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贵
【摘 要】
麻黄细辛附子汤主治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本文以2015年12月05日就诊的1例病例为例,回顾了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阳虚外感证的治疗分析和治疗效果。体会到中医诊疗过程中,病邪无影无形,找到病邪之所在,时刻注视病邪的变化,可提高疗效。病邪外出机体,多以温为法,以通为用,在运用附片时可使用制附片颗粒,颗粒剂为煎煮提纯品,其安全性大大提高。中医治未病工作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工程,每位医务工作者都应重视治未病工作。
【关键词】麻黄细辛附子汤;阳虚外感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9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19)02-03-125-01
1 病历摘要
张某,男,66岁,汉族,农民,住址云南省彝良县角奎镇,2015年12月05日就诊。
患者发热恶寒,咳嗽咯痰,身痛汗出4天。患者4天前因受凉后出现发热恶寒怕风,发热为自感发热,测之体温不高,怕冷怕风,身体疼痛不适,动则汗出,受风受凉则咳嗽,咯少许白色泡沫痰,在外诊治胸部正位片及血常规未见异常,服西药后无明显好转。纳少,二便调,眠可。舌淡苔白,脉细无力。患者平素畏寒怕风,四肢欠温,喜热饮,无其他慢性病传染病。
2 分析诊断
诊断为外感病,阳虚外感证。
辨证分析:患者为老年男性,平素畏寒怕风,四肢欠温,喜热饮,为阳虚体质。因受凉风寒之邪外犯,邪正相争于表发热恶寒,肺卫受邪,宣发失司,咳嗽咯痰,寒凝体表不通则痛,阳虚体质动则汗出。舌淡苔白,脉细无力。故诊断为外感病,阳虚外感证。
3 治疗
治法:温阳解表散寒。
选方: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
方药:麻黄5g 细辛3g 制附片颗粒3包 黄芪20g 党参20g 桂枝10g 干姜20g 甘草5g 羌活10g防风10g 大枣10g 白术10g 杏仁10g 白芍10g。2剂水煎服,日三次,每剂一日,用煎好的药冲制附片颗粒(每包0.5克,相当于饮片3克),每次1包。嘱其慎起居,避风寒。(附阳虚体质相关调护资料)
4 治疗结果
2015年12月08日患者复诊,服药后身痛恶寒发热明显好转,活动后有汗出,少有咳嗽咯痰。原方去麻黄、细辛续服2剂,嘱其外感痊愈后可口服附桂理中丸,对阳虚治疗。
5 讨论
5.1 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为少阴与太阳两感方,患者素体阳虚为本,感受风寒出现太阳病证,虽有汗出,为动则汗出,为阳虚不固之汗,而非太阳中风表虚证之汗出。方中麻黄发其汗,是为邪从表而出的载体与通路,而阳虚之汗是不能祛邪外出的,一为病之汗,一为用药取汗祛邪外出。发汗太过伤阴损阳,故方中加用温阳益气固阴的药。病邪虽有时无影无形,仍需有路方能外出。关于病邪的病位和病邪的出路,《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有:“开鬼门,洁净府”。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有“当以汗解,宜桂枝汤”、“可发汗,宜麻黄汤” 、“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清代程钟龄将诸多治法概括为“八法”,他在《医学心悟》中说:“论病之原,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在八法中除补法外,汗和下消吐清温之法皆可对病邪治疗,汗吐下法对病邪出路最为明确,推而广之,对于每一种病邪都应重视病邪的出路,汗吐下法是将病邪直祛除于身外,和消清温法是将病邪先从有形化无形,再祛出机体。在临床运用中化有形为无形,多用温法,温在阴阳属性中为阳,主動、向上向外。对于局部病邪如痰阻、血瘀、癥瘕,在治痰治瘀治癥瘕同时加用温法,以温为法,以通为用,将病邪温化,随气血运动,达到体表而外出,气血的运行则是病邪的外出机体的通路,可提高疗效。对于本案例之温法,一是麻黄细辛两药辛温发汗解表,二是附片温补肾阳,帮助正气祛邪外出。故首次服用两剂后,表寒去,邪去之出路已通畅,后服方药去麻黄细辛。外感痊愈后可口服附桂理中丸,对阳虚治疗。
5.2 附子为毛莨科多年生植物乌头子根的加工品,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中113方(缺1方),其中原方配伍附子者20方,加减法中用附子者3方,约占20%。可见附子在中药里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因其有毒,用之不当,易出现严重的毒副作用。附子有毒成分主要为乌头碱,而久煎可将乌头碱成分水解为毒性更小的胺醇类碱。但因煎药多为患者自己完成,很难保证安全,现使用制附片颗粒,颗粒剂为煎煮提纯品,其安全性大大提高。
5.3 中医治未病的临床运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在诊疗过程中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首先了解中医体质与疾病,中医体质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辨证论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理、发病、病理、养生、预防上均十分重视体质。以只有重视中医体质在诊治疾病减少复发才能取得好的疗效,更好地发扬中医特色和优势。其次诊疗活动中开展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宣传,以诊疗活动为依托,将工作重点前移,从现在大多数人民重视疾病,忽视预防,正如“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很多疾病可防难治,重视未病先防,一是减少患者的身心疾苦和经济负担,二是减少国家人力物力的支出。中医治未病工作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工程,每位医务工作者都应重视治未病工作。
6 总结
通过对该案例分析,进一步认识中医诊疗过程中,病邪无影无形,特别是中医内科疾病的病邪更是无影无形,我们通过四诊合参,找到病邪之所在,在治疗中重视病邪外出机体的通路,时刻注视病邪的变化,可提高疗效。病邪外出机体,多以温为法,以通为用,在运用附片时可使用制附片颗粒,颗粒剂为煎煮提纯品,其安全性大大提高。中医治未病工程是利国利民好项目,将其运用于诊疗中,不仅提高临床疗效,重视未病先防,可减少患者的身心疾苦和经济负担以及国家人力物力的支出。