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发超 刘浩然 林彩云 刘丽惠
摘 要:以2001—2017年CSSCI数据库中农村征地研究主题的610篇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 V中的连接点强度、热点词聚类与突现等分析方法,对中国内地农村征地研究的知识图谱结构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出农村征地研究的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和核心关键词等知识图谱。结果表明:1.农村征地研究自2001年后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文献数量呈激增趋势;研究阶段的演化分为初始—繁荣—深入三个时期。2.农村征地研究的核心机构之间联系不紧密,同领域的作者合作也不多,没有形成该领域学术研究共同体。3.农村征地研究主要围绕失地农民、利益博弈、城镇化和土地制度等4个主题展开,各主题互相交融;研究前沿指向于高突变度的关键词如城镇化、社会保障、土地征用、公共利益和失地农民及其就业问题。未来时期内,内地农村征地研究要重视农户主体行为特征与农村征地的互动关系,研制适应不同农户行为特征的内地农村征地模式最优组配方案;加强农村征地生态价格补偿机制研究;应强调多学科整合,以土地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与生态学多学科的理论为支撑,构建国内农村征地的研究理论方法体系。
关键词:农村征地;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
作者简介:梁发超,华侨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发展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土地资源与城市管理。刘浩然、林彩云、刘丽惠,华侨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土地行政与城市公共治理。(福建 泉州 36202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乡村振兴进程中农村宅基地退出的模式选择及政策优化研究:基于农户行为视角”;华侨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育计划资助项目(1611312014)。
中图分类号:F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19)01-0063-12
一 引 言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内地进行了分税制改革和房地产行业体制改革,出让土地成为地方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形成了土地财政,而因征收农村土地滋生的政府腐败问题日益备受关注。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规模农地非农化征用,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和农民发展方式的深度转型,同时也衍生出一些因违规征地而造成农村冲突性事件等社会问题,由此使得农村征地问题成为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发现,农村征地是我国土地制度特定的概念,很少出现在国外文献中。西方发达国家的土地制度建立在物权法基础上,市场体系相对完善,关于农村住房发展 Marcouiller D W,Lapping M B, Fumseth O J.Rural Housing,Exurbanization and Amenity-driven Development:Contrasting the “Haves” and the “Have Nots”.Regional Science,2011,(5),pp.1016-1017.Carolade G,Femke B C,Daalhuizen,Frank van Dam,et al.Once an outsider,always,an outsider?The accessibility of the Dutch rural housing market among locals and non-locals.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12,28(3),pp.302-313.、土地產权流转交易Macmillan D C.An Economic Case for Land Reform.Land Use Policy, 2000,17(l),pp.49-57.Anka L,Miran F,Franc L,et al.Modelling the rural land transaction procedure.Land Use Policy,2008,(25),pp.123-125.和土地发展权转移的研究与应用MD Kaplowitz,P Machemer, R Pruetz. Planners experiences in managing growth using transferable development rights (TDR) in the United States.Land Use Policy,2008,25(3),pp.378-387.R Henger,K Bizer.Tradable planning permits for land-use control in Germany.Land Use Policy,2010,27.(3),pp.843-852.对我国农村征地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虽然国内该领域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但是综述类文章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满意度及其福利变化陈莹:《农地转用过程中农民的认知与福利变化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7年第5期,第11—21页。、征地过程中利益相关者博弈谭术魁、涂姗:《征地冲突中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分析——以地方政府与失地农民为例》,《中国土地科学》2009年第11期,第27—31页。、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和方向钱忠好、曲福田:《中国土地征用制度:反思与改革》,《中国土地科学》2004年第5期,第5—11页。贺雪峰:《农民利益、耕地保护与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第1—5页。等问题。尽管学者对农村征地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展望马晓茗、张安录、高艳梅:《征地补偿研究述评》,《生态经济》2010年第6期,第152—155页。冯耀云:《成因、策略与理论取向:农村征地冲突问题研究述评》,《社会发展研究》2016年第1期,第219—232页。,但大多建立在对大量文献归纳分析基础之上,且文献选择与分类、热点分析和未来研究趋势判断等存在较大的主观性,缺乏大样本的计量分析,导致无法形成对农村征地领域研究热点及演化路径的完整理解。鉴于此,本文选取CSSCI中2001—2017年“农村征地”领域的610篇学术期刊为数据样本,运用CiteSpace V信息可视化软件作为分析工具,并结合常规统计方法,对内地农村征地研究进展进行定量分析,并绘制出农村征地研究的知识图谱,从而更加客观、直观地展示该领域的研究态势与发展趋势,以期为中国农村征地领域的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的挖掘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
二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为保证农村征地研究的科学性及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本文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 CSSCI),CSSCI收录期刊相较于其他期刊文献质量较高,把它作为研究对象更具说服力。检索条件以 “主题=‘农村并含‘征地”进行检索,文献类别中期刊的检索条件均为“精确”,文献检索时间设置为2001—2017年。结果显示623篇,剔除征稿通知、会议、成果介绍、报纸报道等与研究主题不相关的文献,最后得到有效数据610篇,以此作为本文的样本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检索时间为2018年1月12日。
(二)研究方法及数据处理
CiteSpace是美国德雷赛尔大学陈超美博士开发的引文网络可视化工具,通过对研究术语的算法运算,绘制关键词图谱和时区视图,实现研究热点、前沿趋势的可视化,动态识别关键词聚类、关键节点和研究热点苏楠、罗中枢:《国内行政管理研究的知识图谱与热点主题——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实证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13第4期,第25—29页。。本研究借助可视化工具CiteSpace V软件,利用其关键词共现分析、机构分析和强大的可视化功能,直观地显示中国内地农村征地研究的热点领域及发展趋势。具体操作流程是,首先利用CSSCI数据库自带的数据分析功能(refworks),对检索到的数据资料进行格式转化并导出CiteSpace能够识别的数据格式;然后通过CiteSpace分析软件对作者和机构共现、关键词共现等进行技术处理,分别绘制科学知识图谱探寻农村征地领域的热点主题和演进路径;最后与专家讨论研究结论,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三 统计与分析
(一)载文量分析
发文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科学知识量的变化及某一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2001—2017年农村征地领域研究文献的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2001到2017年内地农村征地领域研究发文量在总体上呈波动上涨的趋势。数据显示,2008年是发文量最多的一年,共有65篇文章。结合内地现实情况发现,在2008年到2009年前后,因农村征地引发的冲突性事件开始发生,农村征地问题成为了社会上的热点话题,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而在随后的2010到2014年,研究进入了平稳增长期,农村征地研究热度不减。2015年后,受宏观经济调控和国家房地产政策变化的影响,政府对土地财政依赖性减弱,农村征地案例减少,学者对该研究领域热度逐渐平缓并不断地深入。
(二)主要研究机构
通过文献统计分析功能,分别列出农村征地研究发文量排名前10位的机构和作者(表1、表2)。表1分析可知,首先主要研究力量都是来自于人文社科专业较强的高校,其中中国人民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发文量最高,都达到30篇,占总发文量的9.8%。其次,发文量排名前10位的核心机构分布在华北、华中、华东和西南地区。鉴于高校学者一般都会选择高校所在地的附近地区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由此可见,农村征地问题在中国影响较大,基本覆盖了全国的各个地区。最后,结果显示东部地区机构的发文量远远领先于西部的机构,从侧面可以推断出,东部地区农村征地冲突问题较西部地区激烈。
基于CiteSpace V可视化分析软件,本文对内地农村征地研究样本文献进行作者和机构的共现图谱分析,结合表2和圖2可知,首先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和东南大学法学院的节点较大,分别属于两个机构的贺雪峰和彭小霞两位教授为该领域的最高产作者,发文量达到9篇。其次在前10位高产作者中,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公共管理系的郁建兴教授最早关注农村征地研究,首篇文章发表于2003年。最后,由图2可以清晰的看出,内地农村征地研究的核心机构所占比例较低,研究机构成零散分布,机构之间联系不紧密,同领域的作者合作也不多,没有形成该领域学术研究共同体,不利于展开深度研究。
(三)关键词的知识图谱分析
1.研究热点主题
基于CiteSpace V可视化分析软件,本文对内地农村征地研究样本文献进行关键词(Keyword)共现的图谱分析,生成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图3),并将结果进行知识网络聚类分析(图4)。
2001年到2017年我国内地农村征地研究中热点关键词的节点与联系如图3所示,共得到116个节点(N=116),彼此之间有153条联系(E=153)。节点半径越大表示其出现频率越高,紫色外圈标记的节点具有较高中心性、是知识网络中较重要的节点范帅邦、郭琪、贺灿飞:《西方经济地理学的政策研究综述——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经济地理》2015年第5期,第15—24页。。可以发现,内地农村征地研究的主题主要以围绕“失地农民”为中心的土地征收、城镇化、征地制度、征地补偿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展开。通过关键词统计功能,得出高频关键词如表3。
对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进行聚类分析(图4),共得出11处聚类。结合表3,归纳出农村征地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如下:
(1)围绕以失地农民为中心的热点主题
该类热点包含聚类#2和#4。该网络主题研究的覆盖面也最广,与其他主题相互交融,包括对失地农民的征地安置、就业、基本生活的保障研究,以及对土地发展权和农地产权等农民权益保障机制的探讨。由于我国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土地被大规模征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地方政府重点关注如何保障失地农民生活水平,导致其成为该研究主题的最大节点。由于农村土地产权模糊,操作不规范,越来越多的被征地农民出现失地、失业和缺少保障的问题朱明芬:《浙江失地农民利益保障现状调查及对策》,《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3期,第65—70页。。在此基础上,学者建立了被征地农民由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向制度化政治参与转向的路径彭小霞:《被征地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特征、成因与制度化转向》,《求实》2014年第3期,第84—88页。,并探索了土地养老保障、社会养老保障与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的共时关联性,以及城市化、征地补偿安置与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的历时关联性柴毅、郭旸:《城市旅游土地利用效率的因素分析——基于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第91—101页。等问题。可以发现,在该主题的研究领域,学者们多从宏观的制度入手,忽视了微观层面农民个体的文化、情感、伦理、意识等需求。因此,将需要建立基础性共识来认识目前新时期下失地农民的身份特征。
(2)围绕以土地制度为中心的热点主题
该类热点包含聚类#0、#1、#3、#8、#9、#10,主要关注的有“征地补偿标准”“征地制度”和“土地承包制度”等方面。一直以来国内征地制度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公共利益界定不清,征地补偿标准过低,征地程序不完善,集体土地产权残缺,农地征收的相关法律体系不完备等,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多数学者从不同的层面讨论了土地级差收益的性质、土地利益分配的原则和农村土地征收制度发展困境、现状和需求等问题,结合当前土地征收试点分析,提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钱忠好:《土地征用:均衡与非均衡——对现行中国土地征用制度的经济分析》,《管理世界》2004年第12期,第50—59页。贺雪峰:《农民利益、耕地保护与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第1—5页。李红娟:《我国农村土地征收法律制度改革的问题与对策》,《管理现代化》2014年第1期,第48—50页。。另外在土地征收补偿实践中,重点要解决被补偿主体模糊、补偿范围偏窄、补偿标准偏低、补偿方式单一和补偿实现困难等问题,其次有关征地补偿标准的制度设计也要考虑农户的补偿满意度王兴运:《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研究》,《中国法学》2005年第3期,第135—143页。王修达:《征地补偿安置中的寡与不均》,《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2期,第18—28页。彭小霞:《农村征地补偿制度:从生存权到发展权》,《开放导报》2015年第3期,第76—80页。。而土地承包制度更是学者关注的焦点,在实践中贯彻落实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政策存在多方面的阻碍。“长久不变”政策的模糊性以及实现形式的不确定性限制了其贯彻落实和政策目标的实现崔红志:《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内涵、挑战与建议》,《农村经济》2016年第10期,第3—9页。。并且面临着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成员权意识薄弱,具体可供操作的政策规定缺失,法律滞后及法律规定之间的不一致等方面的挑战刘灵辉:《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政策的模糊性与实现形式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第107—116頁。。结合实际经验可知,国内征地补偿制度长期存在低效率的现象,如何运用多学科理论来阐释国内征地补偿制度产生路径依赖的原因,从而进行创新性路径改革是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重点。
(3)围绕以利益博弈为中心的热点主题
该类热点为图中聚类#5和#6,主题是研究土地征收背后的各参与者的利益博弈关系,着重研究“利益主体”“集体行动”“征地拆迁”和“阶层关系”。国内因征地引发的暴力事件层出不穷,此类现象在城市边缘区尤为明显,大多数征地冲突事件都是利益问题。在农地非农化收益分配中,相关利益主体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本届地方政府与下届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与农村集体组织、地方政府与土地开发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等,他们围绕收益分配采取不同的对策进行利益博弈丁同民:《我国农地非农化收益分配中的博弈分析》,《河南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第71—77页。。征地拆迁中的冲突来源于利益博弈空间与具体政策实施和操作过程,而非根本的征地拆迁制度及其补偿制度杨华:《农村征地拆迁中的利益博弈:空间、主体与策略》,《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第39—49页。。在多元主体参与的博弈中,为实现各自利益最大化,所有权主体代表往往利用掌握的权力与能够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资本主体相互交融、妥协,侵害广大农民合法的土地财产权利李增元、周平平:《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土地腐败及其逻辑机理》,《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第13—22页。。可见,现阶段国内征地各主体博弈的后果往往产生冲突,而学者完全把利益作为各方冲突的焦点,忽视了冲突的性质既有“利益性”也有“价值性”,其文化价值趋向方面有待研究。
(4)围绕以城镇化为中心的热点主题
该类热点为图中聚类#7,主题是以城镇化为背景来探究具体问题,如“土地权益”“市场机制”“补偿机制”和城镇化相关问题的影响因素。统计数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7.35%》,央视网,http://news.cctv.com/2017/01/20/ARTIVcJXqadCYehsmAhO
4xeL170120.shtml,(2017-01-20),[2018-9-15]。显示,2016年城镇常住人口为79298万人,乡村常住人口为58973万人,城镇常住人口比重为57.35%,城镇常住人口增加8116万人。城镇化作为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国内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但是,城市空间结构逐渐形成了“摊大饼式”贺雪峰:《论摊大饼式的城市化》,《社会科学家》2017年第8期,第8—13页。扩张,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问题。李凤梅认为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必须统筹规划、集约用地,必须规范政府的供地行为,必须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李凤梅:《民族地区农地保护与城镇化协调发展问题探讨》,《广西民族研究》2010年第1期,第151—158页。。姚水安认为实现土地收益由“补偿”向“分享”转变是土地收益均衡化及城镇化可持续进行的重要路径姚水安:《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收益由“补偿”到“分享”转变探析》,《理论探讨》2014年第3期,第103—106页。。黄宇虹考察了土地出租与征地对农业家庭城镇化的影响,证实了通过土地有序流转可以促进农业人口市民化的预期黄宇虹、樊纲治:《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新型城镇化——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的证据》,《农业技术经济》2017年第6期,第52—64页。。当下中国内地农村的征地问题是受到了“现代化进程”和“市场化改革”这两个时代要素的深刻影响,学者多数将城镇化作为背景对征地问题进行讨论。笔者认为回归城镇化的本质,思考农民的城镇化和土地的城镇化是否同步是很必要的。
2.发展路径及研究前沿
为了更好地总结农村征地研究演化路径和研究热点,本文对关键词共现网络进行时区分析和突变检验(图5)。时区视图有两种作用:一是显示研究领域的文献增长情况,某一时区的文献越多,说明这一时间段的研究成果越多,属于该研究领域的繁荣时期,反之则是低谷时期;二是通过各时间段的连线,可以准确地看出各时间段研究主题的承接关系。图中颜色越深的区域说明围绕该关键词开展的研究越活跃,属于该领域的研究前沿。
結合图5和表4,本文将农村征地领域的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
(1)农村征地研究的初始发展阶段(2001—2002年)
2000年以来,征地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开始全面爆发,尤其集中在补偿安置方面由此引发一系列冲突事件,被征地农民权益严重受损,影响十分恶劣。中央为了进一步加强征地管理,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着手对征地制度进行调整。由此,国内学界开始了对农村征地的研究,这个时间段文献成果较少,关注主题以土地补偿费为核心。学者运用的研究方法也较为单一,多为概念阐述性论文,并初步提出了土地征收的问题及其宏观上的对策。
(2)农村征地研究的繁荣阶段(2003—2008年)
随着房地产业的超速发展,在这一阶段内地农村征地的规模开始扩大,城市边缘区大量优质耕地被征收,征地过程中相关主体间的利益冲突凸显,多地引发群体性暴力事件。学者们开始拓宽视野,从法学、社会学、经济学和行政学等角度关注该领域周大鸣、高崇:《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研究——广州南景村50年的变迁》,《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4期,第99—108页。刘永湘、任啸:《农村集体土地自发入市及制度创新》,《中国土地科学》2003年第3期,第24—28页。万朝林:《失地农民权益流失与保障》,《经济体制改革》2003年第6期,第73—76页。罗丹、严瑞珍、陈洁:《不同农村土地非农化模式的利益分配机制比较研究》,《管理世界》2004年第9期,第87—96页。钱忠好:《土地征用:均衡与非均衡——对现行中国土地征用制度的经济分析》,《管理世界》2004年第12期,第50—59页。张曙光:《城市化背景下土地产权的实施和保护》,《管理世界》2007年第12期,第31—47页。高延娜、朱道林:《农村土地征收补偿的阶段特征分析——以天津市为例》,《资源科学》2008年第7期,第1024—1031页。。这一阶段出现大量热点主题,如上阶段的土地补偿费问题得到持续的关注。从2003年开始,学者们开始关注农村征地的主要参与群体即“失地农民”,突变率达3.37,相关文献成果达到90篇,表示该关键词迅速成为研究热点。当时大量学者探讨失地农民的补偿和权益保障等问题,包括如何妥善安置失地农民问题。2004年,关键词“就业”和“土地征用”的突变强度达到4.06和3.91,因为二者关联性很强,学术界将二者进行了综合研究,获得了显著的成果,文献总数为37篇。2006年,“社会保障”一词突变强度达5.19,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开始进入了系统的研究。同时“公共利益”也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因为公共利益的界定不清,导致大量的征地冲突事件的产生,对公共利益界定的文章大量涌现。最后,农地产权、集体行动和博弈等也是这个时间段的研究重点。由此可以看出,这个时间段农村征地领域研究的特点是:热点主题急速增多,主题间关联性高,但是研究主体和研究方法较单一。
(3)农村征地研究的深入阶段(2009—2017年)
由图5可知, 2009年 “城镇化”节点颜色较深,突变强度达到5.23,是目前国内该领域研究的前沿。在城市化进程加速和社会全面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孤立的宏观制度研究已经无法解决征地中的现实问题。征地过程中农民参与程度低、征收土地补偿政策不能有效落实、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缺失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开始浮现。至此,该领域学者结合城镇化,将关注视角从宏观层面的制度改革转向中微观层面的具体政策制定、评估和绩效评估管理等。研究主体的覆盖范围也比较全面,开始对地方政府、开发商等参与利益博弈的各方主体进行深入的研究。关注的焦点聚集到集体建设用地、社会冲突、创新、征地拆迁、阶层分化、宅基地和农民市民化等具体领域蒿婉姝、吴克宁、李晓白、赵华甫、黄勤:《农村征地过程中的阶层冲突研究——以龙泉市土地纠纷为例》,《中国土地科学》2008年第8期,第49—53页。袁枫朝、燕新程:《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之三方博弈分析——基于地方政府、农村集体组织与用地企业的角度》,《中国土地科学》2009年第2期,第58—63页。刘灵辉、陈银蓉、成楠:《土地征收对承包权的影响与补偿研究》,《资源科学》2011年第2期,第315—321页。刘永强、苏昌贵、龙花楼、侯学钢:《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中国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研究》,《经济地理》2013年第10期,第138—144页。柴铎、董藩:《美国土地发展权制度对中国征地补偿改革的启示——基于福利经济学的研究》,《经济地理》2014年第2期,第148—153页。王良健、陈小文、刘畅、张特、周志武、朱石牛:《基于农户调查的当前农村土地征收易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14年第11期,第19—29页。杨华:《征地拆迁对农村阶层分化的影响——基于湖北省荆门市城郊农村的调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第114—120页。黄振香、赖永波:《基于Fuzzy—Ahp模型的农地流转金融支持绩效评价》,《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第61—74页。乔蕻强、陈英:《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征地补偿农户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1期,第25—30页。黄思琴、陈英、张仁陟、吴玮、魏晨:《农户土地价值观分化对农地非农化意愿的影响研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年29第8期,第39—45页。。
四 结论与研究展望
(一)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 V,通过绘制内地农村征地研究的知识图谱,归纳分析出农村征地研究的热点领域及发展趋势。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自2001年,农村征地研究开始被学术界关注,发文数量与社会现实发展密切相关;2008年始,多地出现农村征地引发的冲突性事件,农村征地问题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贺雪峰、彭小霞和杜伟等学者是国内农村征地研究领域的高产作者,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北和華中等文科较强的研究机构,而研究机构之间联系不紧密,同领域的作者合作较少,没有形成该领域学术研究共同体。
2.内地农村征地研究的热点主题的特点呈现多样性,主要围绕失地农民、土地制度、利益博弈和城镇化等。失地农民主题包括对失地农民的征地安置、就业、基本生活的保障以及对农民权益保障机制的研究。可见,学者们无论是从揭示问题方面,还是在提出改革思路和政策主张方面,都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做出了极大的努力。而且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影响或上升为政策决策,对推动中国内地失地农民问题的顺利解决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土地制度主题主要关注征地补偿标准、征地程序和土地承包制度的研究,主要探求现行的土地制度在产权安排、市场形式、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和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利益博弈主题主要研究农村征地过程中参与者的利益博弈关系。关注该主题的学者认为征地拆迁过程必然会引发不同利益主体的博弈,在博弈过程中,各方在具体场域下依据自己的行为能力选择恰当的策略,并根据对方的选择而实施自己的策略,各利益相关方都极力追求自身效用函数的最大化,并由此引发征地冲突问题;城镇化主题主要是以城镇化为背景来探究具体的农村征地相关问题,而城镇化的本质问题、农民的城镇化和土地的城镇化是否同步等一系列问题依然值得深思。
3.内地农村征地研究演化规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为初始阶段、繁荣阶段和深入阶段。从高突变度的关键词分析发现,研究趋势指向于城镇化、社会保障、土地征用、公共利益和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明显可见其特点是研究紧跟现实需求,表现出了明显的国家政策导向,研究内容热点、主题的转换紧跟国家政策调整。初始阶段征地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开始全面爆发,学者研究方向主要以土地补偿费为核心,在宏观上提出农村征地策略;繁荣阶段城市边缘区大量优质耕地被征收,征地过程中相关主体间的利益冲突凸显,研究呈现学者从多角度考察,热点主题激增;在深入阶段城市化进程加快,之前的宏观制度研究已经无法有效解决征地中的现实问题,学者开始结合城镇化探求中微观层面的治理方法。
(二)研究不足
农村征地领域的研究经历了初始、繁荣和深入三个阶段,这个过程也是学者对征地问题研究逐步深入的过程。但是依然存在以下局限性:
1.研究视角方面,在可视化分析中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关于农村征地的研究大体上从社会稳定和经济利益两个角度出发,总体偏向于征地宏观政策研究,中微观层面的研究刚刚起步。缺少对被征地农户的行为特征、征地满意度和福利变化等微观机制的研究。
2.本文研究局限性在于文章仅以“主题=‘农村并含‘征地”检索数据源,但依然存在与此相近的研究主题及其他不同表述文献无法体现的问题,也是日后深入研究改进的方向。国内农村征地对补偿机制研究的文献虽然较多,但是着眼点主要在经济补偿和安置制度上,缺少对被征地农民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研究内容仍停留在“征地补偿标准”与“利益博弈”的阶段,对于具体“被征地农户的权益保护”虽有涉及,但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不够,缺乏系统而深入地分析。
3.在农村征地研究过程中,主要是对某个区域个案的实证应用性研究,缺乏对农村征地过程中利益主体的内在规律的研究,因此在指导实践过程中缺乏普适性的理论与方法。农村征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亟需经济、政治、管理、法律、社会、生态等学科知识来解决。而大多数学者多从某一个学科出发来研究农村征地问题,研究成果很难全面系统地解释其内在机理。
(三)研究展望
当前中国处于乡村振兴战略与城乡融合发展实施的关键时期,城乡土地利用、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重构与优化组合迅速,亟需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和政策体系。农村征地制度是农村土地制度体系的核心,其实施科学与否,既是有效破解城乡融合发展问题的前提,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因此,内地农村征地制度研究应立足于前人研究成果,结合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与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形式,从土地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融合的综合视角,在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不断进行完善。未来时期内,国内农村征地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推进:
1.在研究视角方面,要重视农户主体行为特征与农村征地的互动关系。改变传统农村征地研究只关注征地补偿标准是否科学合理的局限性,必须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综合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农户行为理论,从农村征地过程中的农户行为视角,建立农村征地的行为主体概念模型,剖析农村征地受偿主体农户的被征地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设计基于利益诉求差异的农村征地补偿模式体系,识别农户类型与农村征地补偿模式体系的匹配关系,研制适应不同农户行为特征的内地农村征地模式最优组配方案与政策优化包。
2.在研究内容方面,要加强农村征地生态价格补偿机制研究。针对内地现行农村征地生态价格补偿标准缺失、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侵害被征地地区和农民的生态利益问题,应该引入农村征地生态价格补偿立法,制定区域化征地生态补偿价格标准,构建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实现被征地农民的生态补偿,保护被征地地区的农村生态环境不受损害,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建设目标的要求。
3.在研究方法方面,农村征地是政府、农民、村集体、开发商等主体互动的复杂过程与现象,因此在研究中应强调多学科整合,以土地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与生态学多学科的理论为支撑,从土地管理学的视角分析农村征地的管理手段、方法和技术,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征地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的成本,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农村征地中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从生态学视角构建被征地农民的生态补偿机制,从而更加全面系统地认知农村征地问题,构建国内农村征地的研究理论方法体系。
Abstract: Based on 610 literatures on rural land expropriation in CSSCI database from 2001 to 2017, this paper visualizes the knowledge map structure of rural land expropriation research in Mainland China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connection point strength, hotspot word clustering and emergence in CiteSpace V, which is an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software, and draws out the authors, agencies and key words of rural land expropriation research.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Since 2001, the research on rural land expropriation in China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academic circles. The number of literature has been increasing rapidly. The evolution of the research stage is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 initial, prosperity and in-depth. (2) The core institutions of rural land expropriation research are not closely related to each other, nor do they have much cooperation with the authors in this field, and academic research community has not been formed in this field in China. (3)The research on rural land expropriation in China mainly focuses on four themes: land-lost farmers, interest game, urbanization and land system, which are intermingled with each other. The research front points to the key words with high degree of mutation, such as urbanization, social security, land expropriation, public interests and land-lost farmers and their employment problems. In the future, the domestic research on rural land expropriatio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of farmers and rural land expropriation, develop the optimal combination scheme of land expropriation mode to adapt to the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farmers in China,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n the compensation mechanism of ecological price for land expropriation in rural areas, emphasize the integration of multi-disciplines and construct the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system of rural land expropria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land management, economics, law, sociology and ecology.
Keywords: rural land expropriation; CiteSpace; knowledge atlas; visual analysis
【責任编辑 吴应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