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宁浩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艺术特质

2019-03-29 12:00关涵月
商情 2019年8期
关键词:宁浩后现代主义电影

关涵月

【摘要】2006年,宁浩导演的小成本电影《疯狂的石头》一炮而红,之后一系列商业电影的成功,奠定了其“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的地位。宁浩的导演作品具有鲜明的后现代艺术特质,对此进行解析和研究有助于理解宁浩电影的成功要素,以及它在当下中国现实语境中的意义和局限。

【关键词】宁浩 电影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最初是指一种新的建筑风格,随后向其他文化领域渗透。现代主义在电影上表现出的特征也同样是对传统的“结构”,包括解构经典人物,解构宏大叙事等。而宁浩电影具有的多重偶然的逻辑结构,碎片剪辑的影像风格和底层叙事的人文关怀,正是其鲜明后现代性艺术特质的体现。

一、多重偶然的逻辑结构

后现代主义电影倾向于运用偶然性叙事来消解传统的宏大叙事,颠覆既定的理性逻辑。这种手法在《低俗小说》《落水狗》《两杆大烟枪》《猜火车》等后现代主义经典电影中都有所体现,任凭故事中的人物机关算尽,也无法预测和改变下一刻的荒诞命运。

宁浩电影里的主角和配角无一不在命运的偶然性中东奔西跑。例如其一战成名的导演作《疯狂的石头》,就是一连串巧合组成的一个故事。引出的仅是一连串精妙的巧合。土贼与洋贼之间,洋贼与保安队长之间,保安队长与土贼之间,主角与配角之间,巧合比比皆是,俯手可拾。

多重的巧合构建出一种荒诞的黑色幽默,而这种荒诞恰恰是后现代的核心审美范畴。法国社会学家罗贝尔·埃斯卡尔皮曾说过:“荒诞就是常常意识到世界和人类命运的不合理的戏剧性。”在这个意义上,宁浩开创了中国式的黑色幽默形式,看似混乱无序、荒诞惊奇的情节背后,实则暗含真实得具有讽刺意味的影像风格。

二、快速剪辑的影像风格

受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新一代导演,对电影的长度、节奏很感兴趣。他们偏爱运用一种快速剪辑的方法,以此增加电影的镜头数目。取消遮挡、化出化入、淡出淡入等传统手法,采用镜头之间的直接衔接,并在时空关系上进行跳接,也就是所谓的“蒙太奇”。这种剪辑模式无疑加快了观众的视觉节奏,减轻了叙事的繁琐冗长。

这种剪辑风格也是宁浩导演电影的一个鲜明特点。他汲取多年拍摄MTV的经验,在自己的电影中大量运用快速凌厉的镜头转换,将蒙太奇的拍摄技巧施展得淋漓尽致,足以让观众感受到阿伦-帕克《迷墙》式MTV风格和媲美汤姆·蒂克《罗拉快跑》式的“奔跑”节奏。快速剪辑带来的是镜头碎片化拼贴的效果。《疯狂的石头》开头那个让人津津乐道的1分钟,宁浩就切换了40多个镜头。而《疯狂的赛车》开头仅仅17秒钟的赛车段落就用了16个镜头。在《疯狂的石头》中,从“包哥”无奈、困惑表情的特写,转到水龙头滴水的特写,接着前景是医生,后景是水龙头滴水。开场这几个镜头就已经向观众直观地表现出主角备受病痛折磨的痛苦和压抑。在最后道哥骑摩托车去抢翡翠这场戏中,宁浩通过对三岔口的造形构图、道哥脸部表情和骑摩托车的特写,以及雨后湿漉漉的地面和飞驰而过的摩托车的特写,揭露出道哥已经趋于变态的心理,也暗示了其善恶有报的的悲惨下场。

三、底层叙事的人文关怀

中国电影史中其实一直不乏底层叙事传统和小人物图谱。从早期“插科打诨”的“滑稽闹剧”到被赋予了鲜明的意识形态倾向的“左翼电影”,小人物们总是一群被自上而下考察或关注的对象。而近年来中国电影中的底层叙事又出现了新的倾向,其总的特点就是穷困潦倒的小人物加上城市或乡村的穷街陋巷再加上职业或非职业演员们的一口南腔北调。这种“新现实主义”加上“黑色幽默”的风格在近十年的中國电影中并不鲜见。而宁浩的独创性在于他的底层叙事中添加了从黑色喜剧中吸取来的小人物群像,他们的精神世界和喜剧感也正来自于黑色喜剧和底层喜剧的两种叙事传统。这一尝试使宁浩的类型为中国电影的底层叙事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就像著名的法国戏剧家尤内斯库说的那样,“荒诞的反面就是意义,荒诞是要揭示世界和人生的无意义。”而对于宁浩电影所代表的中国式荒诞剧而言,荒诞的反面是人的尊严,荒诞要揭示的正是小人物们屈辱而又拼命保有其尊严的过程。在“疯狂”系列的各种巧合设置中,宁浩也写尽了悲喜交错的小人物宿命。

这些巧合看起来是“滑稽剧”式和“游戏化”的,其因果关联同样不具有道德训诫的意义,但几乎每一个巧合都折射出了当代中国的怪诞现实和众生心态,其荒诞感源自于一种人们能普遍感受到的混乱、困扰而又屈辱的现实经验。在耿浩沦落天涯的命运中人们读出的荒谬错愕不是人生的无意义感和对存在本身的疑问,而是所有底层小人物们被欺骗、被侮辱、被“潜规则”的体验与记忆。在这一点上,宁浩的黑色喜剧更为接近的其实是自卓别林以来的“底层喜剧”传统。耿浩在师傅骨灰盒前烧纸钱的那一幕中,宁浩流露出了从卓别林电影中学习到的“感伤主义”,这一幕让人联想起同为黑色喜剧的《落叶归根》(2007)绝妙地构建了一个真假难辨、悲喜交加的荒诞现实。这种现实主义作品在中国当代的现实中延续着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大故事,即中国观众能够即时集体分享的故事。这些电影尽管以小人物为核心,但讲述的都是整个社会在特定历史中共同承担的大故事。在今天,各种不同类型的小故事开始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而这些小故事也不再必须服从宏大历史或集体伦理的压力。

四、结语

宁浩作为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在商业电影上的巨大成功令人称赞,其导演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后现代主义艺术特质,对中国电影文化民主化与多元化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但是与此同时也需要注意后现代具有的消解特质往往也容易导致平庸与玩世,例如《黄金大劫案》就是一部典型的后现代解构形式与严肃主题产生冲突的结果,当宁浩试图用自己擅长的拼贴反讽等游戏化电影形式去表达信仰、成长等理性主题的时候,影片出现了难以弥合的内部分裂;之后的《心花路放》,更是沦为小品段子的集合体。早期所经历过的多种各具特色的影像风格已消失殆尽,丧失了后现代主义的真正价值。

猜你喜欢
宁浩后现代主义电影
黄渤沈腾徐峥同框
重新回到后现代主义文论的原点
婚姻如树,只是不会自己生长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
后现代视域下香港电影的解构与建构
国产“现象级”影片的跨文化症候
巧克力的苦与甜
宁浩:放弃是经线,坚持是纬线
后现代主义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