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继福
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曾说:“一堂好课大致表现在五个方面:有意义、有效率、生成性、常态性、有待完善。”这句话让我们对什么是好课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好的课堂还应该具有这样的特点:学生上完这节课后,盼望着下一节课。这种理想的课堂状态可能不是每天都能达到,但是,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努力地追求。因此,课堂对于学生来说,最低的心理标准是不厌烦,而且有着快乐的眷恋,也可以说是学生心目中好课堂的起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会形成一种“情境氛围场”,这种“场”是在知识的学习、讨论和探究过程中,由教师、学生的态度和情感的交流而形成的,它不同于教师为了导入新课或完成某个教学环节而创设的教学情境(当然也包含这种单纯的教学情境),它是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的情境交融的 “大气场”。
课堂是学生人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场所,它不仅是知识的摇篮,同时也是学生品格、情商和价值观的“苗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因此是课堂情境氛围的主要营造者。课堂氛围的“冷”或是“暖”,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曾经听过一节化学课,教学内容为“化学方程式”,为了讓学生对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得更深刻,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一个化学方程式,然后问:“同学们,从这个化学方程式你能看出哪些‘美?”有一名学生举手说:“老师,这就是一串混在一起的数字和符号,能有啥美呀。”老师听了后,很不悦,对那名学生小声地说:“你不懂,就不要胡说。”那名学生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再也没敢举手回答问题。这名学生真的错了吗?虽然他的回答与老师的教学目标相差很远,但是教师的训斥浇灭了他学习的热情。其实,学生对事物的看法不仅存在差异,而且他们的头脑中对于“美”的认识还没有达到较高的层次,教师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对学生进行元素符号的“美”,化学式的“美”的相关教学铺垫,有的学生真的很难感知化学方程式的“美”。而这位教师对教学环节(或者说课堂情况)的简单处理,让课堂“情境氛围”很冷。课堂教学是应该有规范,但这种规范不应该成为心理上的束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而不是让学生有心理压力的控制,这种控制会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受到抑制,长期以往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
也曾经听到这样一节初一语文课《如梦令》,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很精彩,整堂课都体现了一个 “动”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非常自然而和谐,没有表演、没有生涩,这种强大的情境氛围让人感动。还体现出了一个“悟”字,如在“这首词中的哪个句子,让你读出了作者李清照所要表达的情感”这一环节时,课堂的“情境场”变得更强,师生、生生之间积极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课堂氛围给人的感觉是温暖而愉悦的。这节“动而不乱”“动中有静”的常态课的课堂情境氛围,不是一两天形成的,它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日积月累的自主与合作学习而达成的。
人们常说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教师的教学思想(怎样教、怎样学、怎样的过程和方式等)是否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否适合学情,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模式和效率,教学流程只按照预先设计进行的课堂与追求高效的随机调整的课堂,其性质是不同的,效果也是不同的。教师的教学思想不是被说出来的,而是从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教师是否具有先进的教学思想,或者说其教学思想是否很好地转化成教学行为,能通过是否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表现出来。
情境氛围“冷”的课堂上,学生会有一种收敛的自我保护意识,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会存在被动的现象,学生在心扉比较封闭的状态下,思维的活动不活跃,学习的效率就会较低。相反,在情境氛围“暖”的课堂上,学生的心扉是敞开的,他们更愿意张扬自己的个性,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思考和分享各自收获,学习的心情愉悦而且效率较高。没有人喜欢秋风瑟瑟,孩子们更喜欢课堂上的“春暖花开”。在不违背《语文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营造课堂情境氛围的方式,可以“新、奇、特”,但是也没有必要刻意去追求“新、奇、特”,只要是学生乐于接受而有利于学习的情境氛围,就是好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中的氛围可以激情澎湃,也可以波澜不惊,但不可以死水一潭。没有良好的情境氛围,而仅仅是“手递手”的知识简单传送的课堂,就如同没有香味儿的花朵,存在着美中不足的缺憾。
编辑/李莉E-mail:118391679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