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广龙 王晓月 周凌蕾 陈宏强
【摘要】专业思想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院校生物类专业生源質量较好,但由于投入时间长、研究性较强、就业口径窄等因素,存在一定数量的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容易出现学习动力不足、优秀生源“外流”、创新意识不够、学业与择业不相关等问题。做好生物类学生专业思想教育,需要从帮助树立正确的专业观、专业兴趣培养途径选择、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建立科学合理的机制体制等四个方面着手考虑。
【关键词】农业院校 生物类专业 专业思想教育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3-0187-02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教育的高端和龙头,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乎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1]。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承担着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崇高使命。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家庭环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学习的动力。研究发现,投入时间短、研究门槛低、利益回报高的“热门”专业,学生专业思想普遍趋于稳定;而投入时间长、研究性较强、就业口径窄的专业,学生专业思想容易出现不稳定性[2]。生物类专业作为新时期众多农业院校的优势和特色学科[3][4][5],其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农业院校的整体办学质量和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近年来,随着生物学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影响力的不断提升,生物类专业已成为我国高考的热门专业,尤其对农业院校而言,生物类专业的生源质量提升明显[6]。如何实现优质生源与专业思想教育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提高生物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农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专业思想稳定性因素分析
专业思想教育是高等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问题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主客观原因。通过对南京农业大学生物工程、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三个专业本科生的调查研究,专业思想问题的成因主要来源于职业生涯规划不明晰、缺乏科研兴趣和创新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够和尚未建立合理的体制机制这四个方面。
(一)职业生涯规划不明晰
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明确奋斗目标将使自己充满前进的动力,学习与成长事半功倍。受不良风气影响,有些人对枯燥乏味的科研工作丧失了信心,似乎只有在办公室里的工作才是最有社会地位的,而轻视处于生产第一线的工作岗位价值。生物类专业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绝大多数就业岗位为教学科研机构或企事业单位,本科甚至硕士毕业生多数从事生物产品营销工作,这与大学生的期望有悖,于是有的毕业生“有业不就”,在就业求职时普遍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盲目性。
(二)缺失良好的科研品质
高素质的科研工作者应具有干事创业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勇气和创新创优的能力。研究发现,当前大学生普遍表现为:一是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许多大学生虽然不满足于现状,但往往只是牢骚满腹,唉声叹气,缺乏创新的欲望和行动的信心。二是缺乏创新的毅力。虽然有些大学生也能认识到毅力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过程中往往虎头蛇尾,见异思迁,放弃追求,缺少“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勇气。针对大学生创新毅力的调查显示,67%的大学生在遭遇严重困难时选择“放弃”。三是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有些人也想创新,但不知道如何去创新,他们在直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还比较稚嫩,需要加强培养和锻炼。
(三)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够
专业思想教育不能靠简单生硬的说教,不能靠高高在上的指导,而需要教育工作者真正走到学生中间,走进学生心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学生专业思想主要受密切接触群体的影响,如:专业教师、SRT导师、高年级学生、班主任和辅导员等,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专业思想的形成和塑造起到决定性作用。而一部分教师重科研轻教学,或注重“授业”和“解惑”、忽视“传道”,对学生专业思想教育不闻不问,甚至给学生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关注。
(四)尚未建立合理的体制机制
影响专业思想教育的体制机制尚未健全。一是院系层面专业思想教育联动机制尚未建立。有人甚至认为,专业思想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稳定与否仅仅与学生工作做的好坏相关,而忽视了教学、科研在学生专业思想教育与培养方面的作用。二是尚未建立科学合理的配套制度。专业思想教育涉及到“世界眼光、中国情怀”人才培养、专业课程教育、科研实践与训练、教风学风建设等方方面面,需要规范过程管理与监督,通过制定一系列配套措施,调动教师指导科研的积极性和学生投身科技创新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出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与动力。
三、对策与建议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观
专业观的形成受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学科科研实力、教育教学水平、学生就业期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专业思想教育的难点在于如何解决大学生普遍存在主观设计与自身客观条件分离、自我设计与社会需要分离、理想与现实分离的问题。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一是帮助学生认识生物产业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柱。21世纪是生命科学和人工智能的时代,生物技术在医疗保健、食品、农业等重要领域对改善人类健康与生存环境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二是帮助学生充分认识生命科学是农业院校优势和特色学科,是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过程中围绕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学科前沿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建设的学科。部分农业院校生物学学科已经进入ESI全球前1%[3] [4] [5]。三是加强职业规划指导,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一方面鼓励和引导学生继续升造,夯实科研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广泛开辟就业渠道,加大就业创业基地建设力度,为学生求职创造更多的优质可选资源。
(二)多途径培养学生专业兴趣
专业兴趣培养是稳定学生专业思想的关键。要积极探索新途径、新方法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兴趣,要通过“四个结合”推动学生专业思想教育。一是要将专业思想教育与新生入学教育相结合。要通过专题教育对学生所学专业前景、学科背景、科研实力、校史校情、求职方向等进行全方位的介绍。二是要将专业思想教育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计划”相结合。大力推进“生物科学与技术菁英班”教学,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过程管理,着力培养“卓越农林人才”。三是要将专业思想教育与学生“国际化”教育相结合。加强与国外研究机构交流与合作,为本科生短期修学旅行、交换学习、继续深造等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了解国际行业前沿,开阔视野,激发从事科学研究的动力。四是要将专业思想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相结合。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专业、学业与就业、职业发展和事业成功的关系,做到“五业一体”,统筹协调。
(三)注重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专业思想不稳定的诱因是学生心理不平衡。教育工作者要密切关注学生的专业思想动态,重点做好四个关键时期的专业思想教育。一是入学迷惘期。要及时通过专业教育概论课程教学、经验交流、典型引路、参观学习等途径,描绘专业美好发展前景。要发挥“学长制”作用,选拔专业思想坚定、学习成绩优异、综合能力突出的学生担任新生班级班主任助理、团务助理、带班党员等。二是转专业失衡期。不可避免有些学生经不住亲朋好友的劝谏,萌发出转专业的念头,趋向社会上比较“热门”的专业。班主任辅导员要及时与学生进行个别沟通交流,帮助其分析利弊。三是保研关键期。教育部新的保研政策对学生免试推荐高校不再限制,容易导致培养出的拔尖创新人才集中“外流”现象。这个阶段SRT导师要发挥作用,及时向具备保研资格学生充分展示课题组优势,以及学生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所提供的科研平台和奖助学政策。四是考研强化期。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至考研报名前,会考虑并确定考研方向及高校,班主任要提前帮助学生分析自身学习情况,提醒学生慎重选择填报高校。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机制体制
专业思想教育工作党政需齐抓共管。一是要加强领导,分工协作。要建立学院层面党政一把手为组长,教学副院长、党委副书记、科研副院长为副组长的专门领导机构。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类资源条件和平台,为学生专业兴趣培育创造良好的氛围。二是要深化改革教学内容与方式。选择具有时代气息、涵盖本学科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基础理论与应用方法关系明确的实用教材。提升教师教学水平,舍弃空洞的理论说教,引导教师将枯燥无味的课讲得活泼生动,做到启发式、引导式、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的优化组合。三是重视学生实践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设立专门基金用于支持高水平学生科研项目培育,奖励有突出贡献的指导教师和科研产出较为显著的学生。南京农业大学生物类专业学生三次蝉联国际基因工程机械设计大赛金奖,对稳固学生专业思想起到积極的促进作用。四是为学生专业思想教育提供条件保障。研究制定鼓励师生参与科研训练和科技竞赛的激励措施。修订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政策。修订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制度。加强对教风学风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等。
参考文献:
[1]郑华萍,郭鹏.论大学生新生思想教育内容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0):62-64.
[2]钱鞠,马金珠.端正高校学生专业思想的几点探讨[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8):141-144.
[3]中国农业大学.学校简介[EB/OL].http://www.cau.edu.cn
/col/col10247/index.html.
[4]沈阳农业大学.学校简介[EB/OL]. http://www.syau.edu.cn/xxgk/xxjj.asp.
[5]南京农业大学.学校简介[EB/OL]. http://www.njau.edu.cn/html/xxgk/xxjj/1.html.
[6]赵福特.农林院校本科招生生源质量评价研究[D]湖南:中南大学.2012.
作者简介:
丁广龙(1983-),男,汉族,江苏如皋人,理学硕士,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助理研究员,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