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芬 李正鹏
【摘要】近年来随着诗词大会的火热,传统文化再次引起人们的重视,弘扬民族精神的呼吁声渐高。作为民族文化基本标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着不同文化差异之美,共同组成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民族发展的根本,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被传承和发扬。然而,单靠文化艺人的传播远比不上文化流失的速度,需要探索传播面更广,传播速度更快,传播效果更好的途径。本文以重庆荣昌陶为例,分析重庆荣昌陶的现状,通过在重庆本土高校传承的具体举措,如纳入高校课程体系、编写荣昌陶乡土教材、组建科研团队、开设创新型工作室等让荣昌陶得以发扬光大。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校 荣昌陶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是因为上下五干年的悠久历史,更因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博大精深,绚丽多才的文化。其中,非物质文化最具有传承性和时代的特征,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是中华民族干秋万代传承的根本。现代文明的迅速扩展,信息时代下现代技术的不断更替,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逐渐形成强势文化对弱势边缘文化的侵蚀。一方面,我们在告别古老的农耕传统,另一方面我们正迅速追赶着现代化潮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形成了一种对立的思维定势,这种定势导致许多民族的无形文化急剧消亡和流变。对于许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本民族基本的识别和标志,是维系社区生存的生命线,是民族发展的源泉,它维系着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之间的平衡。
现代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在逐渐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一、重庆荣昌陶的现状
坐落在重庆西大门的荣昌区安富镇是中国知名四大名陶之一“荣昌陶”的生产地。荣昌陶与云南建水陶、广西钦州陶、江苏宜兴紫砂陶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陶,荣昌陶制作技艺于2010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荣昌陶文化承载着巴蜀文明,蕴含着巴蜀人民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巴蜀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值得被继承。同为四大名陶,荣昌陶知名度远不如其他名陶。
1990年的荣昌,陶产量高达940余万件,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陶制品生产基地,各类陶制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由于未重视传统工艺品设计和制造,导致大量艺人流失,荣昌陶名声日渐湮没。目前,金砂釉、均釉等传统治釉技术和工艺没有得到有效的传承,多种釉色现今已难以配制,传统陶器如蒸汽锅、倒形壶的制作技艺正在流失。
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实质是解决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客观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今和未来都不能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但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沉淀成一种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对于保持民族国家的文化独立性起着关键作用。不在自己优秀的民族文化基础上发展、建立现代文化是行不通的,没有对于传统文化的这样一种构建就会缺失“经济大厦的宽广底层”,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将无以为继。可见,对于重庆而言,荣昌陶文化鉴证了本土资源为当地民族带来的荣誉,明清时期的兴盛发展被历史永远留存,民族的发展离不开荣昌陶制品的广为流传。传统的荣昌陶手艺代代流传至今,保持着手工艺人的匠心精神,不论社会如何发展都不能被现代化技术所替代。
身在巴蜀文化的发源地,重庆高校理应承担起传承传统工艺、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保护好本土文化,将荣昌陶文化渗透到校园素质文化教育中,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继承、弘扬民族产业。
二、荣昌陶在高校传承的传承举措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力度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将研究对象聚焦于此。从全国期刊和一些非物质文化网站上发表的论文来看,搜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如表1的结果。
表1“非物质文化遗产”检索表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队伍在不断壮大、研究内容在不断深入,国家也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建设,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鼓励全社会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气,呼吁社会团体、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重视非物质文化的教育和传承。学校教育是最有影响力最有价值的民间艺术继承方式,应将民间文化传承落实到学校艺术教育上。
(1)以课程传播荣昌陶文化
高等教育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首先是要强调对其文化构成的发掘。以重庆荣昌陶为例,陶艺技术的传承相对容易,而荣昌陶的文化特征,能否在荣昌陶器中真正表达荣昌陶文化才是传承和发展的关键。
重庆荣昌陶起于汉代,经过历史,文化,地域,技艺的融合,由宋代始至民国时期,荣昌陶开始逐渐显现自己特有的地域风格。装饰手法上是各色低溫陶釉进行的色釉装饰,器物造型上以”柳、卯、直、胀”为特色,具有剔刻、化妆土多层次绘画,卷草纹、缠枝纹的装饰纹样等特征。在器物造型和装饰手法上与宜兴,建水,钦州三地的陶艺风格明显不同,具有典型的巴蜀文化地域特点。如今荣昌陶发展为既能满足百姓生活日用需求,又可供文人雅士玩赏收藏,更可当国礼馈赠国外友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官方报告显示,全国具备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共计2,845所,相对全国高校的总数量而言,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的高校所占比例不到1%。重庆本土高校应在公共必修课及选修课中增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荣昌陶艺相关课程,将课程纳入大学生课程体系,借以弘扬重庆民族文化,提升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开设艺术类专业的重庆高校可在专业上设置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荣昌陶相关专业,培养一批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人才。随着在线课程的开放,高校对在线课程的研发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开设雕塑、陶艺等专业的高校如四川美术学院也可打造陶艺在线课程,使荣昌陶文化广为流传。
(2)谱写关于荣昌陶的乡土教材
当前虽已有部分高校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设置了部分课程,但都处于探索阶段,未形成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教材体系,缺乏基础性的标准教材。将荣昌陶文化搬进校园,当然少不了教材,编写地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乡土教材,邀请工艺美术大师和专业学者共同进行教材的编写工作。
教材以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为指导,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荣昌陶发展背景为依据,以培养陶艺素养为宗旨,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培养学生对陶艺文化对兴趣和鉴赏能力,引领学生了解和领略陶艺文化的伟大成就和学习陶艺的基本知识,让学生认识到陶艺文化在人類社会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作用,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3)科研让荣昌陶在传承中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由于目前尚未完全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参与非物质文化教学和科研的学者总体人数较少,将分散在各自原有的专业领域内的专家和学者聚集在一起,形成独立的荣昌陶艺教研团队。
民间匠人追求对技艺的忠实传承,对非物质文化的理解更为透彻,对技艺几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和坚守,在平凡的工作中掌握着不平凡的技能与经验,其对工艺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视技术为艺术的匠人精神值得学生去学习去秉承。聘用民间匠人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充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研队伍,能够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承不失真。
荣昌安富有着不少技艺精湛的陶艺匠人,为保护荣昌陶文化的流传引进不少陶艺专家学者,他们奋斗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线,深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以其自身作为教育者言传身教,能将重庆本地的荣昌陶文化发扬光大。
(4)创新与实践并存
在习总书记全民创新的口号下,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如火如荼,借助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可由陶艺匠人指导学生创立校内陶艺工作室。在校大学生多为90后,以及刚刚迈进大学校园的OO后,他们接受的教育模式更为开放、灵活,思想观念更加灵动,经常打破固有思维方式,标新立异。坚持传统、敢于创新才能更好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陶艺工作室既可作为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窗口,又可作为陶艺教学实训基地。学生在陶艺教师的指导下运营和维护陶艺工作室,通过工作室销售陶艺产品,并参加各类陶艺技能比赛,提高学生对陶艺文化的兴趣。高校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前沿,一方面要从文化上对其竭力保存,另一方面又要将其与现代艺术、现代社会生活相连接,使其进发新的生命,可谓任道而重远。
三、结束语
时至今日,陶艺工艺的传承普遍采用的依旧是传统的师徒制模式,尽管这种传承模式最简单也最有效,但在当下后备人才不足的现实背景下,老手艺亟待吸引更多新力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弘扬而言,单位或团体传承往往比个人传承更具有影响性和可持续性,因此应将其作为传承人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加以确认并推广。高校作为教育传播的载体,颂扬民族文化理所应当。通过高校教育,开展荣昌陶艺普及教育,将荣昌陶文化作为校本教材,培养荣昌陶艺匠人后备人才。在重庆本地高校开设陶艺设计、雕塑、美术等公共必修课或选修课,聘请荣昌陶艺匠人传播匠人精神,巩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传承模式,培养广泛适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促进荣昌陶艺的不断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