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数据时代社会思潮的传播特点及规律

2019-03-30 09:46田丽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传播特点社会思潮大数据

田丽

【摘 要】 大数据的内涵和“4v”特征赋予了社会思潮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使社会思潮传播的速度更加便捷、传播的内容更加复杂化、传播的形式更加多样化、传播的主体和受众更加隐匿化。由于大数据时代社会思潮传播的新特点,使社会思潮的传播具有了新的演变规律,传播的内容呈现从分流向合流演变规律,传播主体呈现从“精英”向“草根”演变规律,传播的过程呈现从相对“理性”向“非理性”演变规律,传播的范围呈现从国内向全球演变规律。我们要科学把握这些特征和规律,增强对社会思潮引领的能力,防范各种潜在的风险,为实现新时代的历史使命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 大数据;社会思潮;传播特点;传播规律

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1]大数据是一把双刃剑,对社会思潮传播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为了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和社会思潮发展的趋势,掌握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必须深入研究大数据时代社会思潮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引导社会思潮传播的正确方向,营造清朗、健康的社会思潮传播环境。

一、大数据及社会思潮的内涵

1、大数据的内涵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机、移动终端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广泛应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突破时空限制并呈爆炸式增长的大数据时代。与传统数据相比,大数据意味着规模巨大的数据,数据的计算单位已从以前的GB提升到PB。当然,大数据内涵已经超越了字面所包含的内容。大数据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的社会思想家阿尔文·托夫勒于1980年出版的《第三次浪潮》一书中。2011年,世界著名的咨询公司McKinsey通过与传统数据比较,认为大数据是“超过了典型数据库软件工具捕获、存储、管理和分析数据能力的数据集”。[2]2011年,国际数据中心IDC从大数据的特征出发,认为“大数据技术描述了一个技术和体系的新时代,被设计于从大规模多样化的数据中通过高速捕获、发现和分析技术提取数据的价值”,[3]这个定义描述了大数据的“4V”特征,即容量(Volume)、多样(Variety)、快速(Velocity)、价值(Value),虽然学术界也出现过大数据的“3V”特征和“5V”特征,但是“4V”特征被使用的最为广泛。2012年,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NIST认为大数据是一个完整体系,“大数据是指数据的容量、数据的获取速度或者数据的表示限制了使用传统关系方法对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 需要使用水平扩展的机制以提高處理效率”。[4]通过对大数据内涵的考察可以看出,大数据主要具有以下三层含义。一是大数据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计算机、移动端、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现代生活中“一切皆可数据”,没有互联网技术,就没有互联网上跳动的数据,也就没有大数据,互联网技术是大数据赖以存在的基础。大数据无法用单台计算机进行处理,必须采用分布式计算架构,进行云计算处理,因而,大数据是在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技术创新的衬托下产生的,没有云计算等技术,大数据时代无法到来。二是大数据是一种资源。大数据被定义为“未来的新石油”。在看似杂乱无章的庞大数据中,隐藏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和规律,能够为决策提供大量可供参考的资源和依据,因而,在大数据时代,拥有大数据技术,就拥有了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就拥有了无限的资源。三是大数据是一种治理能力。维克托教授认为大数据的“真实价值就像漂浮在海洋中的冰山,第一眼只能看到冰山的一角,绝大部分都隐藏在表面之下。而发掘数据价值、征服数据海洋的‘动力就是云计算。”[5]“云计算”能够分析出大数据背后隐藏的事物本质及发展趋势,当这种技术应用于社会治理领域时,就可以提高社会治理的效率,使社会治理具有更强的预测力、决策力和控制力,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大数据就意味着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

2、社会思潮的内涵

社会思潮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而出现的一种社会思想潮流,但是,学术界对社会思潮并没有科学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社会思潮进行了不同的解读。梁启超认为:“‘时代思潮, 此其语最妙于形容,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呼应,汹涌如潮然;始焉其势甚微,几莫之觉,寝假而涨一涨—涨,而达满度,过时焉则落,以渐至于衰熄。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凡‘时代非皆有‘思潮,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昂进之时代。”[6]从梁启超先生对社会思潮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 “文化”、“环境”和 “心理”是社会思潮形成的必要条件,同时,这一思想必须“趋于同一方向”,并引起社会的共鸣,才能构成社会思潮。梁启超先生的这一定义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他忽略了社会思潮背后隐藏的经济、政治、生态等因素,因而,还需要对这一概念进一步的完善。《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认为,社会思潮就是“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社会思潮有时表现为由一定理论形态的思想作为主导,有时又表现为特定环境中人们的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综合表现形式”。[7]这一定义肯定了社会思潮背后的利益、心理因素,但是却忽视了社会思潮与政治、社会走向之间的密切联系。对社会思潮内涵的定义,还有社会意识说、思想倾向说、思想潮流说、社会走向说、综合说、中介说等等,通过综合梳理,我们可以发现,社会思潮是在一定的社会变革或转型期,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心理基础,引起一定的社会共鸣,反映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要求、社会和国家未来走向的动态非主流意识形态倾向,具有时代性、社会性、运动性、利益性、政治性等特征。据统计,2017年,我国的社会思潮主要有民粹主义、民族主义、生态主义、消费主义、泛娱乐主义、激进左派、文化保守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

二、大数据时代社会思潮的传播特点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新时代面临着新矛盾、新问题、新挑战。面对新时代的新矛盾,各种思潮竞相涌现并交织碰撞。大数据时代以其具有的独有特征,影响着社会思潮传播的速度、内容、方式、主体、效应等,使社会思潮的传播具有了独有的特点和规律。各种社会思潮传播速度更加快捷,传播的内容越来越复杂多变,传播的路径呈现多样化,传播的主体更具有隐匿性。

1、传播速度的快捷化

网络技术加速了社会思潮传播的速率。大数据时代,网络空间成为社会思潮传播的重要渠道,借助互联网技术,以智能移动终端和各种社交平台为媒介,与传统传播媒介相比,社会思潮的传播更加便捷和快速,已经超越了时间和地域限制,传播速率以秒为计算单位。互联网技术省去了传统媒介(报纸、电视等)中间复杂的制作过程,社会思潮传播的速度得到极大地提高,实现了全球信息资源的实时共享。同时,互联网时代,每个网民都是网络世界的社会思潮的传播源头,他们可以实时、共时、相互发布或转发信息,社会思潮从单向度传播模式转向了多向度传播模式,多源头、多向度的传播模式使社会思潮的传播 “按照一种幂律传播规律迅速扩散”,极大地加快了传播速度。[8]

2、传播内容的复杂化

在大数据时代,由于碎片化的内容、传播者的误导以及受众的差异性,社会思潮在网络世界传播的过程中,传播内容越来越复杂化。一是碎片化的内容。 大数据时代,网络成为人们获取、传播信息的主渠道,人们通过手机、电脑等平台随时随地获取并传播信息,大部分网民都利用空暇时间获得零碎的信息,又在几秒钟内转发出去,碎片化的信息在无数次传播过程中被支离破碎,与信息初次传播的内容相差甚远,甚至内容完全相反,传播内容的碎片化使传播内容变得复杂化。二是传播者的误导。社会思潮反映一定国家、阶级或阶层利益和要求,传播者为了掩盖其真实意图,一般都会对社会思潮加以包装美化,以救世主或正义者自居,这造成了社会思潮内容的迷惑性和复杂性。同时,随着许多不明真相的网民不断地加入传播者的队伍,加剧了传播内容的复杂性。三是受众的差异性。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大数据时代,每一个网民都是社会思潮传播的受众,与社会思潮传播的传统受众相比,他们之间的差异化较大,这种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文化程度、年龄跨度、职业背景、收入水平等方面,受众的差异性导致对同一信息的理解、态度以及反映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加剧了传播内容的复杂性。

3、传播方式的多样化

与传统的传播媒介相比,大数据时代,社会思潮传播的方式变得多样化。一是传播媒介的多样化。大数据时代,微信、微博、博客、播客、各种网站和APP成为社会思潮传播的主阵地,社会思潮可以通过任何一个网络客户端进行传播,与传统媒体相比,社会思潮传播的媒介更加多样化。二是传播形式的多样化。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大数据时代,社会思潮传播的形式也变得更加的丰富多样,短小有趣的段子、幽默诙谐的视频、生动形象的图片、直观的数据等等,都成为社会思潮传播的表现形式,网民可以选择任何一种形式传播信息,传播形式体现多样化的特征。三是传播路径的多向性。传统媒体时代,社会思潮传播路径是由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传播者一般是由社会精英组成,主要包括权威部门、知识分子、期刊等等,传播的受众一般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传播者与传播的受众没有互动,自下而上的传播更是少之又少。大数据时代,社会思潮的传播路径从单向度过渡到双向度或多向度交互式传播。既有自上而下的传播,也有自下而上的传播;既有纵向度传播,也有横向交叉传播;既有一对一的传播,也有一对多或多对多的传播。传播媒介、形式和路径的多样化导致了社会思潮传播形式的多样化。

4、传播主体和受众的隐匿化。

大数据时代,互联网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的存在和生活方式,互联网构建的虚拟空间成为人们交流活动的主要领域。在虚拟世界中,社会思潮传播的主体和受众可以通过各种伪装方式存在,年龄、性别、外貌、身份、职业等都可以虚假地存在,人们看到的只是各种数据、图片、视频、文字等等,无法直接看到大数据背后隐藏的传播者和受众,也无法通过观察表情、动作、外貌等判断他们的基本情况,因而,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技术为社会思潮传播的主体和受众提供了隐身衣,隐秘于网络虚拟世界。隐匿性的特征又为他们提供了自我保护伞,增强了他们对社会思潮传播的参与度,再加上参与的门槛较低,社会思潮传播逐渐实现了“全民性”。

三、大数据时代社会思潮的传播规律

大数据的“4V”特征使社会思潮具有了传统媒体下不同的传播规律。大数据是一把双刃剑,为社会思潮的正确引领提供了许多便利,同时也带来了以前无法预料的风险,因而,通过现象看本质,找到社会思潮演變的规律,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思潮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1、传播内容由分流转向合流

大数据时代之前,报纸、新闻、期刊等传统媒体是社会思潮传播的主要方式,相对于大数据技术,传统媒体在传播的过程中,时间、空间上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因而,各种社会思潮在传播过程中基本上处于分流状况,它们之间是泾渭分明、互不干涉的,甚至有时是针锋相对、互相批评的。但是,大数据时代,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已经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社会思潮传播的主要媒介,先进的传播技术为各种社会思潮的传播带来极大的便利,使各种社会思潮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都传递到每一个网民手中,出现了各种社会思潮内容合流的趋势,从以前的针锋相对、泾渭分明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互不干涉的分流状态转向了纠扯不清的合流之势。同时,有些社会思潮的传播者和受众分不清各种社会思潮的本质区别,而是把它们混为一谈,这就加剧了各种社会思潮在传播过程中的合流之势,加剧了各种社会思潮的迷惑性。因而,从社会历史进程来看,社会思潮传播内容呈现了由分流向合流演变的规律。

2、传播主体由“精英”转向 “草根”

传统媒体时代,知识分子和学者专家等社会“精英”是社会思潮传播的主体,他们既研究社会思潮,也传播所主张的社会思潮,但是,由于受传播技术的限制,传播的主体和受众非常有限,很难传达到青少年、弱势群体等社会“草根”阶层,社会思潮传播的主体和受众基本局限于社会“精英”阶层。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不管是“精英”还是“草根”,只要拥有一部手机或一台电脑,就可以成为网民,就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传播或接受各种信息,大数据时代的社会思潮不再专属于社会“精英”阶层,而是可以在所有网民之间传播、转发,由于青少年、社会弱势群体等社会“草根”阶层缺乏一定的甄别力,生活于社会的下层,容易被各种社会思潮迷惑,更会热衷于各种社会思潮的传播,因而,从数量上来看,社会“草根”阶层逐渐成为各种社会思潮传播的主体。因而,大数据时代,社会思潮传播的主体呈现出由“精英”向“草根”演变的规律。

3、传播过程由理性转向“非理性”

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人肉搜索”就充分地证明了网络技术的强大,在大数据面前,整个社会变得更加的透明,各种社会思潮在传播过程中也变得不易控制。各种社会思潮为了达到目的,总是会利用重大时间节点的重大事件加速传播,依附于社会舆论的影响力进而炒作本思潮,从而获得更多的拥护者,掀起民众的狂热,误导民众,使不明真相的民众做出不理性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的混乱,增加社会不和谐的因子。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大数据时代社会思潮传播过程的理性成分减少,不可控制的因素增大,非理性的成分增多,特别是在重大历史时间节点和重大公共事件爆发的时候,社会思潮传播的危险因素被无限扩大,控制不好,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节点或转折点,新的矛盾、风险、挑战不断出现,面对种种困难,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开始活跃,大数据时代的社会思潮传播速度的快捷化、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传播内容的复杂化、传播主体和受众的隐匿化增加了社会思潮传播过程的不稳定、非理性的因素。因而,大数据时代,社会思潮传播的过程呈现出由相对理想向“非理性”演变的趋势和规律。

4、传播范围由国内转向全球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去中心化、虚拟、快捷为主要特征的网络空间突破了传统媒体的传播限制,使社会思潮的传播成为一种全球现象,传播的范围从精英阶层扩大到所有网民,从国内扩大到全球。与传播媒体时代相比,大数据时代的地球已经成为一个地球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无限制的拉近,社会思潮借助网络技术已经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可以到达地球的任何一个有网络的地方,只要你是全球网络链条上的一个节点,不论你身处何地,你都会在社会思潮传播的范围之内,社会思潮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网络全覆盖。因而,大数据时代,社会思潮传播的范围有不断扩大之势,呈现出由国内向全球演变的规律。

大数据赋予社会思潮传播的特征和规律,既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提供了新的機遇,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挑战,因而,必须利用好大数据,科学分析社会思潮的特征和规律,增强对社会思潮引领的能力,防范各种潜在的风险,为实现新时代的历史使命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注 释】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6.

[2] Manyika J Chui M, Brown B, et al. Big data: the next frontier for innovation, competition, and productivity. Mc Kinsey Global Institute, 2011.

[3] Gantz J,Reinsel D. Extracting value from chaos. IDC iView,2011.1-12.

[4] Cooper M,Mell P. Tackling Big Data. NIST,2012.

[5] 维克托·迈尔—施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译者序.

[6]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中华书局出版,1954.1.

[7] 中国大百科全书 (哲学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765.

[8] 李艳艳.美国网络意识形态输出战略没有变[J].红旗文稿,2012.12.8.1.

【作者简介】

田 丽(1978.12—)女,汉族,安徽阜阳人,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博士,深圳市委党校盐田分校讲师.

猜你喜欢
传播特点社会思潮大数据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探析
全媒体视角下的弹幕传播
直面“真问题”,廓清中国方向
多元化社会思潮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重大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的响应表现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多屏环境下体育节目的传播特点及改革策略
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新闻传播的新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