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场·演艺空间应用认识与探究(三)

2019-03-30 03:23金长烈
演艺科技 2019年9期
关键词:升降台镜框吊杆

金长烈

[摘要]从剧场灯光设计应用的角度,介绍中国剧场舞台应用空问设计思想的轨迹,重点探讨中小型剧场的发展前景、舞台工艺设计,以及对镜框式剧场演艺空问应用的感悟与思考。本部分主要阐述对主舞台区域、乐池区域、台外观众厅灯位的认识与思考。

[关键词]剧场;演艺空间;混合型品字型舞台;镜框式剧场;主舞台;舞台吊杆;乐池;观众厅灯位

文章编号:10.3969/j.issn.1674-8239.2019.09.005

(上接第。7期)

3.3关于主舞台区域的思辨

3.3.1舞台吊杆(主要是与台口平行的吊杆)

现代剧场吊杆普遍采用密集排列,吊杆间距一般控制在300mm~200mm。分景杆、灯杆(或灯桥),并设若干单吊点。这种设计思路虽然也是为演出使用者考虑,但忽略了一种现象,戏剧演出的空间处理,既有一定之规,又无一定之规。

剧场建设者对这种不确定因素确实很难把握,有的设备(如灯杆、灯桥)可能是处在剧团吊挂布景的位置,灯杆、灯桥反而变成障碍物。因此,建议上空吊杆设计不分景杆、灯杆,全部是通用吊杆。也不一定密集排列,后景区(舞台最后深度约3m~6m的背景区)挂大面积软景较多,吊杆间距可以250mm排列,而前演区吊杆间距可以宽一倍(即500mm)。也许人们直觉感到太宽,这里将引出一个新的话题,即采用短杆方案做补充,也就是采用长短杆、吊点相结合的吊挂系统。

这种系统纯属新的创意,也是笔者在长期舞台演出实践中遇到种种应用问题后有所感悟而产生的设想。

3.3.2几种不同吊杆间距应用分析比较

(1)舞台檐、侧幕传统应用吊挂习惯,比较规范的采用两道吊杆,分别装檐幕和侧幕,这样便于调整前后两幕的高低(图29)。这种安装方法虽习以为常,但仔细分析吊杆在舞台空间的利用,左右侧幕每边只占用吊杆两端3m~4m宽,而中间很长一段没有用处。

(2)在舞台檐、侧幕后挂一道顶灯也是演出中常见的现象(图30)。传统应用必然选择图30中4号杆(灯杆间距安全规范为500mm),3号与5号杆在此次演出中就变成“废杆”。而且灯位向舞台后移,等于缩短正面景物的被照距离。图32长短杆结合

(3)长杆(通用吊杆)采用500iTlm间距排列,侧幕用短杆,檐幕后间距500mm便可以挂一道顶灯,空间利用更合理(图31)。

(4)长杆采用500mm间距,两杆之间可以挂若干短杆(图32),有利于挂小面积布景或饰物(图33~图36)。

3.3.3长短吊杆结合工艺图示

确认通用吊杆长度和吊点间距。本文设定吊杆总长22m,设6个吊点,间距为4.2m。

设计一台小型行车。行车宽约4m,两端落在轨道上纵向运行。供电由轨道统一设计——电动控制行车纵向水平行程及双吊点垂直上下行程(图37)。双吊点下降近舞台地面挂短吊杆或饰物。

3.3.4短杆运行注意事项

(1)行车两吊点位于栅顶以上,可以在纵深间自由运行。

(2)行车两吊点位于栅顶底部一一吊杆缓冲空间处(约1.5m),短杆吊点只能在此段“景区”空间内水平运行(因为受栅顶景区间承重梁“龙骨”的限制)。如果吊点已装吊杆和景物,此杆只能下降,不能上升到缓冲区以上。

(3)短杆下降到长杆以下,只能在两根长杆之间(500一)纵向水平微调。

(4)舞台上部栅顶吊杆、侧光架总体关系示意见图38~图39。

3.3.5舞台左右侧光灯位

3.3.5.1侧光灯位的演变

最早侧光灯具装在侧桥上,工作人员可以在侧桥上装灯、对光。但灯位受侧桥高度、射距制约,灯具装在侧桥栏杆上,皆在一个水平标高,灯数受限。

后来发展为采用垂直悬吊。在侧桥下用绳梯形式装灯,悬吊在侧桥下,此时侧光进化为垂直照明系统。但装灯、对光需用高梯,操作很不方便。

进而发展为可水平移位、垂直升降的吊笼。工作人员可以在吊笼各层面操作,这不仅给工作人员提供很大方便,更重要的是灯数增多,用灯的选择性也更有自由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应用的精益求精,侧光吊笼自上而下装灯,虽然在使用上进了一大步。但对演出中在舞台上出现千变万化的景物高低空间,侧光照明也会遇到不如人意的矛盾。由于演出表演空间不都是在一个统一的标高平面,前后左右高低无一定之规(图40~图46)。因此,左右各道侧光不可能都是统一对称标高。每个景区侧光吊笼中,灯具选位高低间距往往很大,有的需要低灯位,类似地面流动灯;有的远射程侧光必须选择高灯位,吊笼高度必然很高,自上而下装灯数量必然很多,灯具投射光位、光斑大小、虚实效果等,往往很难兼顾。如果将侧光吊挂系统再发展一步,设置成“高位侧光”和“低位侧光”,而且全部采用自动化灯具将更灵活。

3.3.5.2高位侧光

高位侧光由两部分组成,舞台纵向灯杆与装灯框架(图47,皆按台深18m,六景区中型剧场示意)。高位侧光吊杆,纵向吊杆两端贴近前后墙的垂直导向,保证杆体不摆动。吊杆下端装简易轨道(手动/电动)。在灯杆轨道上装若干吊灯框架,可以水平移位。每一框架垂直装2~3盏远射程聚光灯。每盏灯按50kg计。侧光总载荷[(50kg×3)+吊架×5套],側光升降灯杆可能要加平衡重。

吊杆上升高度约15m;下降距舞台面1m。速度采取慢速、定速。

3.3.5.3低位侧光

低位侧光分两部分组成。侧光框架A为110mm×110mm,吊架外框负责纵向水平移位;侧光吊架B,为垂直运行的单片框架,形同“梯子”,全长(即高度)约9m,分若干装灯格,900mmX1000mm(宽×高)装在B框内(图48)。主要是低灯位照明,替代传统地面流动灯,灯架虽长,主要是保证下降行程,不用时灯架要上升到距地面9m以上,用时灯架要下降到距地面1m。灯架虽然上下全长可装灯,但它的功能主要是为演出地面照明,灯具装在吊架最下端,一般只要2~3盏自动化聚光灯即可。

吊架升降运行速度需要变速,因为考虑演出场与场之间换景以及上下人流,吊架需要快速上升到3m以上,再转慢速上升;灯架下降时可以快速下降到距地面3m,再慢速缓降。为了安全,每道吊架下端要有警示灯(面向侧台方向或垂直地面)。

3.3.6舞台地面机械

3.3.6.1对传统配置模式的认识

所谓传统配置模式,主要指中国各地艺术中心的大剧场/歌剧场舞台地面几乎千篇一律的设置:主舞台六道升降台、左右侧台各六道车台、后舞台一套车载转台的模式。

这类舞台机械模式对剧场艺术发展曾起过一定推进作用。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和中国演艺实践,普遍感到利用率不高。有些剧场建成后,只是作为落成庆典和验收时昙花一现作“秀”展示,此后就很少使用。由于当初建造观念追求大而全、盲目攀比,致使建造投资大,建成后保养维修成本高。这里不是一概否定舞台机械的作用,而是需要理性分析,面对剧场演出性质、投资、管理水平,需要什么样的舞台机械?应综合多方面条件决策。

除专用剧场(场团合一、主题性演艺活动)之外,租赁性(通用性)公共剧场,原则上不提倡上述传统的舞台机械模式。

从演出形式和表现手段分析,“演艺空间运用无一定之规”,这是常见的演艺现象,也是非常重要的“非规律”观念。剧场建造规范化的舞台机械配套设备,设计初衷是为演出提供多种选择手段。由于剧团不是驻场演出,属流动性演出,这对剧团流动性质的演出并不适用。再者,使用剧场地面舞台机械,有的需要另付租赁费。从经济方面而言,也是对剧团使用的制约。

车台——地面移动的布景、平台,不一定非要剧场车台完成,也不一定符合剧中不规范装置的需要。剧团在布景制作时,就应该考虑流动演出因素,将需要在舞台地面运行的景片装上轮子,以便自由操控。

转台——戏剧演出中很多应用转台,但不是所有演出都用“圆形”转台,很多采用不规则的多边形旋转,而且体量大小、宽窄也无一定之规。剧团流动演出,极少按照某一剧场量身制作,多数自备反而自由。

升降台——升降台对演出空间上升或下降的表演虽有一定实用价值,但这种直角(90°)方形模块,制约无一定之规、不同外形、不同尺寸的平台应用,剧团流动性质的演出也不会使用。

3.3.6.2设活动台板

随着戏剧性演出空间表现形式的多样化,舞美装置必然会出现高低升降、前后左右平移、360°正反旋转,静态或动态场景。这些布景、平台等装置,剧团都有办法自制解决,可以不依靠剧场那些既正统又正规的舞台机械。但唯一做不到的,就是表演向舞台面以下发展,这是建筑设计需要考虑的内容。通常,设置长条形升降台或小型升降块,但是,不主张任何剧场舞台面设置那些投资昂贵而又复杂的舞台机械。但希望在主舞台面范围内,提供一个下降空间(即“台仓”,建议深度≥4m),既有利于表演从舞台面向下或从下向上的表演活动,又对未来改造留有向下发展的空间。因此,对舞台地面处理,必需考虑可开启的活动台板。

3.3.7设台口脚光

用LED光源设计成约50mm X 500mm条灯,投射仰角可以调整。采用活动盖板式装置,用时打开,不用时关闭隐藏在台板内。

灯具光学结构能“聚光”、也能“柔光“白光“色光”,可调更理想。

3.4关于乐池区域的思辨

在当代,镜框式剧场仍然是戏剧演出的主流剧场。在镜框内(主舞台)表演,是此类剧场主要演出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戏剧创作活动中虽然离不开镜框式剧场,但又不愿意受“第四堵墙”的束缚。为了释放艺术张力,使表演更接近观众,常会冲出镜框外表演。因此,近代许多国内外镜框式剧场出现乐池升降台、镜框外左右侧台以及三面观众伸出式舞台等表演空间。

表演向镜框外扩展是戏剧发展的必然。为了拓展台外表演空间的灵活性、通用性,本文将探索性地提出以下有关应用功能的思考。

3.4.1乐池升降台多功能应用

3.4.1.1乐队指挥台

在中国剧场,使用乐池更多的是中国戏曲乐队。戏曲中“司鼓”和“主胡”,是主宰乐队和演员表演成败的主要人,他们必须时刻关注台上表演。

戏曲(京剧、昆曲等)传统演出形式,乐队都坐在下场门近台口舞台上,主胡、司鼓与演员配合默契。戏曲改革乐队进入乐池,為了能全面看到台上表演,他们演奏座处要高于一般演奏人员。笔者在剧场演出工作时,注意观察乐队进场时的布置,多数利用道具箱垫高司鼓与主胡的演奏坐席。由此想到,乐池升降台不仅可以升降交响乐指挥台,还应在指挥台左右再设两块供中国戏曲乐队中司鼓及主胡的专用平台。

3.4.1.2乐池升降块

传统乐池功能属乐队演奏空间,而有些剧种并不需要在乐池演奏(如京剧、昆剧中,传统演出的伴奏都在下场门台角处,或无乐队的话剧等),乐池形同虚设。为了充分利用舞台空间,扩大台外表演空间,将乐池地面改为升降台,上升与主舞台平,这在中国剧场舞台工艺设计中也有成熟经验。

为了提高升降台的利用灵活性,可以做成分块。

3.4.1.3乐池前沿加横向“花道”

有的演出,既需要保留乐池演奏功能,又希望某种戏剧表演更接近观众,便在乐池前沿、前排观众过道的地面(约1.5m~2m),处理成可升降的“花道”,两端与左右侧通道衔接。

3.4.2向台外左右侧拓展表演空间

3.4.2.1设置两个小块表演空间

位于乐池左右侧墙处设置两个小型侧舞台,也是拓展表演空间的一种手段。

3.4.2.2侧墙打开拓宽左右表演空间

台口左右侧墙做成硬质升降门(宽约4m~6m、高约6m~8m),用时升起,不用时封闭成观众厅的侧墙(图49)。

3.4.3乐池车台

利用乐池升降台表演,是一种纯表演性质的空间,不可能布置很多景,也不可能进行场景迁换。如果在乐池上设置两块车台,左右运行并与升降台配合,将为台外演出提供很大灵活性。它具有很多有利因素。

(1)可以控制乐池宽度。

(2)可以出现两个侧台。

(3)乐池升降平台上的乐器或表演道具原地不动地降到台仓(即舞台标高以下若干米),乐池上空由车台填平台面進行表演、台仓布置新的场景。

(4)车台向左右侧运行,乐池升降台同时升至台面,又出现一个新的场景,两块车台运行到左右侧台内可以换景,构成交替的场景转换。

(5)车台运行导轨,一侧装在台唇下,另一侧装在乐池护栏内(乐池护栏做固定的)。

3.5关于台外观众厅灯位思辨

20世纪50年代初,笔者在上海市立戏剧专科学校(上海戏剧学院前身)读书时,学校剧场舞台很小,观众厅也不高,仅有五六米高。镜框台口外——观众厅屋顶左右各挂4盏500w聚光灯,左边(上场门)4盏、分两组,其中2盏装浅蓝滤色片、2盏装浅粉红滤色片;右边(下场门)4盏、分两组,其中2盏装浅绿滤色片、2盏装浅橙滤色片。作为演出面光交叉布光,固定不变,各演出场景演员面光照明皆由四组色光搭配组合。现在看来似乎简陋,但在那个年代并不觉得简陋,这样的条件也演了不少中外名剧。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笔者在上海及周边城市为很多剧团做灯光设计,跑遍各种剧场,灯光条件都很差,面光都裸露在观众厅顶上或左右侧墙上,全部要用高梯对光,虽然灯数不多,但工作效率却很低,而且高空作业非常不安全。

1954年北京天桥剧场新建,笔者第一次见到最新式的镜框式剧场,也是第一次见到剧场观众厅建筑设计成一体的“面光桥”和“耳光间”(这是当时对灯位的称呼,实则是“台外侧光”)。这对中国剧场舞台灯光“照明系统”的发展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作用,它不仅提供一个安全的操作平台,而且可以提供数量众多的灯具。之后,中国新建剧场观众厅台外灯位设计,几乎都采用这种形式,多数设计两道面光、侧光(图50~图51),已形成公认的模式。

这种灯位设计的基本思路,一是剧场审美需要,将灯具封闭在建筑装潢内;二是因为灯具是手工的“固定式照明”模式,必须提供一个人工操作平台。

随着时代发展和灯光技术的应用,面光桥、耳光间的位置、形式结构、灯具射口范围、建声装潢等方面,都会产生很多问题,往往不尽人意。例如,灯具的投射角度、照射范围常受到种种限制。

当代表演向镜框外拓展已是常见现象,而且无一定之规,甚至延伸到观众之中。台外传统灯位形式已经不能适应自由表演空间的要求。

当今的“电脑灯”一一实则是自动化灯具,普遍进入现代剧场。此类灯具无论体积、功能,装在传统面光桥、耳光间都受很多限制。舞台灯具自动化、智能化将是舞台灯光发展的必然趋势,自动化舞台灯具摆脱传统面光桥、耳光间的约束,敞开式地安装在观众厅上空(图52),对舞台灯光的应用将是极大的解放。其实,在国外很多新旧剧场、音乐厅乃至会议厅堂,灯具外露已是常见现象。

以上种种设想,仅是笔者对镜框式剧场变革的认识,仅供参考。

(未完待续)

(编辑:王芳)

猜你喜欢
升降台镜框吊杆
一种可扩展的多升降台协同控制系统
飞燕式钢箱系杆拱桥吊杆疲劳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12CrlMoV锅炉吊杆用钢的开发生产实践
基于差值法的系杆拱桥更换吊杆方案优化研究
一天比一天老
一天比一天老
全适配镜框技术量身定制的舒适
镜框科技
一种基于补偿的多水下升降台精确定位方法
梁拱组合体系桥吊杆张拉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