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蓉 杨小燕
【摘 要】 文章阐述了湖南省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现状及农产品区域品牌成长中金融支持情况,分析了农产品区域品牌成长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湖南省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金融支持措施。政府要引导和规范农村金融,进行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系统化和整合化运作;多元化解决农村金融结构供给性矛盾,将专项资金与分类指导相结合;促进产业融合,支持农业科技进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和风险保障机制,加大宣传力度。
【关键词】 农产品;区域品牌;现状;金融支持;湖南省
建设农产品区域品牌和推进农业品牌化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促进三产融合的重要举措之一。2007 年农业部首发农产品区域品牌信息化宣传系统,2015年7月湖南省农产品品牌促进会在长沙成立,2016年举办首届湖南十大农业品牌评选,2017年省委、省政府更是提出实施“品牌强农”战略,2月份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湘政办发〔2017〕2号)。2018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农业“百千万”工程,促进产业兴旺的意见》(湘政发
〔2018〕3号)……以上种种都表明,区域品牌战略是推动地方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区域发展实现由弱转强及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行性发展思路,也是产业内企业抱团发展的重要途径。
农产品区域品牌是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基于某一行政或经济中心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地域特色和区域文化,进行系统化、整体化的品牌规划运作,主要通过政府行政推动、龙头企业带动、农户产业链接,为同行业农业生产经营者所公用的公共品牌,体现了消费者对农产品生产区域形象的认知。农产品区域品牌不仅仅包含地理标志,绿色食品标志、无公害产品标志以及有机食品标志等,也包含省市驰名商标、老字号等。[1]
实施农产品区域品牌,一是提高品牌辨识力,便于消费者识别区分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需求。农产品属于同质化程度高且质量难识别的产品,有了区域品牌标识,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二是实施资源共享,克服农业分散经营的规模、质量、标准上的缺陷,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分散经营既不利于技术创新,也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单个农户信息落后会造成盲目生产;三是有利于农业产业升级和创新,是产业化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改变农产品产业链条短、规模小的现状,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从追求数量向质量和效益兼顾转变;四是农产品区域品牌与区域品牌与区域形象互为因果、互相带动、互相背书。五是增加农民收入、推动新农村建设和扶贫攻坚。
总之,建设农产品区域品牌,既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促进三产融合的重要举措之一,又是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推进农村扶贫攻坚的现实需要。
一、湖南省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现状
湖南省一直是农业产量大省尤其是主要粮食大省,农耕文化深厚且具资源禀赋优势,属农业发展重地,农产品资源和品种丰富、特色明显,农产品关联企业众多。
总体区域规划方面,湖南省已初步形成了洞庭湖粮食生态经济区、长株潭“两型”都市农业区、湘南丘陵特色农业区、大湘西生态旅游农业区四个大区域。龙头企业方面,自湖南省实施“百企”、“百強”工程以来,截至2016年底,省级以上龙头企业649家,跻身全国七强,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全省两大“万亿”产业之一。农业示范区方面,通过“省市共建”项目,已有1个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市、24个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县。驰名商标和“三品一标”方面,截至2016年底,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67件,“中国名牌产品”41件,“湖南品牌农产品”97件。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总数达3065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730个、绿色食品1133个、有机食品158个、地理标志农产品44个。在湖南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以“龙头企业 + 农业基地 + 农户”为主的农业产业化模式。[2]
总体说来,湖南省对区域农产品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成果显著。如2013年实施“百企千社万户”、“百片千园万名”和“百城千镇万村”工程,2016年开展了首届十大农业区域公共品牌评选、十大农产品品牌等“三个一”评选。2017年湖南省安化黑茶、碣滩茶分别被评为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问题也客观存在,比如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农交会上,湖南省仅有华容芥菜、宁乡花猪以及怀化洪江的黔阳冰糖橙3个品牌获得全国“2017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称号,再如农业部地理标志数量占全国总量不足4%。就品牌而言,这与湖南农业大省、特色资源大省的地位显然不匹配,“湘”字号没有在省外享有应有的名气,在省外的推广和销售受到明显的限制。
二、湖南省农产品区域品牌成长中金融支持情况
金融支持在现代化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产业化和区域化中至关重要。农业生产和品牌培育离不开“地”、“人”、“钱”三大块。在钱上,长期以来,中央和地方对三农问题都高度关注,出台各种政策。2016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提出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大对“三农”发展的金融支持。就湖南省内而言,2013年发布《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2015年财政部农业部银监会发布《关于财政支持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的指导意见》和《湖南省农业“三项补贴”改革试点方案》,同年省财政厅、农委会、政府金融办公室发布《湖南省财政支持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18年湖南省农委会和财政厅发布《2018年国家示范农业产业强镇实施方案》。实施农业“三项补贴”和“财银保”试点,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也启动。重点支持农业县的优势和特色,如粮食主产县、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省内重点培育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规模养殖场,以点带面。
首先表现在国家宏观调控上,政策支持金融发放涉农贷款力度加大。从2015年4月起央行对农村金融机构如农信社、村镇银行等降1个百分点,对农业发展银行降低2个百分点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全面支持县域涉农贷款。[3]其次,涉农金融机构体系和范围不断扩大完善,金融创新明显。除了传统的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还有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组织作为主体的补充,加大了对农村金融的支持。早在2013年,农业银行就开展了三农金融事业部对接省内农业龙头企业。湖南省村镇银行推出如农户联保带块、流转权抵押贷款等各种贷款。在农业政策性保险推动下,湖南省农业保险品种与覆盖范围不断扩大。2014年推出了特色农业保险试点专项用于特色农业补贴。第三,农业财政投资规模加大,2010-2015年间支持了52大粮食主产县和717个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4]最后,政府放宽了对农产品市场的管制,并且从政策制度、财政补贴、法律保护、生产技术等方面为农业企业提供了更多更广泛的支持。
以怀化市为例,十二五期间,怀化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全市金融支农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鼓励开展形式多样的金融服务活动。如新晃县创建农村支付环境示范县;辰溪县成立全省首家小额贷款公司的同时创造性地组建农村金融服务中心;麻阳县成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并试点建立村民贷款管理委员会协助金融机构评级授信和贷款管理,制定金融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园方案;沅陵县成立“微小经济体信贷服务中心”,开展“贷款下乡行”活动。
三、湖南省农产品区域品牌成长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1、信贷供给与“三农”融资需求不匹配
一是因为农业生产期限长,且受季节性影响资金需求,农业加工业与其他工业相比还需要原材料的大量原始投入,因此整个农业资金需求呈现“短、急、频”的特征,而银行多以一年期以内的短期信贷为主,申请难周期长,难以满足现代农业长期资金需求;二是政策性金融机构贷款对申请人的法人限制、贷款范围等门槛太高,政策和手续复杂,计划死板,缺乏过程贷款。农村资金互助注册门槛过高,营业场所很难满足要求。
2、金融信贷品质单一,农业金融风险保障不足
农村金融主体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的产品开发不足热情不高,品种和方式都比较单一,与农村农业贷款相关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抵押贷款缺乏,涉农信用担保不完善,保险品种少,保险覆盖面低。2013年湖南统计数据显示,金融机构用于农林牧渔业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仅为3.1%,遠低于其在经济总量的比重(12.6%)。针对农业科技园或者合作社的金融产品仍不足,一方面表现在只注重引进外面的大公司而忽视本地企业融资需求,二是各自为政,没有通过园区融资中心或平台区域协调共同发力。
3、不同主管部门由于“三叉路口”性质出现多头领导、政策不协调
财政税收政策、农业科技发展政策、知识产权和金融财税政策不能互相配合。宏观金融政策上“抓大放小”重工轻农,与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战略矛盾。毕竟龙头企业占极少数,大部分还是散兵作战的本土小企业和小农户。再加上农业生产周期长且风险高、回收期长,随着政府对金融市场的清理整顿以及一系列融资限制和约束,农村金融业务由于管理成本和风险双高,导致审贷更加严格,也影响了农业企业的融资和资本运营,形成对农业区域品牌化发展的约束。
4、农村金融信用体系不完善,金融服务缺位
一方面农村银行网点设置少而不平衡,与需求不符。在国有商业银行的战略调整下,商业银行大量撤并网点并淡出农村市场。农业发展银行偏向政策政府贷款,农村金融改革后建立的村镇银行、小额信贷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由于政策优惠少盈利不足。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意识相比城市更为淡薄,不了解涉农信贷,农民对电子银行、手机和网上支付等服务模式不熟悉更不会操作。
5、农村资金多向分流、支农资金被挤占挪用
很多农村金融机构更多的是将农村吸收的资金转投发达地区,成为抽水机而不是输血机。
总之,湖南作为农业大省,依然存在着农业融资比例低、金融产品不足创新不够、农产品保鲜缺失等问题。改进金融支持机制非常必要。
四、推进湖南省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金融支持措施
1、政府引导和规范农村金融,进行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系统化和整合化运作
农村农产品区域化品牌运作,是集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资源开发和文化传承、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扶贫于一体的综合性系统,需要政府、金融机构、龙头企业及行业组织、农业科研部门以及农户共同努力。为了提高农产品的区域化和科技含量,促进农业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金融支持势在加强力度。在政府的上层规划和引导上,可以加大对区域特色或优势农产品的财政资金投入,通过设立区域品牌贷款风险补偿、农村创业奖励、科技技术推广基金或补贴等进行政策引导。由于区域品牌下的“龙头企业+农业基地或农业合作社+农户”形式,既有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基地对资金的需求,也有单个农户的小额信贷需求,促进前者的比重不断上升。强化政府的统筹安排,保证支农资金到位。
2、多元化解决农村金融结构供给性矛盾,将专项资金与分类指导相结合
区域品牌发展到一定阶段会遇到资金上的诸多问题,建立农产品区域品牌的信息建设、技术支持、品牌运作等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除了政府拓宽融资渠道,有条件的可以在各方面给予支持上市外,还应结合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和解决金融体系自身结构性矛盾,通过创新金融制度、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创新产品和方式,推进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创新。在方法和手段上,对授信审批、抵押担保、业务流程等,特别是在专项贷款审批、再贷款运用、民族扶持优惠政策执行等多个方面,允许农村金融机构根据当地实际,对政策适用范围、主体资格认定、操作方式等实行一定的自治,适当突破制度障碍。
3、促进产业融合,支持农业科技进步
积极配合政府产业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进行财政帮扶和金融优惠,特别是向区域内的龙头企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倾斜,做优产业结构,推动三产融合农业供给侧改革,夯实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农业的现代化和区域化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的进步,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对农村科技项目实行政策倾斜,加大农业科技和教育投入力度,确保对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引导倾向。农业科技需要加大投入力度、优化投入结构、合理经费支出,保证农业科技和教育资金的刚性供给,提高成果转化率和科研水平。[5]
4、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和风险保障机制,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发展各农村金融机构,强化其支农力度和范围。采取政府财政出资成立担保公司或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政府保险公司承保等多种方式,构建金融服务“走出去”企业的风险分担机制。建立风险分散机制和扩大政策性保险覆盖,加大信息采集建立农村信用体系,建立区域品牌征信体系和金融信息交流机制,加强在培育征信市场发展、信用评级体系、违约企业披露、保护合法权益等方面的沟通合作。完善抵押担保方式,增加农业保险品种、完善专项风险补偿机制,增加对区域内的特色和优势农产品进行保险和保费补贴,小额保险与农业再保险体系结合。加大金融知识宣传工作,改善农村信贷环境。创新金融服务方式,立足地方和区域特色,加快物理网点、自助银行、互联网金融等渠道体系,应设立金融服务站,开展多种金融知识宣传,做好便民金融服务,改善农村金融环境。[6]
总之,目前农产品品牌营销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加大对农产品品牌的金融扶持和保护力度、营造农业银行与农村产业的双赢局面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建立农产品区域品牌,实现建设美丽乡村、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肖蓉. 区域品牌的形成机理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15(17)19-20.
[2] 湖南三农网.喜迎十九大砥砺奋进的五年——湖南三农工作成就新闻发布会召开[EB/OL].http://www.hnagri.gov.cn/web/hnagrizw/9726/10014/content_279334.html.2017-09-29.
[3] 李飘.论湖南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建设中政府的作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7)86-87.
[4] 黄沙云,旷可文,杨俊.湖南省县域金融对“三农”支持的研究——以长沙县为例[J].时代金融(下旬),2015(10)50-51.
[5] 刘琦. 湖南省农业科技进步的金融支持研究[J].新经济,2016.6.54-55.
[6] 高晓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研究[J].吉林金融研究,2016(8)17-21.
【作者简介】
肖 蓉(1984.09—)女,汉族,江西遂川人,硕士研究生,怀化学院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杨小燕,博士研究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经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