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菁
【摘 要】 面对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困境和资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应加大宣传力度,增加资助政策的倾斜;完善认定机制,加大精准资助力度;提高资助实效,形成激励资助的导向;树立育人目标,构建扶志强能资助机制。
【关键词】 高校;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资助对策
近年,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和措施,形成了“奖、助、贷、勤、免、补”六位一体的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在国家扶贫工作全面进入攻坚阶段的当下,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贫困资助政策也成为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的重点难点,而国务院也在2015年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倾斜”的政策。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资助育人工作对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稳定以及高等教育公平、提高国家人才培养水平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面临的困境
1、生活困境
高校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往往都来自偏远地区,其成长环境相较于一般大学生来说较为封闭和落后。甚至于和一般的贫困大学生相比少数民族贫困大學生仍具有更为明显的特殊性,如校园生活的中的语言沟通问题、生活习惯问题、饮食习惯问题等。而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给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了困境。
2、学业困境
当前我国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有很大的一部分在高校招生中是以预科或是优惠政策录取,因而从学习的基础和能力上来讲都较其他非少数民族学生弱。在校求学期间,这些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业成绩已经放宽的基础上仍很难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另一个方面,这种学业的困境也来自于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差异,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多来自少数民族语言使用聚集区,如新疆、西藏等地区,因此在接受以汉语为主的高等教育时就显得更为困难。
在目前的高校资助工作中,除了国家助学金已经取消了成绩的要求外,一般在考虑困难程度的同时仍然会把学业成绩因素作为衡量的条件。很多资助政策是学业成绩相对较好的同学获得享受,而在学业成绩上不占优势的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就很难获得资助的机会,这就造成了资助上的“马太效应”,越需要帮助的学生反而越难以得到帮助。[1]
3、发展困境
我国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居住环境的相对封闭和生活方式的特殊性使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较强的民族意识和封闭心理、造成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行为上的散漫,情绪易激动,思维感性化,[2]而这导致其在校期间的社交上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障碍。这种障碍体现在,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在社交能力发展中,因为语言和习惯的原因往往形成同一民族社交发展的小圈子或是因为交流的不便而形成社交困难。这种发展上的困境还体现在,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在学业、生活上的影响下,造成了其个人能力发展上的阻碍,如参加专业竞赛等活动,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在发展、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高校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资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少数民族贫困生对资助政策不了解
虽然现在的网络发达,但是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家庭和个人对资助政策的了解相对比较少,甚至很多学生和家庭不知道、不了解国家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政策。这就在主观上造成了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可能会错失受资助的机会,如新生入校时,很多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并不知道自己可以进行生源地贷款和走绿色通道办理入学手续等,导致了这些学生家庭举债上学,无端增加生活负担。
2、高校资助工作者对认定工作难把握
高校的贫困认定工作本身就存在认定难度大的现实问题,同时加上少数民族学生本身就生活的相对集中,贫富的差距辨别容易出现“一刀切”和难以甄别的情况。“一刀切”主要指,往往一旦少数民族学生递交贫困认定材料认定方就给认定。难以甄别主要指虽然少数民族学生生活的地方相对集中,但是贫富的差距仍然很大,给高校资助工作者辨别材料的真实性造成了困难。
3、少数民族贫困生对资助政策响应差
目前,国家助学金已经取消了对学习成绩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享受国家助学金的资助政策。但是从高校资助工作的实际上来看,高校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对国家资助政策的响应并不积极,如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对成绩有较高要求的资助项目,这些贫困生在学业态度上并没有给与积极的响应。少数民族贫困生往往处在了对国家资助“等、靠、要”的状况下,没有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去享受更多的国家资助政策。
三、高校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增加资助政策的倾斜
目前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已经形成了“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校内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的混合资助体系”。[3]同时,各高校也设有多样的社会类助学金。为了充分的使学生能够享受到资助,要在现有的条件下,加大对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使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和学生家长充分的了解国家的资助政策,以便于实现从学生主观上不会形成因家庭条件而失学的观念。
增加资助政策上的倾斜,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在国家助学政策中可以放宽对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享受标准,如在成绩上放宽。另一方面,国家和高校可以积极运用资源建立专门针对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助学金资助项目,以便于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可以有保障的享受到资助。
2、完善认定机制,加大精准资助力度
完善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贫困认定机制,从入学起就应该从各个渠道如学籍的建立、档案的核查等方面掌握学生的基本家庭情况。此外,结合国家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其他政策实施,打通这些信息的壁垒,使之成为贯通的信息渠道,便于贫困认定工作的开展。
加大精准资助的力度,应该针对家庭特别困难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力度上加大。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贫困程度往往远远超过一般的贫困学生,因此在保证资助政策覆盖面的基础上,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度,如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考虑这些学生在不同的资助项目上同时获得资助。
3、提高资助实效,形成激励资助的导向
针对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中存在的资助政策享受“等、靠、要”情况,高校应该有意识的改变单纯资助的导向。虽然目前的资助政策往往要求学生在学年内完成一定时数的志愿服务,但是往往导致了学生为了助学金而参与甚至是造假的问题。从整体上并没有达到对学生的激励目的,而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对资助意义和价值误解。因此,高校应该建立激励的资助导向,如在校内设立专门的针对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勤工助学岗位。通过对这些岗位工作的完成来使学生获得相应的报酬,用激励来代替直接的物质资助,使学生摆脱“等、靠、要”。
4、树立育人目标,构建扶志强能资助机制
资助工作并不是为资助而资助,而是通过资助达到“送温暖、解困难,增信心,长才干”的目的。[4]因此高校资助工作在完成对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物质资助的同时应该始终关注的是这些学生的志向树立和能力锻炼。针对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所面临的生活、学业和发展困境,高校资助工作的开展应该在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语言能力、专业学习能力、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能力等方面加强。如为语言有障碍的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组织语言的学习,为在学业上有困难的学生组织专门的学业辅导等,使其通过专门培养,树立自立自强的人生志向和用自己的努力摆脱貧困生活环境的能力。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不断专业化的工作,针对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政府和高校都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高校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丽华.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发展困境与高校资助育人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6)44.
[2] 孔丽娟,叶召友.高校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问题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4)149.
[3] 财政部 教育部.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2017年国家学生资助政策简介[EB/OL].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http://www.xszz.cee.edu.cn/zizhuzhengce/zonghezhengce/2015-08-05/2308.html.
[4] 史凌芳.“扶困·励志·强能”三位一体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模式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04)30.
【作者简介】
梁 菁(1990—)女,陕西渭南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