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渊
【摘 要】 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以“管理权、领导权、话语权”为着力点,紧紧掌握领导权、抓握管理权、把握话语权,坚持马克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关键词】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对策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当前,我国改革进入了“攻坚区”和“深水区”,各类社会热点相互叠加,各种利益矛盾日益复杂。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同样面临社会思潮复杂化、传播方式网络化以及高校自身不适应等诸多问题和挑战。
一是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直接冲击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带来价值困惑和混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强劲上升,全球影响力不断增强,同时社会矛盾也在不断增多,高校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各类社会矛盾必然折射到校园中,西方国家凭借其经济、军事和科技优势,试图通过系统化的理论和貌似客观的历史事实,利用各种渠道,对在校大学生,传播他们的政治文化和价值观念,企图消灭大学生对国家、民族、文化及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二是互联网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当前,中国网民数量已经形成了空前的社会“网络力量”,大学校园内处处可见“低头族”和“手指一族”,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已成为高校校园新常态。而互联网先发优势、话语优势、技术优势等优势权基本掌握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手中,他们鼓吹所谓的“网络自由”,企图把西方价值观渗透到中国,严重销蚀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整合力,高校的意识形态建设更显任重道远。
三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自身不适应所带来的内部冲击。当前,高校在管理上总体还存在失之于软,失之于松的问题,对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合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管控技术手段不足。从学校层面讲,意识形态工作方式方法过于陈旧,缺乏创新,有时会因各类教学、科研活动,挤占政治学习时间,未能从根本上提高师生的思想觉悟和思想素质;从师生层面讲,总体上理想信念坚定,拥护党的领导,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充满信心。但也有部分师生思想政治意识比较淡薄,对政治学习、政治活动缺乏热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之不深,对各种思潮尤其是西方文化中的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等辨别能力不强,往往会受到诱导,从而陷入错误思想的泥潭。这些冲击来自高校内部,同样也给意识形态工作带来挑战。
二、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在三者协同的实现机制里,领导权是核心,管理权是机制,话语权是保障。
1、掌握领导权,坚持马克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高校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强化“四个意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这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
要加强组织领导。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党的领导居于主导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党委必须时刻紧扣意识形态工作这根弦,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始终把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要地位,成立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和协调小组,按照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方案等一些制度要求,明确党委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负主体责任,党委书记、校长要旗帜鲜明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既要当懂教育的政治家,又要当讲政治的教育家,在意识形态工作中把主要责任担起来。各基层党组织和各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所属单位的第一责任人,要直接抓、亲自抓,切实解决师生意识形态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要完善工作机制。学校党委要认真分析意识形态工作形势,对学校重大事件、重要情况进行深入研究、针对性引导,定期研判,维护学校意识形态工作安全,并将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相关材料及时报送给上级领导部门。建立完善意识形态工作应急处置机制,制定应急预案,针对突发事件做到提前预警、认真评估、妥善处置。强化问责考评机制建设,签定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书,将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情况纳入综合考核内容,纳入学校各级党组织年度考核,加强监督检查考核,确保意识形态工作取得实效。
2、抓握管理权,充分发挥意识形态引领高校发展的功能作用
在高校,要善用管理权,切实把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抓在手上,管阵地、把导向、建队伍。
加强阵地管理。高校意识形态阵地主要包括:校内新闻媒体(网站、报刊、广播台等)、网络媒体(官方微博、微信等)、校内出版物等,各类社科研究机构和思想文化类社团,课堂,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各类陈列馆、展览馆等。高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阵地不能丢”的忧患意识。除了利用好传统媒体外,还要充分利用网络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正能量,注重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加强对学术报告、学术讲座、报告会等的监管,实行哲学社科类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壇等“一会一报”制度、严格审批程序。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常态监测和预警机制、网络舆情联合应对处置机制,建立舆情工作责任分解制度,打造一支创新型舆情监查队伍。
强化政治导向管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关键在党,责任在人。意识形态工作需要学校各个部门和师生的相互配合与密切协作,同时,各级领导干部、各单位要密切关注意识形态领域新情况、新动向,建立完善党政齐抓共管,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分工协作、密切配合的意识形态工作联动机制,切实增强学校意识形态工作合力。
完善队伍建设。意识形态工作一定要坚持落细落小落实,将立德树人落实到学校教育全过程,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就需要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打硬仗的意识形态建设队伍,加强党群干部、辅导员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四个自信”,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队伍支持。
3、把握话语权,坚定意识形态认同感
话语权由领导权、管理权所决定,同时对领导权、管理权具有反作用,没有话语权,领导权、管理权就无实际意义。要特别重视对话语权的掌握,只有真正掌握了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才能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强化理论武装。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要按照“学通弄懂做实”的原则,及时学习中央及省委省政府重要会议精神和重大决策部署,并将其作为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内容,严把教学和社科研究的政治关,确保哲学社会科学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高校教师的思想状态,常常决定了他所教学生的思想取向,从某种程度上讲,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老师,他们主导高校讲台,必须牢牢把握“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这条准则,严格课堂教学管理,正确引导广大教师在意识形态上的话语权。广大教师要清醒认识自身的角色和使命,严守政治底线、法律底线和道德底线,明确在课堂上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同时要主动了解学生诉求,积极回应学生关注焦点,遵循教育传播规律,在传授专业知识中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决不给任何错误思想观点提供传播舞台,真正做到“课程思政”。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辑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3] 王永贵.扎实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2015.
[4]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
王 渊(1979—)女,汉族,安徽无为人,硕士研究生,安徽建筑大学宣传部政工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