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敏
春暖花开的时节,正是研究土壤的好时节。科学课上,孩子们分成几个小组,分别在花坛、运动场、稻田等处采集了土壤样本,开始研究土壤的组成。他们发现土壤中有鸡毛、小石子、植物、蚯蚓、坚果壳……接着我发下放大镜,鼓励孩子们尝试用不同的方法研究。没过多久,孩子们发现连连———“老师,土壤有点潮湿,含有水分呢。”“快来看,这是蚯蚓的粪便!”“老师,这是什么小虫子啊?”……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是郭艾嘉的尖叫:“天啊,蚂蚁卵!”顿时,孩子们把“宝贝”围了个水泄不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马上抓住教育的契机,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只见它比蚕卵稍大,呈椭圆形,灰白色。它们的母亲是黑蚂蚁吗?蚁巢在哪儿?孵化要多久?我可以用体温孵化蚂蚁吗?……一系列问题让这群天真烂漫的孩子惊奇不已。最后大家达成共识:要解决这些问题,得赶快把蚂蚁卵送回“家”!孩子们趴在地上屏声息气,目睹了“蚂蚁认亲”后才离开。而他们之前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被当成学习小组要研究的问题,我要求各组在研究过程中及时将获得的信息进行反馈交流。从这以后,有关蚂蚁卵的情况成了我们班的热门话题。
观察组的孩子“蹲守”了将近两个星期,有了惊人的发现———幼蚁闪亮登场!孩子们是这样描述的:“一身乌黑的盔甲,两对细长的触角,组成了黑色的勇敢的小生灵。”在进一步的观察中,孩子们发现蚂蚁是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课后,他们捕捉蜜蜂、天牛、蝴蝶……發现了这些动物的共同点:原来它们都是亲戚,同属于昆虫大家族!可是,问题又来了:人说人话,蚁说蚁话吗?它们是怎么交流的?也像我一样偏食吗?……为了得到答案,我和孩子们一起设计方案,全力以赴进行深入研究。
蚂蚁是怎样互通信息的呢?听听孩子们的汇报吧。
“资料组”的孩子们一致认为,它们是通过触角来联系,利用信息素进行交流的。蚂蚁在行进的过程中分泌出一种信息素,这种信息素会引导后面的蚂蚁走相同的路线。如果我们用手划过行进中的蚂蚁队伍,干扰了蚂蚁分泌的信息素,蚂蚁就会失去方向,到处乱爬。
“八卦组”孩子们的反馈很是精彩。相传西楚霸王项羽行军至乌江时,看见了岸边沙滩上许多蚂蚁围成的大字“霸王死于此”。项羽想,看来这次失败真的是天意,遂大喊一声:“天绝我也!”即拔剑自刎。其实那是刘邦的谋士张良用饴糖写字招来蚂蚁,智取刚愎自用的霸王。真是蚂蚁改变历史,知识改变命运啊。孩子们如法炮制,果然发现蚂蚁对糖情有独钟。
活动组的孩子们跟蚂蚁开了个玩笑:在洞口不远处放了一粒奶糖,然后屏住呼吸,等着“好戏上演”。一会儿,一只小蚂蚁从洞里出来发现了食物,用触角多次碰触奶糖后,断定自己搬不动,匆忙回巢找同伴。它们用触角互碰,“好消息,好消息,前方发现食物!”一只传一只,很快蚂蚁大军集合完毕,浩浩荡荡地向奶糖进军。这群蚂蚁在小蚂蚁的指挥下,分别在奶糖两边排成一列,大的蚂蚁用后背扛,小的蚂蚁用触角顶,终于把奶糖抬起来了。顽皮的佳豪往其中一只蚂蚁的身上滴了一滴墨汁。顿时,蚂蚁大军像炸了锅,放下奶糖纷纷逃窜。但是它们很快找到了混乱之源———带墨汁的蚂蚁,矛头全对准这只“试验品”。看着蚂蚁那狼狈样,丽红不忍心,用小棍挑着将它救出来,小心地帮它擦拭干净,然后轻轻地放在巢穴旁,委屈的它这才逃过此劫。
童谣儿歌组的孩子特别活泼。首先,王小芳同学上台朗诵了童谣《骄傲的小蚂蚁》。接着,组长教唱了儿歌《蚂蚁》:“一只蚂蚁在洞口,看见一粒豆,用力搬也搬不动,急得直摇头。小小蚂蚁想一想,想个好办法,回洞请来好朋友,抬着一起走。”看着孩子们开心的模样儿,我真想时光定格在这里,将孩子们的微笑和快乐留下。
单元总结时,蚂蚁与火的故事将研究活动推向高潮。听,陈明绘声绘色地讲述着蚂蚁《火中求生》的故事———草原上起了大火,蚂蚁和动物们纷纷逃往高处。但是火势还是蔓延了过来。蚂蚁们纷纷聚集起来,抱成一个黑色的大球,从山上滚下来。经过火海的时候,只听见“噼噼啪啪”的响声,原来是黑色大球外面的蚂蚁都被火焰吞噬了,但位于内层的蚂蚁却存活了下来。大火无情,很多动物“谈火色变”,聪明的蚂蚁却不怕火,甚至可以灭火!杨柳说,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蚁穴顶上,开始时蚂蚁们似乎有点惊慌,但很快就镇定下来。只见成群结队的蚂蚁前赴后继扑向火焰,用分泌出的蚁酸来灭火。经过66秒,一些蚂蚁牺牲了,但火却被扑灭了。当再次重复这个实验时,蚂蚁们只用了40秒就将火扑灭,而且无一伤亡。
在一片唏嘘惊叹声中,我们听着这些故事,像听一曲最悲壮的生命之歌。小小的蚂蚁,其重量不足毫克,然而,有时在火灾面前,人类也会遭受重创,它们竟然能如此沉着、坚定、团结一致,不惜牺牲个体,以求得种族的生存,怎能不发人深思,让人油然而生出敬意呢?小小的蚂蚁,用自己的生存方式做出了大大的学问。它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永不放弃、竭尽所能、团队合作才是成功的秘诀。蚂蚁,这类有着8000万年历史的“资深”地球居民真值得我们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学习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变就是要将过去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今天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科学课程标准》也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教学,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作为科学课程的核心目标。这就要求科学教学应在教师的指导、组织下,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获取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领悟科学思想,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精彩的生成。教师应该善于捕捉,利用生成资源拓展学生思维的宽度与深度。正如案例中,教师大胆放手,引导孩子们以蚂蚁为探究对象进行观察、研究、思考。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不仅掌握了相关的知识,还培养了科学探究能力,体验到大自然中蕴藏的奥秘。生如蚁,美如神!相信学生,给足舞台,科学学习就能为师生开启一段幸福的旅程。
(作者单位:湘潭市韶山镇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