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019-03-30 03:21苏芸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个性兴趣发展

苏芸

【摘要】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促进他们的创新精神,这是值得所有教师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个性 兴趣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6-0165-01

课前多准备一点

一堂课的开始并不是铃响的那一刻,而是从课前准备就开始。如《用Word制作小板报》这一课,一开始教的时候,家里有电脑的同学并不多,所以无法布置他们课前搜集资料,以致里面的文字、图片素材都是由教师一手包办,学生被动接受。大家兴趣点不一样,难免有的同学对这些主题不“感冒”,只是 “复制、粘贴”,简单地排版就上交作业了。其他同学就算再想表现个性,也只能从颜色、字体上下工夫。随着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许多学生家里都用上了电脑,我开始放手了:让学生事先在家里下载好资料,拷到U盘里带到学校用(当然,家里没电脑的同学还是用我准备的素材)。学生搜集来的素材都是他们自己感兴趣的,自然有激情把它做好,而且主题不一样,报纸的形式、外观也发生了变化。原来都是中规中矩的长方形、正方形,有喜欢外星人的,把报纸设计成了UFO形状;有喜欢漫画的,把报纸做成了以图为主字为辅的形式;有的同学还把以前自己制作保存的图片拿来点缀……这样,老师要做的事就是把握大方向不要偏离如严禁内容涉及色情、暴力或反动言论等,对技术层面提供支持,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培养主动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导入有趣一点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他所学的东西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充分发展个性。在教学中,要力求做到让学生活跃起来,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从而迸发出创造力。例如在教學《制作名片》这一课时,我提前用打印机打出了自制的名片,请一名学生上台师生进行互动表演,既让学生明白了名片的用途,也使他们有了学习的动力,比简单的讲解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灵性,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范例抽象、多样化一点

范例是用来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工具,但是我发现,只要哪节课用了一个范例,学生最后的作品都会跟范例相似程度很高。有了现成的不用动脑想,照样完成任务。谁又会愿意苦苦思索,导致来不及下课前完成。于是我试着改变范例,不用课堂最终完成的作品当范例,尽量用生活化的东西,抽象、多样化一点,学生需要二次创作才能完成,做出的作品也就各有千秋了。如:教学《用Word制作贺卡》时,我把几张纸制贺卡扫描进电脑,和学生一起分析贺卡的组成元素,让学生选取某一主题自行设计贺卡。在下课前一分钟再让学生欣赏精美的电子贺卡。经过精心挑选的范例使学生摆脱了思想束缚,做出了有“个性”的贺卡。

课堂任务模糊一点

课堂任务是信息技术教师用来学生实践所学技能、体现其对技能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我发现,如果课堂任务太具体了,学生思维容易受限制,完成的作品也就比较缺乏新意。在上《椭圆工具》一课中,以往都是让学生画我规定的东西。我把课堂任务改为:用以下工具你能画什么?1.用一个椭圆。2.用两个椭圆。3.用三个椭圆。没有了具体要求的任务,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画出了让我惊喜的作品。比如有一个一直应付作业的同学,画了一个红绿灯、一只小猪、(三个椭圆)、墨镜(两个椭圆)和太阳(一个椭圆),虽然大部分学生完成第一个任务的首选基本上都是太阳,但是其他两个任务与别人有了不一样的想法,还有的同学画出了自行车、西瓜、皮球等等,不再是千篇一律的葫芦串和笑脸了。

评价角度多一点

对学生的评价已不是记忆多少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加工的能力”,只要具备了这一能力的人或作品都应该加以鼓励。有些同学电脑玩得很溜,但美术方面稍有欠缺,完成的成果创意有余而美观不足。我展示这些同学的作品有时还会让其他同学不服气,因为他们对作品的评价方式就是好看和不好看。若是学生仍以这种老眼光看待事物,怎么能期待他们有所进步、有所创新呢?在课堂上,我问学生:你到电脑室来是上美术课还是信息技术课呢?那么你评价的别人作品好坏的侧重点在哪?套用一句名言:有些作品并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学生逐渐懂得欣赏独特的作品,还会出主意修改。那些有创意的学生受到鼓励,也更积极地想要美化自己的作品了。要让学生体会到创造的快乐,就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和激励。

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的独特个性,只有发展他们的个性才能演绎出不同的人生。作为教师当然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有很好的发展,这就需要合理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以使学生开拓思维,充分发挥潜能,让他们在广阔的空间自由成长。

猜你喜欢
个性兴趣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