辑部全程跟踪服务了由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国防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5家单位共同组成的重大基础研究科研创新团队,在其立项申报、项目研究等阶段搜集、整理了大量国内外科技文献资料,并将其翻译、汇编成参考文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需要,组织项目组内外专家开展研讨、交流;在项目结题时为项目出版专刊,集中展示并着力推广项目研究成果;通过搜集读者反馈、评价,分析项目研究成果的实际价值,指导深化研究和新选题的发掘。《中国舰船研究》编辑部首次实现对重大科研项目从立项到结题全流程、全方位的知识服务。2018年8月出版的《舰艇抗爆抗冲击》专辑是编辑部全程知识服务的最新成果之一。
《中国舰船研究》编辑部从创意萌生之日起对这些重大科研创新项目所产生的论文、专栏、专辑进行选题优化、质量把控和读者需求匹配,其参考价值和影响力明显高于自由来稿和普通约稿。
《中国舰船研究》通过探索面向科研创新的知识服务,初步构建了一个具有军工特色的、以期刊为主体的知识服务体系,并在融入科研创新的关键环节进行了有效探索与实践,提供了多样化的知识服务。编辑部的服务意识,从以前的被动服务彻底转变为现在的主动服务,与科技活动、科技工作者紧密互动,多方面提升了期刊的服务能力,也打通了全面和深入了解用户需求和反馈意见的渠道,使期刊服务做到有的放矢,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科技期刊在科研创新工作中的促进作用。
实践证明,通过开展面向科研创新的知识服务,《中国舰船研究》在作者、读者、专家队伍建设,稿件组织、策划、推广,与用户的互动、吸引关注上均取得了明显进步,其总被引频次、网络下载率、影响因子等期刊评价指标逐年稳步提升,学科排名稳居行业前列并有望继续攀升。
在知识服务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不仅提升了期刊影响力,还加强了主办单位与船舶行业相关高校、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通过优势互补促进基础性研究,带动行业的发展,取得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