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静, 徐 春,杜冠华
(1. 中国药科大学图书与信息中心,江苏 南京 211198;2.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药物靶点研究与新药筛选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50 )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是基于Web of Science(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和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所收录的Articles、Review两种类型的学术论文及其所引用的参考文献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分析型数据库,是目前被学术界认可的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分析评价工具[1]。基于Web of Science的10年滚动数据,针对22个学科,按被引频次的高低,排出TOP 1%科学家、TOP 1%研究机构、TOP 50%国家或地区、TOP 50%期刊,了解某一科学家、国家或地区、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引文次数及每篇被引的情况,为科技政策制定者、科研管理人员、信息分析专家和研究人员提供多角度的学术成果分析。统计结果每2个月公布1次。本文重点讨论我国ESI学科——“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的发展现状。
InCites 是汤森路透科技集团在汇集和分析Web of Science (SCIE/SSCI)权威引文数据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科研评价工具,综合各种计量指标和30年来各学科、各年度的国际标杆数据[1]。通过InCites,用户能够实时跟踪机构的研究产出和影响力;将本机构的研究绩效与其他机构以及全球和学科领域的平均水平进行对比;发掘机构内具有学术影响力和发展潜力的研究人员,并监测机构的科研合作活动,以寻求潜在的科研合作机会。InCites能够帮助政府和学术研究机构中的决策者、科研管理人员分析本机构的学术表现和影响力,并针对全球同行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本文采用的InCites中ESI学科分类里“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的相关数据。
Tab 1列出了近10年“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中国与全球数据及标准化指标对比,从数据中可以明显看到,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在近10年取得了非常迅猛的发展,无论在学科论文数量,还是论文质量方面,都表现出比此学科全球总体水平高很多的增长率。中国论文数占比、总被引占比、高水平论文占比在10年间都呈现大幅度增长(Fig 1),显示出我国在该学科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高水平论文的表现在近5年尤为突出,2013年至今,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的高水平论文数已经占该学科全球高水平论文的10%以上。通过标准化指标的对比,可以看到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的相关数据2018年比2008年都已经翻番,而全球水平的同时间段却基本呈现持平的状态。
Fig 1 Global trend of Chinese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data in recent 10 years(Data resources: ESI)
2018年5月,全球有817所机构的“药理学与毒理学”ESI世界排名前1%,国内共有56所机构进入“药理学与毒理学”ESI世界排名前1%,其中,高校为48所。48所高校中,有22所是“一流大学”,14所为有“一流学科”的普通大学,另外12所是普通本科院校。整体来说,高校在本学科的表现较为突出。在本学科排名前10的高校中,有7所“一流大学”, 2所有“一流学科”(药学),ESI评价体系以论文数据统计评价为基础,ESI的排名与国内双一流建设的排名基本吻合,可见学科建设和学科高水平发展成为学校整体发展的重要基础。
Tab 1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global data and standardized indicators in recent 10 years in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
Data sources: Incites, June 10,28
国内“药理学与毒理学”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00名的高校有中国药科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7所高校。目前,论文总数和总被引频次第1名都是中国药科大学。篇均被引方面,100名之外的高校中,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四川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表现突出,反映这些学校在本学科研究领域的水平较高。高水平论文方面,100名之外的高校中,苏州大学、四川大学表现突出,预期会较好带动该校学科的快速发展。
以进入“药理学与毒理学”ESI世界排名前100名的中国高校为例,分析其2017年5月11日以来的排名情况,可以看到,1年来,这几所高校的本学科国际排名都呈现总体上升的趋势,2018年以来,上升趋最明显的高校是中国药科大学、复旦大学和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年5月,全球入选机构788所,北京大学、浙江大学进入学科全球排名前千分之一;2017年7月,全球入选机构800所,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药科大学进入学科全球排名前千分之一;2017年9月,全球入选机构807所,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药科大学进入学科全球排名前千分之一;2017年11月,全球入选机构818所,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药科大学进入学科全球排名前千分之一;2018年1月,全球入选机构836所,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进入学科全球排名前千分之一;2018年3月,全球入选机构846所,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进入学科全球排名前千分之一;2018年5月,全球入选机构817所,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进入学科全球排名前千分之一;2018年7月和9月,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进入学科全球排名前千分之一(Fig 2)。可见,中国高校“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的国际排名情况稳步提升,全球学科影响力日益增长。
Fig 2 Changing trend of ESI ranking in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 in Chinese universities(Data resources:ESI)
3.1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发文量与被引频次分析论文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研生产力。2007~2018年,InCites数据库收录药理学与毒理学研究论文共592 068篇,被引频次达5 809 882次,篇均被引频次为9.81次。
由Fig 3可见,作为科研产出龙头地位的美国,10年来在药理学与毒理学领域发文量总体呈增长趋势,发文量较为稳定,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地区)。中国在药理学与毒理学研究的发文量近10年,增长幅度非常明显。2007年,中国大陆发文量为2 092篇,排名第7,至2011年,发文量为4 442篇,翻了1倍,排名上升至第2名,在接下来的6年内持续增长。到2017年,中国大陆的论文数为10 513篇,已经超过日本发文量的3.5倍,且与美国的差距明显缩小。2016年,除了区域联合体及印度和中国大陆,其余国家发文量均呈下降趋势。可以认为这与中国近年来越来越重视药学发展有一定联系。
由Tab 2可见,美国、中国大陆、英国、日本、德国、意大利、法国等国家或地区,在药理学与毒理学领域,无论是论文数量还是总被引频次,都跨入了国际区域前20名之列,且发文数及被引频次两者指标排序一致,说明这几个国家(地区)的药理学与毒理学方面具有较高的科研实力。其中,美国发文量及被引频次都遥遥领先其他国家或地区。中国次于美国,列第2位。中国大陆虽然论文产量高,但是篇均被引频次仅为8.9次,小于全球篇均被引9.81次,在这20个国家及地区中位居第16位,这说明我国论文研究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要与科研强国相提并论,还需要努力。所以中国在追求科研产量的同时,也要并重科研质量,这样科研成果才能有长远的发展。
Fig 3 Status of papers issued in top 20 countries or regions in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 from 2007 to 2018(Data resources: InCites)
Tab 2 Top20 regions of Web of Science documents in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 from 2007 to 2018
Data sources:InCites , June 10, 2018
3.2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的期刊分析InCites数据库近十年收录世界药理学与毒理学期刊共402种,其中,美国、英国、荷兰期刊种数位居前3,三国期刊总数占据药理学与毒理学期刊数量的50%以上。中国共有8种药理学与毒理学期刊被收录,其中大陆期刊7本,台湾地区期刊1本,论文总数5 169篇,总被引频次40 339次,篇均被引频次7.80次。从载文量看来,中国被收录的期刊年载文量总体较小,这可能是导致中国期刊论文总数未达到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单种期刊论文数的50%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中国期刊总被引频次仅为世界被引频次排位第10的期刊Journal of Pharmacology and Experimental Therapeutics的41.13%。世界排位第6的期刊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的发文量仅1 678篇,小于中国出版期刊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发文量2 456篇,但前者被引频次119 238次却是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被引频次23 017次的5.2倍。中国期刊仅CNS Neuroscience & Therapeutics篇均被引频次11.47,达到世界平均水平(Tab 3、4)。由此可见,期刊容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期刊被引频次,但并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中国期刊要想提升被引频次,还需要对发表论文的内容及研究深度进行调整。
Tab 3 Citation of Chinese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 journals from 2007 to 2018
Data sources:InCites, June 10, 2018
Tab 4 2007-2018 Top 20 times cited journals in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 journals from 2007 to 2018
Data sources:InCites, June 10, 2018
3.3国际排名前100名的中国高校本学科发文期刊分析按被引次数降序,7所高校发文前10名的期刊,重复出现次数最多的期刊见Tab 5,重复期刊包括9种,其中Q1区期刊4种,Q2区期刊5种,影响因子最高的是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7.786。根据这一统计,这9本期刊是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的重点参考发文期刊范畴。
Tab 5 Nine journals with the most repeated times in the seven Chinese institutes
Data sources:InCites,June 10, 2018
国际排名前100名7所中国高校,近10年发文期刊分布情况见Tab 6,发文期刊数目最多的是复旦大学,7所学校的发文期刊分区情况基本都呈现两头低、中间高的形态,反映我国在此学科领域的研究水平,整体实力较高(Q4区期刊比例较低),但达到国际顶尖水平的成果还相对较少(Q1区期刊比例较低),还有较大的进步空间。中国药科大学发文数量最多,但在7所学校中发文所涉及的期刊数量却仅列第6位,可见发文的范围相对集中。
Tab 6 Journal distribution analysis for seven Chinese institutes
Data sources:InCites, June 10, 2018
各校被引次数前10名发文期刊及其影响因子和分区情况见Tab 7。影响因子集中在3左右的较多,这个表格中的期刊也反映出我国在本领域研究中的重点发文范围。
3.4国际合作分析在国际范围内,中国大陆地区的国际合作比(18.75%)在被引次数前20名的国家或地区中,排名仅比印度和日本略高一点,排第18名,与英国、加拿大、美国等有较大的差距。在国际排名前100名7所中国高校中,也只有4所高校超过了中国的总体水平,浙江大学19.96%,北京大学25.85%,上海交通大学20.48%,复旦大学23.98%,整体的国际合作度、合作论文数量和比例还是相对偏低(Tab 8、9)。
3.5高被引论文分析近10年来的高被引论文(highly cited papers)数共300篇,按年度分布图呈现非常明显的增长趋势(Fig 4),证明该学科未来发展的潜力巨大,我国本学科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Fig 4 Highly cited papers from China in recent 10 years in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 (Data resources: InCites, June 10, 2018)
近10年来的我国药理学与毒理学的300篇高被引论文分布在90种期刊中,载文量最多的前5位期刊分别是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44),Biomedicine and Pharmacotherapy(21),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 (18),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medicine(11)和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9)。
我国药理学与毒理学的高产作者主要集中于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与高影响力论文发表机构大体一致。高被引论文较多的作者集中在苏州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高被引论文也对这些机构的ESI学科排名起到了非常大的拉动作用。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大学、沈阳药科大学的国际合作论文作者占比较高,可见这些学校不仅重视药理学与毒理学人才的培养,其学者还进行了较为广泛的国际合作。对核心作者和作者的研究方向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有助于掌握此领域的研究情况。通过国际合作,可以带动和增强我国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有助于增强科研创新能力。
3.6“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与其他ESI学科的对比分析ESI所收录的期刊会被分为7个学科门类,22个学科。在22个学科中,有13个学科的中国大陆的论文被引次数进入全球前25名,其具体数据和学科分类及学科门类见Tab 10。数据显示,进入前25名的以工学和理学学科门类居多;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归入医学学科门类,是此门类中唯一进入前25名的学科;与生命科学学科门类进入前25名的生态学和生物化学学科相比,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的优势也比较明显,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最高。与其他21个学科相比,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论文被引次数全球排名居第4名,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居第5名,论文被引次数和被引百分比居第9名,论文数量居第11名。这些分析表明,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在医学(含临床医学、免疫学、神经科学与行为、药理学与毒理学、精神病学/心理学学科)和生命科学(含生物与生化、环境/生态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学科)2个门类下的9个学科中,学科论文被引次数全球排名及全球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都居国内首位,体现了我国科研工作者在该领域的突出成就和学科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Tab 7 Top 10 citation journals of the seven Chinese institutes
InstitutesJournalCitationQuartile in categoryIFFitoterapia805Q32.698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medicine726Q24.3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540Q12.981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2 357Q13.281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Journal of Asian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1 258Q31.071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1 057Q12.981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971Q23.223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844Q14.302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medicine830Q24.3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ology827Q22.896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795Q23.255Planta Medica667Q22.342Fitoterapia563Q32.698
Data sources:InCites June 10, 2018
Tab 8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s of top 20 citation regions
Data sources:InCites June 10, 2018
4.1我国“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近年发展迅猛,学科研究质量需要全方位的提升近11年以来,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的科研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年度论文发表量快速增长,我国高校“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的国际排名情况稳步提升,全球学科影响力日益增长。与相近学科相比,“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的表现更为突出,对高校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贡献程度更明显。这与中国近几年越来越重视药品研发能力、出台相关政策促进药学领域创新发展有关。近10年高被引论文数量和比例的大幅度提升,也提示了我国此学科的研究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发展潜力巨大[2]。
但是其篇均被引频次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说明中国学术影响力仍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其质量与国际优秀成果还有一定的差距。在2007~2018年药理学与毒理学发文量Top20国家或地区,中国的篇均被引居第16位,这说明我国论文研究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要与科研强国相提并论,还需要努力。所以中国在追求科研产量的同时,也要并重科研质量,这样科研成果才能有长远的发展。高质量的稿源是期刊的生命之源。缺乏国际性高质量科技论文的支持,一直是制约我国药学期刊快速发展、走向世界的一个关键因素[3]。我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期刊的主要生产力是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我国的药理学与毒理学期刊影响因子偏低,是我国期刊难以吸引国外优秀稿件和我国作者将该领域的优秀科研论文,尤其是原创性科研成果发表在国外的高水平的期刊上的主要原因。
4.2国际本领域顶尖期刊中国论文较少前文分析的国际排名前100名7所中国高校近10年发文期刊分布情况中显示,被引前10名的期刊中影响因子最高为7.786。在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期刊570种中,影响因子10以上的期刊有11种,同时发文量超过500篇的有7种,分别是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Pharmacological Reviews, 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 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Drug Resistance Updates, Natural Product Report,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这些期刊的发文前25名国家或地区都没有中国,国际上本领域顶尖期刊中国论文较少。以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为例,其影响因子10.376,主要刊载药理学主题权威性综述文章,以约稿为主,投稿前与编辑交流沟通稿件内容非常重要。可见在提升研究水平的同时,分析不同期刊的特色,采取有针对性的投稿策略和方式对研究人员来说也非常重要。
Tab 9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s of seven Chinese institutes
Data sources:InCites, June 10, 2018
Tab 10 13 disciplines in China with paper citation ranking in top 25 in globally
合作论文占比不高,研究思路受到约束,这些都会制约学科的发展。提升国内外合作研究成果比例,可以有效提高文章的下载次数。通过加强科研合作与交流,建立国际化作者群、在国际出版发行系统中宣传我国科技期刊、积极向国外作者约稿等方式,还可以让更多的国外学者了解并主动在我国的科技期刊上发表论文[4]。
4.3国内本领域期刊发展中国在药理学与毒理学领域的发文量和被引频次在世界上领先,但是中国出版的期刊,其发文量与被引频次却远远不及美国发文量第一的期刊。中国期刊被收录的期刊种数少,年载文量低,篇均被引频次也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我们不应该片面追求论文的数量而忽视了文章的学术影响力。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我国药理学与毒理学2010年之前发展滞后,期刊的影响力还未能及时提升。
中国发表的药理学与毒理学领域的论文有592 068篇,而中国8种期刊的总载文量仅有5 169篇,不及前者的1/10,这必然导致国内具有发展潜力的论文刊登在国际中更具有影响力的期刊上。提升期刊载文量能够有效缓解投稿人的入选压力,也可以缩短文章的出版滞期,吸引优秀稿件,实现良性循环。提升期刊年载文量的方式除了增加期刊容量,还可以改变刊期。
以中国药科大学为例,在其高被引期刊中,排名第8位的Chinese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由于该刊是由该校主办,这一刊物并不在其他6所高校的高被引期刊排名中,这也反映出国内主办的本学科刊物对本领域国内优秀研究成果吸纳的较少,对国内高水平研究论文还应加大组稿力度。
4.4政策与评价体系目前,由于我国“‘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的发布,我国的药理学与毒理学的研究成果数量和质量都有所提高,这无疑对我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期刊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为了进一步配合新药创制平台的发展,国家及期刊相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对药学期刊发展给予支持。
国内药理学与毒理学期刊无法吸纳国内外优秀稿件,除了期刊知名度不高的原因之外,国内学术界偏颇的评价导向也有很大影响。现在有部分科研机构片面地以科研人员发表论文的期刊影响因子来评定学术论文水平的高低,并出台相应的奖励政策, 这导致我国大量优秀的高水平科技论文流向国外高影响因子的期刊[5-6]。由于在科研评价中过于强调影响因子等引证指标,而国内药理学与毒理学期刊知名度普遍不高,造成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研究成果投向国际期刊。
这些体系和政策的制定将我国的科技期刊同国外期刊处于一种不平等竞争的状态中,让本来就同国外高水平的科技期刊存在差距的本国期刊的地位更加不利[7]。这种带有歧视性政策出台成为论文外流的强力助推器[3]。
近年来发表了一些特定领域的期刊对比分析的研究论文, 在原始数据的获取过程中,大多数研究选择了科睿唯安的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作为研究基础[8-9]。本文使用科睿唯安InCites/ESI数据库,以发文量、被引频次、发文量、被引频次、期刊影响因子为主要指标,同时,选择高被引论文数、国际合作论文等指标,对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科研产量及质量以及研究机构、人员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我国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发展的现状为我国在药理学与毒理学的科研水平已经得到稳步提升,但期刊与国际水平还存在差距。国家整体科技实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沉淀才会有质的变化。药理学与毒理学期刊要跨越国际竞争的门槛,在国际期刊中占有一席之地,需要加强学科发展定位和体系建设,拓展国际合作途径,吸引优质稿源,重视前沿动态与回顾分析相结合。希望本文为我国药理学与毒理学研究团队、期刊的培育与发展的提供一些方向,帮助相关科研人员进一步了解药理学与毒理学研究脉络和开展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