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监察“三转”后采购再监督初探

2019-04-01 03:20:54陈超群福建省龙岩金叶复烤有限责任公司
新商务周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三转四性充分性

文/陈超群,福建省龙岩金叶复烤有限责任公司

十八大以前,广泛存在着将监察部门人员列入各项监督检查工作成员名单之中,出现监察部门“万精油”的局面。如何更有效地发挥纪检监察“再监督”的职能,聚焦“监督执纪问责”的主责主业,成为亟待改变和探索的重要议题。

1 新形势下采购活动“再监督”工作的新要求

2015年,上级党组对“三转”工作提出了时间表和明确要求,笔者所在单位深入贯彻中央及上级有关精神,深入推进纪检监察机构“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的“三转”工作,将纪检监察机构从众多监督职能中剥离出来,退出日常监督工作,聚焦“再监督、再检查”,特别是在采购再监督方面开展积极探索,将“四性测评模型”运用于采购再监督工作中,取得积极成效。

2 “四性测评模型”的建立及理论基础

2.1 什么是“四性测评模型”

“四性测评模型”是以流程为监察对象的监督检查方法技术,常常运用在项目的效能监察方面。在探索过程中,我们以采购业务流程作为基本的分析单元,从充分性、符合性、有效性和适宜性四个维度建立基本框架,组成采购管理效能“四性测评模型”,进而开展验证、测试与评价,对采购业务进行“再监督”。

2.2 “四性测评模型”的搭建

四性测评模型

(1)业务充分性监督:以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业务流程理论、风险管理理论等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为基础,建立企业业务流程控制要素指标,进而对照这些要素指标形成测试与评价指标,测试与评价流程现有控制要素与过程结构是否齐全、完备。

(2)业务符合性监督:主要是按照现有控制制度体系的内容,建立检验业务过程是否符合制度要求的评价指标,对业务人员经办业务的过程是否符合业务流程现有的控制制度体系的情况进行判断。

(3)业务有效性监督:重点从企业管理层确定的年度管理目标及各项绩效考核指标,建立业务执行结果有效性测试与评价指标,对业务执行的实际结果是否达到预设的管理与经济绩效指标进行对比测试与评价。

(4)业务适宜性监督:按照PDCA循环原理、业务流程理论等建立业务流程的过程控制指标,形成检验控制现有业务流程的制度是否科学合理、制度设计是否经济有效的适宜性测试与评价指标。

3 “四性测评模型”在采购活动“再监督”中的运用

3.1 业务充分性监督的实施运用

将业务充分性监督运用到采购制度建设充分性方面,重点在于关注采购各个环节是否有相配套的制度作为约束和制约,是否有标准化的操作规程。可以按照采购方式,细化分解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等采购方式的各个环节,抽取其中重点环节开展制度建设充分性监督,或全面覆盖开展全流程监督。例如,在采购立项方面,决策程序是否规范,决策过程是否完整符合相关规定,是否有制定相关制度;在招标文件编制阶段,是否按制度要求对招标文件按制度开展会审,招标文件的发布是否符合法规制度要求?在充分性监督方面,运用到采购在监督中,可重点关注制度建设是否充分完备。有制度可遵循这是第一位的,也是工作开展的前提。

在具体操作中,可建立《采购制度建设充分性检查与评价表》,表格内容可包含“受监督单位名称、流程名称、采购业务目标、监督检查人员、监督检查时间”等基本信息;具体内容方面可涵盖“工作步骤、责任部门、责任岗位、工作任务、工作记录、工作标准、工作方法”等。

3.2 业务符合性监督的实施运用

将业务符合性监督运用到采购活动再监督中,重在检验各项采购活动的开展是否按照现有流程和制度体系开展工作,检验各环节的开展是否符合制度要求,业务人员在经办过程中是否存在环节缺失、行为不受控等风险等。关注的重心在这个阶段从制度建设转为职能部门对制度的贯彻执行。

纪检监察人员退出采购过程监督后,通过随机选取采购项目、不定期抽查、专项检查、现场巡查等方式,采用审阅、观察、询问、核实、对标等方法,客观描述并还原已完成采购项目的全过程或实际经历的若干步骤、每个步骤的责任主体(责任部门、责任人)、完成的工作任务、达到的工作标准等,形成《采购业务流程适宜性检查与评价表》。

3.3 业务有效性监督的实施运用

业务有效性监督在采购再监督工作中的实施运用主要是按照经营层确定的年度采购计划、预算管理目标、成本目标、最高限价等各项绩效考核目标,建立采购业务执行结果有效性的评价标准。在检查过程中对采购业务执行的实际结果是否达到预设的管理目标与经济绩效指标进行分析,以此可反推目标设置的合理性、业务实际执行的有效性等。

有效性监督必须从实现企业预期的业务管理目标与经济绩效入手,建立评价因素,针对采购业务执行结果失效风险开展评估。选取业务流程的时间、质量、预算的达成程度、控制价的设定等元素,采用指标对比、审阅、观察与询问等监察方法,对采购业务流程运行、采购项目执行结果的有效性进行测试与认证,形成《采购业务执行结果有效性检查与评价表》。

3.4 业务适宜性监督的实施运用

适宜性监督是针对业务流程控制制度体系的系统风险之制度体系控制功能丧失风险而言,其监督的目的在于实现制度改进的目标。一般情况下,我们是在对前三项监察中发现有较大问题或整改直指制度设计层面时,启动适宜性监督。可采用审阅与询问相结合的方法,对制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经济有效、能否起到控制业务过程、管理风险的作用等方面做出评价,对采购制度本身进行适宜性测试与分析,形成《采购业务流程适宜性检查与评价表》。

4 “四性测评模型”在实际运用中的内在逻辑

将“四性测评模型”运用于采购再监督中,制度建设的充分性、采购业务执行的符合性、采购业务结果的有效性和制度设计的适宜性四个方面在评价采购业务流程管理中是有机统一的,不可分割。充分性和适宜性是制度建设的两个维度,符合性和有效性是制度执行的两个维度,四个方面的测试与评价过程构成一个完整的PDCA循环。

猜你喜欢
三转四性充分性
2023 年高考充要条件问题聚焦
解析簇上非孤立奇点的C0-Rv-V(f)-充分性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相关因素分析
人大工作要体现“四性”
人大建设(2017年7期)2017-10-16 01:42:39
发电企业中纪检监察部门推进和实现“三转”的策略解析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国有企业落实中纪委“三转”要求的实践与思考
基层纪检监察“三转”工作中的困难与对策
新材料作文有效教学应把握四性
充要条件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