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晓梅,闫 爽,倪连丽,耿福能,刘 彬,刘 衡,张成桂,李 玥
(1. 大理大学云南省昆虫生物医药研发重点实验室,药用特种昆虫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云南 大理 671000;2. 药用美洲大蠊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00)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与人体肠道菌群的组成和改变密切相关[1]。复方蜚蠊提取物PA、PB、PC[P4]中的君药蜚蠊学名美洲大蠊(PeriplanetaamericanaL.),有促进组织修复、调节免疫的作用[2-3]。本实验研究复方蜚蠊提取物对慢性UC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1.1实验动物SPF级SD大鼠96只,♀♂各半,购自湖南斯莱克景达实验动物有限公司,许可证号:SCXK(湘)2016-0004,饲养于大理大学动物中心。
1.2仪器StepOne Plus RT-PCR型实时荧光定量PCR仪(ABI公司);DYY-12型电泳仪(北京市六一仪器厂);InGenius型凝胶成像分析系统(SYNGENE公司);NANODROP2000型核酸蛋白分析仪(Thermo公司)。
1.3药物与试剂复方蜚蠊提取物(云南省昆虫生物医药研发重点实验室提供);粪便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TIANGEN);SYBR Green I荧光定量PCR预混液UNG(含ROX)、DNA分子量标准Marker(GenStar)。抗原乳化液[2]:取家兔结肠抗原,生理盐水溶解后,加入等量完全弗氏佐剂制成。
1.4荧光定量PCR引物分别以硫酸盐还原菌特有的功能酶基因序列,拟杆菌属、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大肠埃希菌种、肠球菌属及总菌群的16S rDNA基因序列,设计菌种特异性PCR引物[3](Tab 1),引物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公司合成。
Tab 1 PCR primer sequence of intestinal flora
2.1动物模型的制备与给药参照文献[2]的方法造模,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sulfasalazine, SASP)组(300 mg·kg-1)、复方蜚蠊提取物PA、PB、PC高、中、低剂量组(200、100、50 mg·kg-1),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肠给予生理盐水2.5 mL·kg-1,其余各组灌肠给予相应药物(2.5 mL·kg-1),每日给药1次,连续给药14 d。
Tab 2 Quantitative results of intestinal flora (lg of copies, n=8)
*P<0.05,**P<0.01vscontrol;#P<0.05,##P<0.01vsmodel;△P<0.05,△△P<0.01vsSASP
2.2粪便采集与病理学观察末次给药后24 h,收集结肠粪便。HE染色制作结肠病理切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2.3粪便DNA的提取所有粪便采用粪便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按照说明书操作。
2.4标准曲线的制作复苏、扩增菌液,提取质粒作为PCR的标准品,用核酸蛋白分析仪检测260 nm波长下的OD值及浓度,用于制作标准曲线。
2.5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将待测粪便样本中提取的DNA进行PCR反应。根据熔解曲线,分析PCR产物的特异性,并由StepOne Plus PCR仪分析定量结果。
3.1结肠黏膜病理学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切片,可见正常组大鼠结肠的结构完整清晰;造模组大鼠结肠黏膜上皮出现破损、杯状细胞大量丢失,黏膜层炎性细胞浸润,提示造模成功。
3.2粪便细菌的定量结果每个粪便DNA样本所含细菌拷贝浓度可通过标准曲线比较得到,由PCR仪得出定量结果(Tab 2),各组大鼠粪便样本总菌群数量差异无显著性;与正常组相比,UC模型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明显减少(P<0.05),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与硫酸盐还原菌数量有增加趋势。
肠道菌群对于维持肠道内环境稳定起重要作用,肠道中菌群发生紊乱,容易导致很多肠道炎症性疾病发生[4]。本研究发现,复方蜚蠊提取物PA、PB、PC作用于UC大鼠可使肠道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有不同程度增加,而PA、PC作用于UC大鼠可使具有条件致病性的大肠埃希菌、肠球菌、硫酸盐还原菌数量有不同程度减少,提示复方蜚蠊提取物对调节肠道菌群具有一定作用,对维持肠道黏膜的平衡有一定的意义。本研究建立了稳定的UC大鼠模型及合适的肠道微生态干预药物评价指标,为UC治疗药物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致谢:本实验在大理大学昆虫生物医药研发科技创新平台完成,感谢对实验给予帮助的老师和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