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色彩、忧患意识、自强精神、人际观念和伦理观念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主要是:科学设置课程,用传统文化充实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用传统文化营造校园核心价值观教育氛围;调整教育手段,用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路径
大学生是阳光帅气、可塑性强、思想活跃的群体,同时他们也是比较脆弱、敏感、摇摆不定容易受外部环境、社会氛围影响的群体,针对这种状况怎样进行思政教育教学,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不容回避的一个课题。中国文化具有善良真诚、自强不息、注重感情、谦虚稳重、崇尚和平等等的优良传统,积极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融入大学思政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中,培养造就具有品格优良、作风踏实、勤劳勇敢、勇于创新的新时代大学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積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
1、教育形式单调,内容空泛
目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形式是以政治理论、思想品德等课程为教材,以课堂教学为主。思政课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但这些课程内容滞后、重复性较多,在与新时代结合方面做得不到位,与现实生活、社会实际契合性不强。
2、教育内容单一,教育力度不够
有人把现在的大学生称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自我享受、不求上进等自私意识在个别大学生的身上存在。有的学生沉溺游戏、缺少人生大目标、没有进取精神。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沉淀下来的人文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等等,现代和当代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工匠精神等。这些爱国情怀、理想追求,没有很好地体现在大学生身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缺乏一种正确的价值指引,因次,高校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力度不够。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就深深熔铸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国家意识、民族自豪感;君贱民贵的民本思想;求平求和的和谐观点;亲情友情上的仁义主张;重义不重利的观点;个人追求上的奋发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个人理想的治国平天下的观点等等。这些传统文化精华对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1、个人理想追求上的“修齐治平”道德修养教育带有浓厚的道德色彩
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把人的个人道德修养放在首要位置,几千年的教育也是把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评价人的标准也是从道德层面进行评价。中华文化注重道德规范、道德修养的传统启示我们:高校思政教育要把当今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核教育提高到重要位置,把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列入重要的教学环节中,高校应该把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考虑。
2、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浓厚的忧患意识
千百年来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忧患意识、爱国情怀,影响和造就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使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千百年来具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尊心。这种忧患意识、爱国精神、民族自信心、民族自尊心,是目前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着重加强的内容,也是新时期大学生对国家、民族和社会主义社会产生热爱的强大动力。
3、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追求上的自强精神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传统文化中的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历朝历代、千百年来,在中华民族几经磨难,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无数次激发了中华民族的顽强斗志,培育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境界。这种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精神支柱,对当代大学生有着尤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没有这些,大学生就不能成为一个全面的人和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
4、解决矛盾方式上的中庸选择与团结和谐的人际观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人际交往美德,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更具有借鉴意义。传统文化注重群体和谐,肯定敬业乐群、勤奋合作,提倡齐心协力等等。这些对于重建校园公正,扶植校园正气,融洽学生人际关系,调节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构架和谐校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5、伦理关系处理上的仁义主张,强调孝敬父母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孝敬父母、尊敬长者。孝敬父母是评价一个人的最低的道德要求,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社会文明、家庭和谐的重要准则。今天,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提倡“孝敬父母”,有助于在大学生中形成养老、尊老、敬老的道德风尚,也使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学生身边入手,结合家庭教育,形成一个完整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链条。
三、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体现民族特色。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融入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当中,是培养新时期接班人的客观要求,也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所在。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应采取以下措施:
1、科学设置课程,用传统文化充实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
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设哪些课程,讲授哪些内容,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来说至关重要。把传统文化课程,优秀文化著作引入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例如将《三字经》《论语》《老子》《庄子》古代诗词等经典著作,作为思政教材的补充,把祖国传统文化精华部分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有机结合,作为大学生当前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对大学生进行人际关系、学习生活所应具有的道德准则、个人品质、行为习惯的教育。让大学生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使大学生真正成为有理想有作为、关心社会、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2、创新教育形式,用传统文化营造校园核心价值观教育氛围
创造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把传统文化的内容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表现出来,利用条幅、图片、宣传画,展示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让大学生身处一个充满传统文化的氛围之中,时时处处接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利用新媒体形式,通过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大力介绍传统文化、宣传传统文化,形成舆论环境。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强化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意识,弘扬健康向上的传统文化,培养自觉自律的良好习惯。
3、调整教育手段,用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近年来,高校思政教育效果不明显,部分大学生自我约束力不强。思政教育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弥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的空洞,尤其是传统文化中优秀格言警句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利思义”的为人道理,更是比政治教科书的条文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让核心价值观教育离学生更近一些,让枯燥的说教因距离的拉近而显得更有人情味,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做到真正的知行统一,有一个探索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这就要求高校更加重视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增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可以相信,只要高校思政工作加大力度,增强教育效果,发挥各方积极性,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将取得明显成效。
【参考文献】
[1] 吕延利,张莉蓉.大学生德育与孝道文化[j].教育探索,2005(l).
[2] 郁顺华.全球背景下的大学教育[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报,2001.4.
【作者简介】
孟爱青(1964—)女,研究生毕业,德州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