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数学“探究活动”有效性的策略分析

2019-03-30 09:45朱玲玲
新课程·中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探究活动有效性交流

朱玲玲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已越来越被广大老师所熟悉和认同,大家对“自主探究”式的课堂教学做了许多尝试,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或困惑,致使课堂探究活动缺乏有效性,如,有的教师安排的探究内容没有深度,仅仅停留在一问一答的形式;有的教师在探究活动中没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时间,探索时间过短;有的教师对于探究结果的处理过于简单等,这些原因都将导致探究活动流于形式。要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水平,为学生创造适于探究的环境,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

一、选好合适的探究内容是提高有效性的前提

我们正在使用的这套苏科版教材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究空间,但也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适合探究,如一些数学概念的教学就不能。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内容,仔细分析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在尊重知识形成过程的基础上为学生挖掘可进行探究的教学内容,这样的探究内容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已具备一定探究经验的,可以是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结论的推导分析和论证过程,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等。如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的学习就可以设计成探究活动,因为学生经历过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的探索,已具备一定的探究经验。

二、留出充分的探究时间是提高有效性的基础

教师提出探究任务后,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不要急于要求学生马上回答,也不要急于自己给出答案。充足的等待时间能够提高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的质量。提高研讨和对话的深度和水平,提高学生投入和参与的数量和质量,在学生沉思时,教师应耐心地、真诚地、静静地等待一段时间,而不应流露出催促、急于追问的神情。只有多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才能让学生亲身经历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自己去发现问题、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猜想问题的结果,才能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究的主体。

三、提供宽松的交流平台是提高有效性的保障

在教学中,很多探究活动出现了“合作多,交流少”的现象,本节课探究后的交流仅仅停留在老师问一句、学生答一句的机械状态中,无法完整体现学生的探究过程。事实上,讨论交流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有利于师生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学生可以在讨论交流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示思维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可以从他人的发言中获取有益的信息或启发自己的思考。因此,教师首先要充分地倾听学生,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倾听、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另外,在学生交流时,教师不能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应让学生连续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表达能力。

四、给出及时的学习评价是提高有效性的手段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关注学生有没有探究出问题的结果,而更应该关心学生的探究过程,如,运用了什么数学思想?采用了什么数学方法?如何想到这样的研究方法的?同时也要对学生在探究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协作精神等进行适当的评价,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五、提供必要的讲授可以让探究活动更有效

探究活动侧重于学生自主探究,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做数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实验操作中、推理论证中获取数学知识。但是鉴于学生知识水平、探究能力以及教学任务等方面的原因,除考虑探究因素外,更要设计讲授的成分,自主探究必须在老师的答疑、点拨、指导下进行,通过老师的讲评加深理解,促进探究、讲与探结合,听与做统一。讲授可减少探究的盲目性,结论更加清晰;探究增加了讲授的趣味性,结论更加可信。

六、关注课堂生成可以让探究活动更精彩

探究活动需要教师的精心预设,然而即使教师非常深入地了解了学生,精心地预设了探究活动的各个环节,也无法弄清学生的所有情况及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在实际操作中,学生的探究方法、探究结果可能与教师的预设有差异,我们只有在原先设计的基础上随机应变、灵活调整并创造性地利用课堂生成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如,在探索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时,有同学利用除法与乘法的互逆关系进行探究,他发现 · = ,这是昨天学习的,再利用除法与乘法的互逆关系将这个式子倒过来写成 ÷ = ,而 可以写成 ,这样就能得到结论 ÷ = ,他又举了一些类似的例子,于是得到 ÷ = (a≥0,b>0)。這样的探究方法是老师预设之外的,但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于是我对他的探究过程予以充分肯定,学生的探究热情更高了。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想法,从而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实现教学相长。

总之,要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就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思考、探究、主动进行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在这一环境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建构并及时予以反馈评价,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谢益民.数学探究活动的实践与认识[D].华南师范大学,2004.

编辑 马晓荣

猜你喜欢
探究活动有效性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实践体会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