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湘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问月》
月亮的柔美与纯情,月亮的半弯与圆满,给了古今人许多的情感慰藉。在我们的国度,一年安排了三个与月亮有关的全民节日,元宵、乞巧、中秋,分布在春、夏、秋三季,其中有两个与圆月有关,一个与新月有关。元宵与中秋都有赏月的主题,圆圆的月亮,带给人们的不仅有心灵慰藉,还有情感升华。
月神之问
对月亮的神往,催生了月亮神话,许多民族都有月神信仰,古代中国也不例外。
千年流传的月神,也许常驻妇孺心里的,是奔月的嫦娥。据《山海经》所述传说,帝俊有妻名常曦,生月十二,是为月之神。可又有神话说嫦娥是尧帝女,羿之妻,本名姮娥。在有她奔月的传说后,与更古老的常曦混同,才被称为嫦娥。
嫦娥奔月的传说,据《淮南子》说,羿到西王母处求取长生不死之药,嫦娥先吃了,结果逃到月亮里变作一只蟾蜍,成为月精。这个说法更早来自《归藏》:“昔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
唐宋时代的诗人们,常常写到月里嫦娥。如唐代孙蜀有中秋诗曰:
不那此身偏爱月,等闲看月即更深。
仙翁每被嫦娥使,一度逢圆一度吟。
月亮一圆,就想起了嫦娥。又有宋代陈远诗曰:
世间八月十五夜,何处楼台得月多。
不及吴江桥上望,水晶宫里揖嫦娥。
中秋佳节揖拜嫦娥,也是赏月的一个理由。
甚至还有诗人将心比心,开始为嫦娥抱屈,如唐李商隐《嫦娥》诗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又如宋人晏殊《中秋月》诗说:“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月圆之时,想到嫦娥那样孤寂,又多了一个浇酒的由头。
月在中秋明,中秋之乐在乐月,到今天依然还是以明月为中心,嫦娥却在不知不觉中渐渐隐没。
舞马月下
中秋之夜赏月,在唐代已成风气,虽然没有名副其实的中秋节。
唐人爱中秋月色,可举两诗为证。一为司空图的《中秋》诗:“闻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
一为曹松的《中秋对月》:“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中秋不见月,当然是件很遗憾的事,《隋唐佳话》说:“李愬隐首阳山,中秋夕与友人携酒望月。恕曰:‘若无明月,岂不愁杀人也!”
唐人中秋为节,有人说与唐玄宗有关。
依《旧唐书》和《唐会典》的记载,“开元十七年八月五日,右丞相薛曜、左丞相张说等上奏,请以是日为千秋节,著之甲令,布于天下”,定每逢此日,朝野同欢,“天下诸州咸令宴乐,休假三日”。虽是天下同乐,可玄宗生日是八月初五,月亮并未出来,与中秋无涉。这千秋节后来又改为天长节,千秋万岁,天长地久,都是一回事,也还都不是月亮节。
到安史之乱发生,玄宗不得不退位,肃宗李亨登基。肃宗的生日是九月三日,晚玄宗太上皇近一月,两节靠得很近,朝廷设计用居中的八月十五庆生,仍称天长节。到代宗、德宗时,也都延续了八月十五慶天长节的传统,中唐以后不再有什么庆祝活动,这个为帝王庆生的节日逐渐淡出。
八月十五为皇上庆生之日,唐时宫中有一款特别的游艺,叫作“蹀马之戏”,就是马舞。这马舞是玄宗时最先舞起来的,让舞马口衔酒杯,跪拜在地,向皇上祝寿,然后随着鼓乐节奏起舞,踢踢踏踏,好不快活。
马舞在兴庆宫的勤政、花萼两楼下举行,舞马在《倾杯乐》的节拍中起舞,纵横应节,起伏有序,时而跃上板台旋转如飞。唐人张说有六首《舞马词》描写盛况,其一曰:“彩旄八佾成行,时龙五色因方。屈膝衔杯赴节,倾心献寿无疆。”
宋人《负暄杂录》说唐中宗时还有舞马之戏,“蹀马之戏,皆五色彩丝金具装于鞍上,加麟首凤翅,乐作,马皆随音蹀足遇作‘饮酒乐者,以口衔杯,卧而复起”。舞马还有盛装打扮,一定非常耀眼。在西安何家村出土过唐代舞马衔杯银壶,看到银壶上的舞马图像,感觉文献上的记述非常可信。
玩月中秋
皇上玩皇上的舞马,中秋时文人们更喜欢月亮山水。
唐代刘禹锡有两首写八月十五的玩月诗,一曰“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一曰“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将太平理想、亲情友爱寄予月光,是完全不同于皇宫自得其乐的人伦情怀。
随着唐王朝的衰落,后来天长节不见了,不过八月十五半秋之日,却演变成了一个与皇上无关的民俗节日,这是真正的中秋节。
到北宋时,中秋节便与春节一样,在民间成为很受重视的节日。
有人说大宋市民将中秋节变成了全民的狂欢节,白天有相扑、游泳、登山、拔河、击鞠等,月夜以玩月为事。宋代罗烨的《新编醉翁谈录》说,“京师赏月之余,异于他郡。倾城人家,不以贫富,能自行者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于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赏月,拜月,将自己的心事寄予月中。
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明确提到中秋节,他这样写道:“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阒,至于通晓。”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也记述说:“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
苏东坡在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之时作《水调歌头》,抒发思亲之情,铸就千古名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端起酒来,敬一回江中之月,只是思亲,这些句子也就成了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